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娟
(中共邢台市委党校 行政管理教研室,河北 邢台 054000)
新形势下弘扬抗大精神的路径探讨
刘素娟
(中共邢台市委党校 行政管理教研室,河北 邢台 054000)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抗大精神集中体现在抗大的教育方针上,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新形势下,抗大精神仍然有其时代价值,而弘扬抗大精神不仅要正确处理研究与宣教之间的关系,也要注重其与时代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山精神等的融合,通过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力等,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抗大精神,路径;时代精神;新媒体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现国防大学前身,始建于1936年6月1日,建校九余年,在艰苦卓越的环境下,培育了十多万名军政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办学期间,抗大奉命挺进敌后,校总部曾驻邢台县浆水前南峪一带长达两年零三个月。1999年,该地建立了抗大纪念馆,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史的陈列馆”,是区域乃至全国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
新形势下,抗大精神的时代价值依然鲜明。针对目前抗大精神的影响力不足,有必要对新形势下弘扬抗大精神的路径进行深入探讨,这不仅有利于当地开发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扶贫攻坚和全面深化改革等现实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抗大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及其教职工、学员在抗战时期及日后所展现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作风,是我党军事教育思想的结晶,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抗大的教育方针上,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抗大被称为 “窑洞大学”,以其条件艰苦而著称,因其与黄埔军校、美国的西点军校和俄罗斯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并称为国际一流军事院校而蜚声海内外[2]。冈村宁次曾讲“消灭了抗大,就是消灭了边区的一半。……宁亡十名皇军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学员,宁亡五十名皇军士兵以换一名抗大干部”。抗大毕业的学员总是希望能把自己分到抗日最前线,而那些被留在延安的往往都会闹情绪。据统计,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9名上将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过。1955年授衔时,“抗大人”约占人数的88%。
抗大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的历史成就,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教育方针。毛泽东曾经指出:“抗大的革命与进步,是因为它的职员、教员与课程是革命的、进步的,又因为它的学生是革命的、进步的,没有这两方面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抗大决不能成为全国与全世界称赞的抗大。”[3]抗大并非普通的大学,需要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合格的军政干部,奔赴抗战前线。从创立到办学,毛泽东同志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曾亲自担任教学工作。1937年4月起,毛泽东应抗大邀请讲授哲学,著名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就是从其《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提炼而来。
1938年3月5日,毛泽东为抗大同学会成立题词,首次提出:“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便一定能够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1938年3月19日,毛泽东对抗大五大队的开学训词进行了具体阐释“你们一定要在学习的短短时期中完成学习计划,主要的是要学得一个方向,一种作风”。“再加上明确的,灵活的战略战术,学习军事知识,你们便是‘文武双全’的干部了!”1938年4月9日,在抗大第四期第三大队开学典礼上,毛泽东进行了《来抗大应当学什么》的演讲,指出:第一要学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要学做干部,第三要有不怕任何艰苦,不怕牺牲,向前迈进的决心。在这里他提到了著名的“三个牺牲”,即“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要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新中华报》发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明确提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一)抗大精神体现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
抗战初期,由于统一战线的确立,大量知识青年进入抗大进行学习,甚至包括辛亥革命元老黄兴的儿子黄鼐、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袁世凯的外孙张象耆、冯玉祥的侄儿冯文华、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傅作义的弟弟傅作良等。虽然“这里有共产党员,有国民党员,有信基督教的,也有信佛教的……”但是,党中央从一开始就明确指出,“抗大不是统一战线的学校,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干部学校”。抗大正是由于坚持了党的坚强领导,才保证为抗战输送了大量军政人才,甚至为新中国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总结出的普遍真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军队建设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即“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目标与八十年前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抗大教育方针一脉相承,二者都十分强调军队的政治方向。我军首先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这是毋庸置疑的。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关系我军性质和宗旨、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八十多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靠党的坚强领导。
(二)抗大精神体现了党的建设必须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抗大办学条件以艰苦著称,正是由于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的描述,抗大被誉为“窑洞大学”。毛泽东参观完学员们自己挖的窑洞后称:“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正是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保证了革命事业的成功。革命年代,艰苦奋斗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必然条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同志则把这一光荣传统抛之脑后,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开始逐渐蔓延。殊不知,抛弃了艰苦奋斗,就脱离了人民群众,而脱离了人民群众,注定是要被历史所抛弃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狠抓作风整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从“党中央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教育实践活动,再到2016年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抗大精神体现了党的事业必须不断推进改革与创新
党的事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体现为党在不同时期的基本纲领或最低纲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充分发动人民群众,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行成鲜明对比。抗战进入艰难时期,抗大挺近敌后办学,在全国各地开办抗大分校,采取“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工作方法,直接从战争中汲取教学素材,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相较之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取得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不断解放思想,是否能够根据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把握新的规律,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新形势下,创新理念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国际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还是国内“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实需求,我们都应当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弘扬抗大精神,需要正确处理研究与宣教之间的关系
目前,有关抗大历史及抗大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工作相对薄弱,与其历史地位的重要性不符。必须整合资源,进行整体规划:
一是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工作机制。依托抗大纪念馆及其周边丰富的史料资源,整合各方资源,包括党史办、党校、大学、图书馆等,成立研究机构,为抗大研究打造平台,并加强与国防大学和各抗大分校等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增强研究能力。通过对抗大历史和抗大精神的研究,推出一系列在全省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研讨会,为宣教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是注重宣传教育,扩大品牌影响。抗大精神并非脱离群众的阳春白雪,更不是走进历史的木乃伊。抗大作为一种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其自身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等深刻内涵,只有真正走进群众,与现实工作相结合才有其生命力。针对当下存在的许多红色文化传播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可以加强与周边地域联系,包括省内石家庄西柏坡纪念馆、邯郸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保定阜平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以及附近山东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等,借鉴彼此成功经验,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整合资源,创新工作方法,探索进行既符合宣传工作规律,又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宣传教育实践,扩大其品牌影响力。
(二)弘扬抗大精神,需要注重与其他相关文化精神的结合
抗大精神并非孤立存在。弘扬抗大精神,需要注重与其他相关的文化的结合:
一是抗大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抗大精神的科学内涵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这一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4]。从抗大历史中汲取营养,将抗大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弘扬抗大精神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是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时代要求;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和新时期党中央的八项规定,乃至反四风是“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面临经济发展新情况,主动探索“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新体现。
二是抗大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结合。我党在革命年代所创造的革命精神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抗大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部分,同时又与井冈山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有着前后相序的关系。积极探索尝试红色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策划推广是可行的。近年来,邢台市委党校积极探索实施“重走赶考路”党性教育培训项目,建立教学基地,将抗大精神、前南峪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有机结合,创新了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了党性教育的实效。
三是抗大精神与太行山精神的结合。上个世纪,河北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扶贫,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形成了“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5]的李保国同志,就曾经在抗大所在地——前南峪进行科技扶贫,使得极度贫困的前南峪村变成了太行山上的“绿色明珠”。“把农民变成我,把我变成农民”的李保国所践行的太行山道路正是“挖开知识分子同工农隔开的一道墙”的抗大精神的现实写照。抗大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生根发芽,焕发了新的生机。弘扬抗大精神,就需要将抗大精神的新形态——太行山精神,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解读和宣传。
(三)弘扬抗大精神,需要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合力
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其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成了全媒体时代的重要特征,这使得以传统媒体为主阵地的红色文化的传播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形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力,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一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占领舆论主阵地。即使是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然有其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以纸质媒介为例,仍然有其稳定的传统受众和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的相对权威性十分利于红色文化的解读与推广。如今,我们依然需要发挥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通过开辟专栏、举行有奖征文、创办期刊、出版专业书籍等形式,充分挖掘抗大历史及抗大精神的核心价值,从而占领舆论主阵地。
二是积极掌握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创新表现形式。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的传播是大势所趋,其便捷性不仅降低了传播的成本,更扩大了传播的受众,直接提高了传播的效率。相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传播方式,其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也十分有利于人们加深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以手机为例,手机媒体受众广泛,传播不受时空限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其时效性、快捷性导致其传播能力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表现形式,尤其是开发触摸媒体,包括公众号、微视频、微课堂、H5、APP等,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抗大历史及抗大精神,不仅是弘扬抗大精神的客体需要,也是新时期满足群众精神文化主体所需。
三是依托互联网资源,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阵地。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很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去改造传统媒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6]。弘扬抗大文化,必须依托互联网资源,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其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增强用户体验,包括线上线下互动,历史、现实、未来创意体验等形式,打造红色文化传播新阵地。
[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2]何立海,高荣朝.抗大——一座不朽的丰碑[J].党史博采,2016,(6)
[3]李志民.革命熔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
[4]张勇.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N].河北日报,2013-07-24(11)
[5]新华社.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EB/OL].[2016-06-12].http://news.xinhuane t.com/politics/2016-06/12/c_1119027652.html.
[6]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6-04-23(6).
课题负责人:刘素娟
课题组成员:师新东、刘芳、孙英辉
责任编辑:孙 静
D261
A
1009-0169(2017)04-0035-04
本文为2016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刘素娟(1985-),女,河北邢台人,中共邢台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文化及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