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思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99)
简述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发展概况(1949—1989年)
丁 思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99)
1949年以前,是中国钢琴音乐的初创期。这一时期,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专业基础;1934年,齐尔品在中国出资倡办“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评奖活动,涌现出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其中,《牧童短笛》是“我国第一首完全成熟的钢琴曲”,也是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起点和标志。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量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钢琴家出国深造,中外钢琴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加,在“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同时,西洋键盘乐器钢琴在中国逐渐走向民族化的发展道路。本文以当代中国钢琴音乐为主体,以“民族化”为切入点,归纳整理了建国之后40年、三个不同时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民族化的表现。
当代中国;钢琴;民族化
根据《辞海》的解释,“民族化”是“作曲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之一。”
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是指作曲家在吸取国外先进钢琴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本民族的艺术思维方式和手法进行创作形成的钢琴音乐,它体现本民族的思想情感,其最基本、最重要的内涵在于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更进一步说,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就是用钢琴艺术来体现中国传统的精神风貌。
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十七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繁荣发展的十七年。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创作并发表的钢琴曲超过二百部。这些钢琴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民间音乐素材,将民族化的音乐语言融进了钢琴音乐。其基本特点是:创作内容宽泛、题材丰富,作品风格多样、群众性强,通过西洋键盘乐器展现了中华民族淳朴真挚、积极乐观的时代精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新疆舞曲》《快乐的节日》(丁善德)《庙会》(蒋祖馨)和《乡土节令诗》(江文也)等。
著名的作曲家丁善德先生认为,“一部作品是否民族化,主要是内容而不是形式。民族化不在于作品用了多少民族传统表现手法,也不在于是否用民族器乐演奏,而在于他是否深刻而真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是否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这时期,他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就是用明朗的钢琴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国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文学性标题”是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且一直持续至今。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钢琴音乐创作中的延续,符合中华民族整体的审美取向。与表现某种特定画面的欧洲音乐的标题不同,中国音乐的文学性标题不仅表述了画面,更继承了本国传统音乐中标题“写意性”的特点,表现了作曲家的心理和情感,引人联想,耐人寻味。例如这一时期朱践耳的《流水》,该曲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旋律音调为基础创作而成,演奏者通过对键盘的控制演奏出不同层次的音色,展现了“涓涓细流汇入滔滔大江”的意境;标题《流水》体现了写实性的同时,也寓意了如流水般具有活力的生命。另外,《庙会》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化钢琴作品的典范之一,该曲在中国传统的五声性调式音阶的基础上,将民间舞蹈、民族打击乐器的节奏融入钢琴织体中,通过写意性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传统的民俗民风;和声方面,并未刻意追求某种和声模式,却满足了作品内容、情感和风格的需要。
1966~1976年,“钢琴改编曲”是这一时期钢琴曲唯一的一种创作形式。即使是在艰难的历史环境下,依然出现有一些优秀的钢琴作品。
这期间前期,钢琴改编曲以根据“样板戏”音乐改编而成的作品为主,代表作主要有:钢琴伴唱《红灯记》,《北风吹》(银承宗),《甘洒热血山》(触望华),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杜鸣心),钢琴协奏曲《红色娘子军》(王强)。另外,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集体改编而成的《黄河钢琴协奏曲》也是这一时期十分重要的一部大型器乐曲,直至今日仍然经常活跃在音乐舞台上。《黄河》之所以具有如此长久之生命力,是因为它通过音乐语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这期间后期,钢琴改编曲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根据传统民族器乐曲改编成的钢琴曲,如《夕阳箫鼓》(黎英海)、《二泉映月》(储望华)、《平湖秋月》(陈培勋)、《百鸟朝凤》(王建中)。这类改编曲延续了民族音乐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创作特征,充分发挥各种钢琴演奏技法以模仿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效果,使乐曲带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气息。第二类,是根据民歌或创作歌曲的旋律改编而成的钢琴曲,如《浏阳河》(王建中)、《陕北名歌钢琴独奏曲四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绣金匾”“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和《北风吹》(银承宗)。
这时期中国的钢琴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创作在以“民族化”为方向的同时,注重风格、体裁的“多元化”,较为成功的有以下四个类的作品。
如黎英海根据隋唐时期琴歌改编的钢琴曲《阳关三叠》,不仅保留了原曲的叠奏手法,而且保持了原作中原汁原味的中国风格;触望华的《新疆随想曲》,其音乐主题选取自一首郑秋枫的歌曲,表达了粉碎“四人帮”后新疆人民欢乐喜庆的庆祝场面以及人民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陈钢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则是以中国越剧曲调为素材,用民族化的钢琴音乐语言再现了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如汪立三的《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涛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作曲家在创作中运用大量柱式和弦模拟寺庙的钟声,搭配中国佛教曲的音调,形成了波涛汹涌的音响效果;刘敦南根据苗族飞歌的特点创作的《山林钢琴协奏曲》,在保留我国民间音乐淳朴真挚的同时,展现了南方山林中美丽动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人民重获新生的激动心情。
如陈怡根据原始的广西侗族传统歌舞旋律创作的无调性作品《多耶》,就展现了侗族同胞跳多耶舞迎客时的热情场面;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三首》则是较早的一部采用十二音技术写作而成的复调钢琴音乐,其中1/4拍子的运用沿用了中国古典音乐“有伴无眼”的节奏,另外从乐曲的节奏和主题进入方式上来看,也成功融入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
如赵晓生自创了“太极作曲系统”,以此为根据并在周易六十四卦逻辑系统基础上结构新的音高组织关系写成了钢琴独奏曲《太极》;彭志敏根据自己提出的《数论》结构,运用“菲波拉契数列”组织乐曲的结构而写作成的钢琴曲《风景系列》。
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是以中国文化为宗旨、以民族民间音乐为根基,可见当时的作曲家已经有意识地将钢琴音乐的创作进行民族化的处理,注重用钢琴艺术来体现中国传统的精神风貌,并创作了非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钢琴曲,积极地推进了钢琴音乐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而这些作品,正是学者们研究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发展的宝贵资料。
[1]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1949—1989[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4.
[2]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1949—2000[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卞萌.中国钢琴音乐文化之发展与形成[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5.
[4]王昌逵.中国钢琴音乐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5]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J6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