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帆++杨洁
摘 要:技术型员工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拥有一支素质高、技能硬的技术型员工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以技术型员工的定义为基础,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型员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能让企业更合理的吸引、留住和利用技术型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型员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2-2
0 引言
我国各行业中小企业众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无论是在分散经济风险、抵御经济波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保持社会经济活力等方面,还是在吸纳就业、吸引创业、发展产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如今的中小企业处在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拥有一支素质高、技能硬的技术型员工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然而这也是困扰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目前面临着技术型员工短缺、素质低、待遇不高、创新能力差以及流动性高等问题。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而且给企业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研究分析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型员工的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1 技术型员工的概念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
1.1 技术型员工的概念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产品日趋丰富,产品的设计和
制造过程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于是出现了一批致力于为本地区培养专门技术人员的新型大学,技术型员工应运而生。
技术型员工,是指那些能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企业不断创造价值、在易变与众多不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为企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不断做出贡献的劳动者[1]。在人类社会劳动的链环中,他们处于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所以国外也有称之为中间人才(Middle Man) [2]。借此,在企业当中,技术型员工的管理更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
1.2 技术型员工对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1.2.1 技术型员工是企业研发设计与产品的桥梁
中小企业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型员工,任何高、精、尖的技术设计,不经过直接的生产和操作是无法形成产品的。在生产的关键环节,技术型员工发挥的作用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不能替代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火箭发射曾出现几次失败,究其原因是发动机的焊接点承受不了上天后的高压,而最终解决这一难题的是一名技术型员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专家学者们事后感言:“科学家设计得再好,工人的制造跟不上,设计只能是个梦!”[3]可见技术型员工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拥有高素质的研发人员、管理人员,更需要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技术型员工。
1.2.2 技术型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支撑
技术型员工拥有较高的劳动技能、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理论水平,在实现将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是生产第一线的骨干,是中小企业的支柱,掌握着企业的技术命脉,对生产率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拥有一支素质高、技能硬、结构合理,并且与企业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相适应的技术型员工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利于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
2 中小企业的技术型员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唐山金世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型员工现状
唐山金世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河北省唐山市一家专门加工国外水泥设备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已经有将近十年的历史。公司共有员工54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后勤人员2人,技术型员工44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80%以上,可见技术型员工对公司的重要性。但是尽管如此,公司经理仍表示出对技术型员工的迫切需求。在这些技术型员工里,60%以上的员工年龄集中在35岁到45岁之间,而且员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素质较差。据统计,最近两年来该公司的技术型员工的月平均工资在2600元左右,许多员工表示薪酬较低,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正因为这样,该公司技术型员工的流动性较高,这种现象在其他中小企业里也十分普遍。
2.2 企业技术型员工存在问题
2.2.1 数量紧缺
由于市场对技术型员工的供给不足,导致企业招工难,从而导致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同所规定的产品数量,不得不让员工连续加班。如此看来,以我国现有技术型员工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需要。
2.2.2 年龄结构失衡
中小企业中技术型员工年龄老化的问题日益严重,而青年技术型员工的数量也严重短缺。随着老一代技术型员工的逐渐退休,加上青年工人中的绝大多数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技术型员工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的主力应该是青年工人,但从现实来看,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的青年技术型员工十分贫乏。
2.2.3 素质低
技术型员工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直接完成者,但由于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加之很多企业对实际工作经验比较看重,导致高学历员工不多;另外,公司老板人才观念还不够先进,对人才引进成本控制比较严,相对而言,用低学历的员工虽然创造性差一些,但成本要低得多。
2.2.4 待遇不高
近年来,为吸引和留住人才,许多中小企业纷纷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技术型员工的工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比于管理岗位上的人员,工资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与普通员工相比,只是单纯地在奖金上有所区别,幅度较小,这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相比形成较大反差,致使技术人员缺乏成就感,工作积极性下降[4]。
2.2.5 流动性高
相比于传统工人,技术型员工拥有更高的劳动技能和科学理论水平,最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接受挑战的能力。也正因为这样,技术型员工拥有远高于传统工人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企业没有足够大的吸引力,他们会很容易转投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5]。技术型员工的大批量流失,不仅给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取代融资困难、配套服务跟不上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 中小企业技术型员工缺乏的原因
3.1 传统人才观的误导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很多人都存在着“重仕轻工”的思想,导致整个社会对技术型员工的价值评价的错位。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里,仍旧存在着管理人员和技术员工的等级观念,技术员工和管理人员相比,工作环境一般、工资待遇不高、各方面的福利待遇也较差。在对唐山金世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技术型员工进行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员工表示如果自己可以选择,他们也愿意当管理人员。就是这种传统落后的思想,导致了社会的技术型员工的大量缺失。
3.2 职业教育的滞后
职业教育是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但是作为技术型人才人力资本来源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些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式不能和企业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没有明确的目标,加上教学设备落后和师资力量不足,导致目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说,很难满足企业和社会对技术型员工的更高要求。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更多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对于职业院校的投入较少,政府投入的不足、资金来源的有限,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对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导致高技术型人才的缺失。
3.3 薪酬福利激励尚不到位
对于刚进入企业的年轻的技术型员工来说,由于他们面临的生存压力比较大,对物质需求的满足比较迫切,所以他们更看重企业的薪酬福利等方面待遇。有的中小企业吸引不到技术型员工,是受限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企业无法或没有能力对技术型员工采取诸如提供高薪酬、给予重金奖励等有成效的激励手段。企业自身的薪酬激励体制的不合理更是造成技术型员工高流动性的重要原因。
4 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型员工发展的对策
4.1 更新对技术型员工错位的价值评价
尽管对技术型员工价值评价的错位认知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是从长远来讲,企业为了自身的长期健康发展,必须从观念上摆正对技术型员工的价值认知,从思想上重视技术型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摆脱错误的技术型员工价值评价的禁锢,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他们,并提供给他们施展才华的空间。企业要给予技术型员工客观公正的价值评价,让技术型员工感知到自身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技术型员工的离职意向。
4.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这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贯彻科技兴国的重要举措,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员工,又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还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多赢”。同时,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意义重大,所以必须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
4.3 建立科学有效的薪酬和激励机制
首先,改革薪酬制度。企业应根据技术型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确定其待遇水平,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为技术型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优化激励福利体系,打破平均主义。对做出优秀成绩的技术型员工要及时予以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员工予以重奖,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现如今,很多技术型员工已经不简单地满足于传统的、单纯的奖金激励方式,建立全方位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管齐下的激励机制,已经成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参 考 文 献
[1] 王丽娟.企业技术型人才流失问题研究[J].中国物价,2012(04).
[2] 技术型人才[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3] 刘春雨.技能型人才的短缺与职业教育价值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
[4] 李式洪.技术型人才管理与激励技巧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
[5] 徐凤生.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中小企业产权结构改革研究[D].四川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