李丽莎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浅谈极简主义设计中简约的艺术“张力”
李丽莎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近年来,随着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极简主义设计可谓设计界的一淙清流,以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影响人们的生活理念和审美观念,并推动设计向至美的境界发展。文章分析极简主义设计的精神内涵和它对禅宗文化的传承,以及“中国风味”极简主义设计在日本极简主义影响下的发展现状,阐释极简风格在设计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人文情怀通过空间、色彩、媒介为人们呈现简约的艺术“张力”。
极简主义;禅宗文化;“中国风味”
早在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校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就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极简主义宣言”,后来,在被设计淹没的消费市场中,日本逐步成为了极简主义风格设计的大本营。如今,极简主义设计已发展成为倍受设计师乃至消费文化高度认可的设计风格,设计回归本原,人们重新关注生活中最自然、质朴的一面。
“极简”顾名思义,简约到极致,去伪存真,只留下最纯粹的因素,用极少的元素表达极丰富的内涵。如同“有无相生”的传统道家思想,“空白”看似“虚无”,实则“无盈”,是设计师为了营造一种不能企及的意境之美,让人融入其中,自觉联想“象外之象”或“景外之景”。在这里,极简主义设计的“无”既是对“Less is More”的东方式回应,又包容了自然界中多元化的“有”。故,“无”更能概括极简主义设计精髓,并用“色”“形”“韵”等形式体现其独有的意境和审美。
极简主义设计作品色调统一,主张将一种颜色用到极致。而最为常见的极简之色是被称为“全色”或“无色”的白。它最能激发想象力,由白色凸显的质地能强有力地唤起任何物体的物质性,让人越过其他色彩的干扰直接关注设计本身,引发无限思考。
同样,极简主义设计作品中大面积的留白也会让人印象深刻。“留白”不等于不存在。对设计而言,它所呈现的是整体空间中的“负”空间,表现为间隔的距离感,能使人通过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设计作品中极简的图形结构形成整体的感观。这种间隔的距离感虽不是构成极简主义设计的唯一要素,却是其最具魅力的部分,能让人在繁杂的世界中得到片刻的喘息和小憩。就如同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设计服装时,注重设计面料与身体间的间隔,穿他设计的衣服总感觉有风拂过,舒心不已。这便是对极简之形——“间隔”的最好诠释。
此外,极简主义设计崇尚的减法不仅针对设计物本身,更是对人们生活观念上的去伪存真。从内核上延续了朴素静默的精神,从设计思维到设计方法,无不追求形式和功能上的和谐美,使设计作品自然得像从土壤中生长出来一样,人们从中体悟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极简之韵。
如今人们承载的外在太过繁杂,内心就愈加沉重,而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极简主义设计则努力向观者传达着“心灵的自由才是最大限度的自由”这般对自身的再认识和对自由的再定义。特别是近年来,日本极简主义设计在全球设计风格多元化共享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一股新兴力量被国际设计领域瞩目学习,开启了影响全球设计的“极简主义”时代,其思想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现代人的审美甚至生活理念。
众所周知,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然而它对日本文化产生的作用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日渐成为了日本文化之精髓。禅宗与日本民族的哲学观和人们俭朴的生活方式紧紧融合,从而引发日本茶道中对简朴的审美,经过几代人的沿袭传承形成了一套日本特有的佛教禅宗文化,简言之,“禅”是日本民族的灵魂之所系。它重视精神实体,追求单纯朴素的形式,经过自解、自悟达到“梵我合一”,讲求“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它重视心性,拒绝一切形式的矫揉造作,直面事物本质,最终在精神上获得超脱与安宁,直至独享绝对空寂、纯粹的精神世界。
日本极简主义设计正是通过“禅宗为体,极简为用”的手段对禅宗思想、朴素美学进行传承,追求生活的陈迹,投射出内敛的意味。人们在极简风格的作品里很难寻求均衡,因为在设计师眼中,大自然并不是完全对称与平衡的,这也正是禅宗思想中所呈现的“物体不完整的形状和有残破的形态”意念。
在日本极简主义设计作品中,还强调人与环境协调共生的人生观,并在微小的事物、品行中体现人道主义的庄严。它很容易产生亲切和怜爱之感,让物体以矮小的形状呈现禅宗的客气品格和道教的朴素美学。日本现代著名设计师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像一颗鹅卵石,由玻璃纤维制成,既可以当作沙发,又可以当作咖啡桌。设计师让设计回归本质,在看不出来的细节中,让观者对事物和生活无不充满感动。
同时,日本禅宗信奉简易优于复杂、幽静优于喧闹、轻巧优于笨重、独特优于庞杂。故而,设计追求暗示而不揭露内涵,不着痕迹地“创造自然”,从思想和环境中去除混乱,面对日常中的“我”进行深层次的内省、内悟。这归根结底离不开设计师的“反思”精神,如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先生提出的“Redesign”那样,搁置产品固化的形态,从最初的起点重新审视,才能找到新的设计思路和切入点。
以上设计思维和理念无不表露日本极简主义设计对简单质朴的追求,其风格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禅宗美学等相互交融慢慢积淀而成。形式虽简约,内涵却不简单,让观者以一颗平常心去感悟自然的本真,也正是极简主义设计对禅宗精神的另一种诠释,为“中国风味”的极简主义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师的思维走向多元,中国设计也在用极简的形式呈现中国风格,传达中国韵味,高扬民族文化和中国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设计受“东洋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的启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思想应用到设计中,形成港式“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成为了内地设计的范例。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的“汉字钟表”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盘周围看上去都是残缺的汉字,当指针走到每一个整点就会添加一笔,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汉字。设计思维巧妙,表现形式简洁,艺术境界唯美,将传统意蕴和时尚优雅赋予在作品中。陈幼坚认为,设计师只有学会运用“西方眼光”反观中国传统文化,才有可能从传统元素中获取灵感,设计出美观而不失深度、广度、厚度的作品。
设计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设计思路变得愈加宽泛,设计作品更多地运用传统文化和艺术思想,饱含淡泊、质朴的道家思想和审美情趣。如王序的作品《重源》描绘“岁月改变,我不变”,看到了中国设计对传统文化本原的追溯与传承。
如今,带有“中国风味”的极简设计作品抛去冗余信息,直述设计本意,具备了内容洗练之美,在设计中采用极简的文字或图形结构本身的力量,传达无限的传统文化内涵。如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的设计,取意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构思则源自《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三、四、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释意为三生万物,花开吉祥;四合为土,天圆地方;五叶生木,林森荫育;六流成水,润泽万物。其中,三边花瓣结构还形如汉字“人”,位于图案中心,展现以人为本,代表文化、责任和理性;四边形犹如西安古城墙,喻指“长安城”,既展现古都特点又象征和谐民居;五边瓣花结构意指金、木、水、火、土五行,象征自然万物;六边形状如雪花,态似流水,则寓意上下东西南北六合,象征包罗万象的宇宙。从三到六自然递进,展现了人、城市、自然、宇宙的和谐共生,契合世园会“天人长安,创意自然”的主题。“长安花”的设计,通过图形结构的“有”来引出背景的“无”,透过背景的“无”来烘托含而不露的“有”,看似极简的“长安花”,却给观者呈现出极具“中国风味”的艺术张力,用“不自觉的中国性”把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用意象的形式呈现在作品中,以“无”的形式体现出“有”的无限东方意境。
当前,极简的图形语意、形式美感、极简的视觉心理需求和紧疏有致的版式空间,“中国风味”的极简主义设计已成为我国设计界共同的文化美学观。但就目前的设计而言,大多只停留在表现现代设计语言,未触及中华传统审美本原。我国已不乏富有个性的设计,欠缺的是能够把事物的故事、精髓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分解、融合、凝练和再创造。探究极简设计换发的无限张力,就是促使设计师个人品质、素养和文化自信的提升,启迪社会,影响更多的设计,这很耐人寻味且任重道远。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王建疆.庄禅美学[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
J5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