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憬霆
他汀君,调脂药中的绝对主力,内科医生的最爱之一,他无所不能,大到降低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小到抗炎、防治房颤、抑制肿瘤、预防造影剂肾病云云。然而,他汀君你要听我说,虽有各大指南护体,高歌猛进,别忘了深耕细作。毋庸置疑,他汀很有用,但是不要到处用力,也不要用力过猛。
在2013年,美国ACC/AHA 治疗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指南放出重磅炸弹,放弃调脂的目标值,明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患者(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等),一律给予高强度他汀,即阿托伐他汀40mg qd,瑞舒伐他汀20mg qd,以求LDL-C水平下降50%以上。
按美国指南所说,使用他汀,不需考虑患者起始的血脂水平,甚至LDL-C小于70-100mg/dl(1.8-2.6mmol/L)的患者,也应该给予强化他汀,至于要降到多少,没有底线。而放弃目标值的理由是因为“Insufficient evidence for LDL-C treatment targets from RCTs”,就是目前基于目标值设计的RCT证据不够。然而,更合符逻辑的应该是,有证据,可以去做;而不是,因为没有证据,所以放开做。
事实是,LDL-C起始水平小于70-100mg/dl,用高强度他汀,证据不足有争议;LDL-C越低越好,证据不足有争议。比如,今年发布的一项纳入了31619名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研究发现,接受他汀治疗并平均随访1.6年,LDL降到70.1-100 mg/dl与LDL降到≤70 mg/dL对比,心脏事件发生或死亡的风险并无差异。非线性建模表明,达到较低的LDL-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有关,但目标值可能是90 mg/dL左右,而不是越低越好。因此,笔者认为,ASCVD患者的他汀治疗“一概要强化,不要目标”是不合理的,是用力过猛。
欧洲的血脂指南,将CKD4-5期(GFR<30ml/min/1.73m2)的患者划为极高危(等危于ASCVD患者),CKD3期(GFR 30-59ml /min/1.73m2)的患者划为高危。均需要他汀治疗(极高危LDL-C目标值为小于1.8mmol/L;高危患者目标值为小于2.6mmol/L)。然而,这里必须摆出两组数据:
1. 目前诊断CKD是基于GFR,而GFR一般是通过公式(纳入年龄、性别、血清肌酐、种族)估算的,叫eGFR。常用的公认的算法(MDRD、EPI-CKD、CG公式)准确率只有60-70%。
2. 目前认为,CKD的诊断标准对于老年人可能造成相当程度的过度诊断[5]。70岁以上老年中,高达一半eGFR <60ml/min/1.73m2。举个例子,75岁男性,肌酐105umol/L,经MDRD计算eGFR <60ml/min/1.73m2。老年人GFR下降与衰老因素有关(每年自然下降1ml/min/1.73m2),而不完全是肾脏的病理性损伤。
回到欧洲的血脂指南,CKD3期及以上就给予他汀治疗,必然纳入大量高龄的患者。首先,这些高龄患者真正的肾损害情况怎么样,可能会打折扣。再者,今年美国USPSTF颁布的他汀一级预防指南提出,大于75岁的患者使用他汀的风险和获益证据不足,也就是说高龄患者使用他汀应该谨慎。第三,他汀是否引起肾损害,也存在争议。瑞舒伐他汀的说明书明确指出禁用于GFR小于30ml/min/1.73m2患者。
因此,这些高龄、血肌酐正常,又没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服用他汀是否都能获益,必须打个问号。欧洲指南推荐CKD3-5期患者都服用他汀,可能也是用力过猛了。笔者认为:合并蛋白尿的患者,他汀使用可以积极些,但高强度他汀需要谨慎,大于75岁的患者也需要谨慎。
他汀的各大常用指南,“打架”情况非常普遍。下表汇总了各大的最新血脂指南的差异。
美国指南是最激进的,二级预防患者,以及部分一级预防患者,均推荐高强度他汀,没有目标值。欧洲指南和中国指南均有目标值。在二级预防时,目标值均为LDL-C<70mg/dl。然而在起始LDL-C达标时,欧洲指南没有推荐开始他汀治疗,而中国指南则推荐他汀治疗使LDL-C再降低30%。
对于一级预防,欧洲指南特别将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归为极高危或高危。而中国指南则把ASCVD单独列为极高危,其他情况的最高级别是高危(如LDL-C ≥4.9mmol/L;糖尿病患者1.8mmol/L≤LDL-C<4.9 mmol/L),LDL-C目标值是2.6mmol/L。USPSTF指南建议一级预防用低到中剂量的他汀,用药强度明显比其他指南要低,而且明确提出75岁以上患者一级预防缺乏证据。
那么,指南打架,调脂治疗将何去何从?
究竟谁要吃他汀,吃多少?他汀君高歌猛进,伴随着各种会议信息的轰炸,常使临床医生变得无所适从。或许,血脂治疗的目标真的是越低越好,或许更多的人群应该给予一级预防。但临床医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以下三点。
1、心血管风险越高获益越大
目前一级预防的战线不断前移。今年发表于NEJM的HOPE-3研究[8]纳入12705名中危患者,无论基线血脂水平怎样,予瑞舒伐他汀10mg qd,结果发现,心肌梗死下降35%,卒中下降30%,心血管死亡无差异。然而,“比例”的数据虽然漂亮,但因为中危病人本身发生心梗、卒中(对照组分别为1.1%,1.6%)就不多,计算需治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后发现,预防一例心梗,需要治疗约153例病人,而预防一例卒中则需要治疗208人。
无论战线如何前移,不变的事实是,心血管风险越高,使用他汀获益越大。心血管风险不怎么高的患者,也可能从他汀治疗中获益,但获益可能要打折扣。
2、心血管获益和血脂下降绝对幅度相关
胆固醇治疗研究者协作组(CTT)关于17万患者的分析结果表明,LDL-C 每降低1 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相对危险减少20%,全因死亡率降低 10%。LDL-C的下降与心血管事件的降低有线性的趋势。而遗憾的是,他汀降脂幅度远不是线性关系,常规剂量下LDL-C下降30-40%,而翻倍剂量仅多下降6%。这就决定了高剂量他汀治疗虽可能进一步获益,但进一步获益的绝对值要小。
3、他汀的副作用包括肝损害、肌肉不良反应,新发糖尿病等等,与剂量相关,与患者年龄相关
剂量越大,患者年龄越大,副作用发生率越高。这种常理,不单单见于他汀,而且见于绝大部分药物。对待有些会议中、文献中,提到的加量不增加副作用,甚至副作用与安慰剂发生率相当,都是要警惕的。临床试验常有数周到数月的导入期或者洗脱期,入组前已经把发生明显副作用的患者剔除,因此试验终点时统计的副作用比例肯定明显低于实际。
现在的趋势是,他汀的适应症范围越拓越宽,治疗强度越来越大。然而,不要忘了问一句,究竟哪些病人真正获益。一个人群的临床试验得出阳性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与整个人群。何出此言呢?请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心衰的重要治疗手段。早期研究发现QRS波≥120ms,射血分数(EF)≤35%就能在CRT治疗中获益。然而后来发现,这部分人里面,LBBB以及QRS波大于150ms的患者获益最多,LBBB以及QRS波130-149ms的获益次之,RBBB患者获益很小,QRS<130ms不获益。反观早期研究,其实只要QRS波≥120ms的患者中有一部分能获益,并最终达到整个人群的统计差异,就可以得到阳性结果。显然,一个人群的临床试验得出阳性结果,并不一定适用于整个人群。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同理,看看目前的他汀一级预防的相关试验。既然中危的病人也能从他汀治疗中获益,我们要进一步搞清楚的是究竟是当中的哪些人获益了,而把所有的中危病人都给予他汀治疗。
近日看到在AHA2016报告中,他汀君又“get”了一项新技能,“提高心脏骤停后结局”,厉害了他汀君。然而还是那句,高歌猛进别忘了深耕细作。临床医生应该追求的显然不是给更多人吃更大剂量的他汀,而是给合适对的人吃合适剂量的他汀,并兼顾安全性及经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