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莉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分析与研究
郭 莉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不断进步的命脉。农具是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农具的进步与否,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史前时期人们就将石、木、骨、蚌等作为质料,并通过质料本身的特点制成相应的农具,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时期,农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尤其在战国时期其发展最为迅速,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进行分析与研究。
战国时期;铁农具;农业发展;考古研究
虽然在夏、商、西周时期已经逐渐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由于铜材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比较稀缺,开发铜资源难度较大,因此铜材料比较珍贵,所以更多地将铜材料用于冷兵器以及装饰礼器的制作当中,很少甚至几乎不会使用铜材料制作农具。直到西周晚期,劳动人民通过不断艰辛的探索与尝试,发明了更简单的人工治铁术,由于铁资源的大力开发,铁材料逐渐代替一部分铜材料,并应用于农用生产工具的生产中。春秋时期治铁术逐渐成熟起来,治铁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战国时期治铁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铁材料变得更为丰富,因此价格变得低廉,并且由于铁材料的特质,其质性十分适合制成农业生产工具,所以铁制工具越来越多,在农业生产中铁农具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随着铁农具的快速发展,也大大地加速了我国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脚步[1]。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农业机械的发明起着重大的意义,根据对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调查,我们可以此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一)铁制工具的地区分布以及种类特点
随着铁制农业工具在战国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铁矿不断地被大规模开发,通过人们的智慧,大批量的铁器不断被制造出来,并且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铁器的大规模生产,迅速在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是,农业生产当中使用的铁制工具依旧占据绝大多数。由于铁制农用工具的硬度高,使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铁制农用工具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直至遍布了整个国家。
据考古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南、湖北、江苏、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23个省以及自治区均发现了战国时期铁器的踪迹。铁器制成的铁制农用工具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包括锸、铧、锄、镢、铲、镰、犁等[2]。不同的铁制农用工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镢可以分为长条椭孔型和长方板楔型,锄也可以分为凹字型铁口锄、梯形锄以及五齿锄,铲可用来铲起农作物,镰可以用来割除杂草,不同的铁农具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我国河南洛阳、辽宁抚顺、广西平乐等地区,均有较大数量的铁制农用工具的遗留,其中在河南洛阳的战国粮仓有70余件铁制农用工具,在辽宁抚顺的莲花堡燕国遗址也保有将近70件铁制农用工具,同时在广西平乐银山岭的战国墓中,有180余件铁器出土,其中铁制农用工具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铁制农用工具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由于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大量生产,以及铁制农用工具的种类颇多,使得出土的铁制农用工具在战国遗址中颇具代表性。
(二)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铸造手段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战国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各种产业发展中,对于铁制工具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使得人们不得不在人工冶金方面大下功夫。通过劳动人民不断地提高冶铁技术,可以运用铸铁柔化技术,使铸造出来的铁制工具更具有韧性,不易折断,其中的原理是加热之后的铁制工具在处于保温的情况下,分解了大部分夹杂在铸铁中的自由渗碳体,从而改善了铁具的脆性,更增加了铁制工具的韧性。由于这项工艺的推出,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使用寿命也大幅度加长,铁制工具也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发展到了强盛时期。
溶铁炉的搭建对铸铁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战国时期早期,铸铁炉基本上都只是用不同的泥沙进行简单搭建,但是产铁制品的数量与质量并不是很好。到了战国时期中期,铸铁人民经过不断的改造,创造出具有复合材料、结构较为完善的溶铁竖炉。铸模大致可分为制造铁制工具与翻制泥心的两种陶模。
(一)铁制农用工具发明后的意义
从出土的大量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铁制农用工具基本具备了坚硬、锋利以及耐用等多个特点,在铸造铁制农用工具的过程中,铁制农用工具的前期制作是通过利用金属型模具来固定形状,模具多种多样,这也是根据铸制的铁制工具来决定用哪一种模具。并通过均匀的加热,使铁制农用工具变得更加坚硬,并且大大地增长了工具的使用寿命。后来又有了铸铁柔化技术,使得铁制工具不但坚硬,而且更有韧性,不易折断,使用寿命更长。所以根据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制作工艺以及铁制农用工具的种类和造型来看,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战国时期的铁制农用工具不但能够满足当时的农业产业需求[4],更多的是能够在其他生产业中起到更好的作用,使所有经济产业共同发展。随着经济产业的发展,生产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在战国时期,经济与生产工具是共同进步发展的。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多种多样,给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发明提供了强有力的设计灵感,为大型农业机械的生产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考古意义
古代人们很早就对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铁资源知识的相对匮乏,没能将铁资源很好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直到西周时期,铁资源才得以得到重视,并渐渐应用到各领域的生产当中,战国中后期铁器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生活生产工具。通过出土的大量铁制农用工具来看,铁制农用工具的种类、造型更为符合农业生产的需求,在河南、陕西、湖南等多个省份发现的战国墓中,出土的大量铁器,根据其造型设计,可以判断出这些铁器均是犁、锄、铲、锸、镰、镢等铁制工具,因此可以判断早在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就已经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3]。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由于拥有不同地域特征,在铁制农用工具的使用方面也稍微存在不同与差别,考古人员可以通过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造型特点了解到当时的农业状况。
根据战国时期金属制农用工具的出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铁制农用工具的所占数量比重比较大,铁制农用工具也有众多的样式和种类,并且铁制农用工具的地域分布范围很广,因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人们善于将自己的收获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即将有效的农耕办法以及农耕工具分享给其他人,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与人民的劳动效率,并且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促进战国时期农业的快速发展[5]。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大力应用,促进了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为后期水利工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得战国时期封建农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人们通过反复的辛勤劳作,总结经验、积累大量知识。同时,正确且合理地使用铁制农用工具,大大减少了劳动力,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促进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
通过对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考古研究发现,可以推断出铁器工具在农用工具发展过程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其次,在我国各个地区均发现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存在,说明铁制农用工具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加快促进农业的迅猛发展。战国时期是人工冶铁的重要发展时期,并且在我国的冶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冶金工艺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的时代发展,比如铸铁柔化技术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铁制品的应用强度,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大力发展,完整地取代了传统的木、石、蚌、骨等原始工具,使手工业等众多工业,尤其是使农用工具更加丰富,更加坚固与美观,铁制工具的寿命也得以加长,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的工作效率。战国时期铁制农用工具的应用,加速了农田水利的建设,对我国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发明起着巨大的作用,并且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封建农业的有效发展。
[1]李建民.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农业考古,2005,2(28):12-13.
[2]柳宁宁.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期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D].渤海大学,2013,6(1):1-10.
[3]江亚冰.考古资料所见汉代河洛地区的农业[D].郑州大学,2010,5(1):5-16.
[4]朱宏斌.战国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4(1):8-20.
[5]董守贤.汉代铁质农具研究[D].郑州大学,2010,5(1):1-13.
[6]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
K878
A
郭莉(1990-),女,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