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黎 明
春风吹过山河
文丨 黎 明
编者按:本文选登自《品味遵义》,《品味遵义》是遵义市第一本对外宣传口袋书,由遵义杂志社、品味遵义工作室荣誉出品,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力图用最性情、最新锐的文字,最独特的视角,展示最独特的遵义风物,把遵义美好的一面呈现给读者,为读者打开一扇不同以往的,能在不经意间心里微颤的、触摸遵义的新窗口。从本期起,《说黔》栏目将陆续选登《品味遵义》部分稿件,邀读者共赏。
岁月的春风常常唤醒历史的记忆,回眸家国山河数千年的地覆天翻,令人惊异和感叹。这种蓦然回首的凝望,该又催生我们对自己、对名城、对现在、对未来有何样的情愫和期许呢?
只有知道历史,才能瞻望未来。
黔北的历史悠久而漫长,早在远古,就有“桐梓人”在这里生息繁衍,汉代时,又有唐蒙、尹珍、舍人、盛览的文化故事,以及后来的罗荣、杨端入播等等,但讲一座城市的成长,还是要从遵义建城说起。公元1176年,也就是南宋淳熙三年,杨轸驾着虎车从白锦堡将治所迁往穆家川。从那时起距今已有八百多年。这是一个比许多知名城市史更长的时间长度,八百多年,不长不短。八百多年,包含了数不清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包含了一年年的丰饶或贫瘠,包含了无数百姓的喜怒哀乐。
八百多年,在这块土地,有一年又一年的春风吹过,有一年一年的春潮涌动,生生不息,寄托了一代又一代遵义人的梦想与欢乐。
岁月或许是平常的,它年复一年演绎的,无非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生存发展故事;但历史的长河总是波澜壮阔,它像一条勇往直前的发展洪流,其间,有遵义先民跰手砥足的刀耕火种,也有无数先辈的开疆辟土,有他们对家园建设的执着辛劳,有他们对人生、对于故乡的不尽挚爱。正是一代一代人在这块土地上的开拓耕耘,才奠定了黔北农耕经济的基础,才使得遵义拥有了“黔北粮仓”、“西南茶海”、“中国辣椒之乡”的称号。当然,还不仅仅是农业,还有近一百年以来,现代工业的种子在这里萌发生长,从最初的生活资料,火柴、面粉、酒类的生产,到18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博览会的惊艳亮相,到新时期航天飞船上精密部件的生产,代表了我国科技和工业的尖端水平的IT产业、电器、国防军工生产……在这里蔚为大观,成为遵义社会发展的引擎和支柱。
遵义的历史有金戈铁马的雄奇铿锵。
从南宋起,有冉琎、冉璞兄弟以反抗侵略为己任,让“上帝之鞭”折断于钓鱼城下;有明万历年间,著名的平播之役,血染海龙屯,改土归流,杨氏土司在播州700年统治终结……还有明末清初的兵燹战乱,刀光剑影。
进入近代后,又有各路军阀在这块土地上征战杀戮,为名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种种影响,给成千上万的庶民百姓,留下了种种痛苦和劫难。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伟大的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遵义,一系列最惊险、最神奇,决定中国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命运的会议、战役都在这里发生。伟大的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战役等等,使遵义中外闻名,从一个西南小城成为举世瞩目的红色圣地,在中国革命的千秋伟业史上,镌刻下光彩熠熠的印记。
遵义的历史更有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
从遵义不同历史时期来看,遵义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开发、包容、创新,其中,既有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的开明和作为,更有来自乡土、来自家传的文化自觉;既有在某个特殊历史大背景下,引发的种种偶然,更有这方土地经久弥新的文化传统。遵义文化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步。历史的记忆,首先是文化的记忆,正是千百年来的无数先人及文化先哲们在历史旷野里的耕耘、跋涉,才建成遵义历史文化的殿堂,才使我们能够站在前人的肩上思想当年、遥望未来。
观今日遵义之气象,已让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杨轸选择城址的情景细节。八百多年之后的遵义市,已是贵州除省会外的第二大城市,国土面积三万余平方公里,差不多和海南、台湾相当;全市人口近800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亦有200来万。遵义不仅是名城,也是名副其实的较大型城市。时空转换,遵义已蝶变成颇具现代气息、拥有包括“世界双遗”十多张亮丽名片的新型城市。不要说当年的杨轸无法预想遵义今日之变化。就是今天生活在遵义的本地人,也常常会为故乡的日新月异而惊叹。
亘古不变的是岁月的阳光,历经千百年,照耀在依然年轻的古城。穿城而过滔滔不息的湘江河,逝者如斯。不断扩大的市区、不断成长的高楼,天天在抒写遵义发展的故事。与城市一起成长的不仅是名城外在的形象,还有城市的精神和文化。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上世纪以来的红色历史文化等等,是一代代遵义人最珍视的精神文化传承,这些传承也铸就、延续了一代代遵义人的精神或胸怀。
文化犹如春风,吹过岁月、吹过山河,吹过世道,吹过人心。成长为心中的一道道风景,令人珍惜,让人品味。
回望历史,回望家园,品味乡愁,品味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既是一种文化的情怀,更是一种文化的品位。
品味和品位都是不可遗忘的。拥有这种品味和品位永远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