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燕
(新疆教育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
加强新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史春燕
(新疆教育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3)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建设是基础,高度的国家认同是前提,只有加强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够顺利构建。加强新疆各族人民群众高度的国家认同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疆各民族 国家认同 精神家园
总体上讲,国家认同是一种心理认知,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国家认同的实质就是一个民族确认本民族的国家身份,表现为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自豪感,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国主义情怀,就是维护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为国家的复兴强盛自愿担负起一份责任。
在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下,各民族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同之处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每一个民族出于对本民族文化、利益的保护的强烈意识,民族认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果国家认同度高,各民族就能够把本民族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下,主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如果国家认同度低,就会在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根本问题上出现偏差,给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留下可乘之机。所以,国家认同的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相互叠加的,当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叠加的部分很大时,国家认同就很强;反之,国家认同就比较弱。因此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中华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广泛的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使各民族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超民族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高度的国家认同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强烈的自豪感、使命感,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国家认同的强化,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稳定和发展。为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统一,必须加强国家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精髓,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战争年代表现为团结一致、共同抗敌;在和平年代表现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
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寄托和精神归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传统、习惯、风俗、精神、心理、情感等。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当他有了精神家园,才会使心灵得到宁静、信仰得到坚守、精神得到安顿。每一个个体的精神家园总要归属于群体的精神家园,中华各民族的精神家园最终也要归属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种“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要在各民族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价值观认同、理想信念认同,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各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一种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是中国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国各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建设是基础,高度的国家认同是前提,只有加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得以成功构建。
处于亚欧大陆交汇处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融合、交流之处,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新疆地理自然环境比较特殊,一些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加之历史原因,这些地区发展经济的基础很差,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使新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总体上,目前新疆与内地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心理上产生了落差。曾经一段时期,在畸形的资源开发观念支配下,一些工矿企业在资源开发中破坏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这造成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不满和抱怨,从而产生不稳定因素,造成文化认同的离心倾向,直接影响到新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全球化不只是经济全球化,也是文化、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对于一些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文化全球化带来的冲击超过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文化全球化使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传播、相互碰撞、冲突成为普遍现象,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化和主体文化的挑战,少数民族面临着新的文化重构和文化认同。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被动或主动接受强势文化影响时,出于强烈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会坚守着本民族传统文化,所以,全球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但也使民族、民族文化的自我意识增强。同时全球化是人口流动和民族交往加深,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加之缺少了解和沟通,在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摩擦、矛盾,引发文化冲突和现实矛盾。这些都是影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不利因素。
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加强了对新疆的渗透、分裂活动,他们利用区域差异、文化差异,挑唆民族情绪、制造民族矛盾、大肆进行暴力恐怖活动。他们以“泛突厥主义”与“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以“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为核心的政治纲领,挑拨操突厥语民族和信奉伊斯兰教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制造民族对立。他们否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否认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吹新疆独立论,企图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妄图消解新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这也是影响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不利因素。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加强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以中华民族共同拥有的、多元一体的历史、文化为脉络。因此,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进程中,要把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作为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国家认同意识往往侧重于从历史的视角、从文化的视角来形成新疆各民族的一体感,增强新疆各民族对祖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道德信念、价值理念、国家主权的认可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
在加强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进程中,应坚决排除狭隘的地方主义、强烈的民族主义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影响。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必然存在着多元的认同,其中对国家认同产生威胁的主要是强烈的民族认同和狭隘的地方主义。民族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民族归属的一种自觉认知,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极其密切,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民族认同增强时,就会削弱国家认同。同理,当狭隘的地方主义越过界限时,就会对国家认同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正确处理国家认同与民族主义、地方主义的关系,使得国内少数民族成员在其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维持超民族的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寻求统一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多民族国家中,多元认同成为消弱国家凝聚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构建、强化统一的认同即国家认同至关重要,如果国家认同缺乏或弱化,国家将会处于分裂的危险之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也就不会实现。
在加强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进程中,应加强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教育。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点被费孝通先生解读为“多元一体”,即民族、文化多元和政治一体。所以,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友好的交往交流中形成的,是在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中,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相互影响、融合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教育,这样就能够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性质的认识和认可,增强新疆各民族的国家意识,增强新疆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包容和尊重,增强新疆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同胞感情的形成。而当新疆各民族的国家意识增强时,在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诱惑时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加强新疆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的过程中,应尊重和发展新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贯穿新疆南北的丝绸之路,把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带到新疆,使新疆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新疆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因素和思想源泉,文化认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充分尊重、发展新疆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挖掘新疆各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注重新疆各民族文化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新疆各民族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要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同时要把少数民族文化更多地纳入到中华民族文化中,扩大共同的文化基础,扩大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文化交叠部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力、凝聚力,从而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也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真正建立在新疆各民族高度的国家认同基础之上。
[1]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l.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2]傅华:《全球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光明日报》,2006年4月18日第12版。
[3]高永久、陈纪.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与价值核心[Jl.科学社会主义,2008.2。
[4]向玉乔.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原载于《光明日报》2008年4月1日第9版。
[责任编辑:何瑞霞]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7.04.013
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7)04-0048-03
2017-09-02
史春燕(1971~),女,汉族,乌鲁木齐市人,法学博士,副教授,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6年度自治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6SZJ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