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初步研究

2017-01-22 12:11:36闫建梅张乾柱石劲松郭天雷
中国水土保持 2017年4期
关键词:水源地水源水土保持

张 怡,闫建梅,张乾柱,石劲松,郭天雷, 刘 成

(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 重庆分院,重庆 400026)

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初步研究

张 怡,闫建梅,张乾柱,石劲松,郭天雷, 刘 成

(长江水利委员会 长江科学院 重庆分院,重庆 400026)

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水源地;重庆

开展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能够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以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为例,阐述了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与管理情况,旨在为同类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借鉴,并为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保障。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逐渐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也从以往的向环境要资源向向环境要环境转变[1]。基于此,小流域综合治理也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小流域内的水生态环境、村落环境及景观建设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之中,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保护和治理水源地,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2],也是我国今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水源地保护的重要举措[3]。

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不仅造成土地退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同时引起严重的面源污染。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源地,致水源地水质遭受严重破坏。为持续改善水源地水质,保障城乡居民用水,保护流域生态环境,必须加强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内涵的必然延伸和深化,对改善水质,保护水源,美化生态环境具有很重要的作用[4]。

1 项目背景

重庆市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重庆市相继启动了人饮安全、惠民净水、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等环境改善工程,使全市人民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水利部于2006年12月25日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水保〔2006〕613号),提出了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村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水源和水环境保护、农业集约化生产、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使小流域达到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尽管重庆市的水源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环境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水土流失及水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并且比较突出,严重威胁全市各供水水源的质量,进而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为此,以《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规定》(渝府发〔2002〕83号)和《重庆市水资源涵养保护及生态修复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渝水资源〔2005〕6号)为依据,重庆市着手开展了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编制了《重庆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2 项目概况

2.1 自然地理情况

重庆市位于我国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重庆处于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冬暖春早、夏热伏旱,秋雨多、湿度大、日照少、云雾多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112.9 mm,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重庆市辖区内土壤类型多样,分为水稻土、新积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石灰(岩)土、红壤、山地草甸土等8个土类16个亚类,土层厚度一般为25~80 cm,pH值在5.5~7.5之间。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

2.2 水源地分布情况

重庆地区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237条。全市有水库2 842座,其中:已建成水库2 813座,包括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57座、小(一)型水库452座、小(二)型水库2 299座;在建水库29座,包括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1座、小(一)型水库6座。

2.3 水土流失现状

据2014年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截至2014年末,重庆市土地总面积8.2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3.08万km2,年均土壤侵蚀总量10 640.3万t。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蚀,局部存在重力侵蚀。在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面积1.08万km2、中度侵蚀面积0.93万km2、强烈侵蚀面积0.48万km2、极强烈侵蚀面积0.43万km2、剧烈侵蚀面积0.16万km2。

3 实施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必要性

实施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改善水质,保障供水水源地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发展绿色产业、振兴果品经济的需要;是发展节水型农业和水源工程,解决果树灌水难问题,推动果品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条件;是保护水土资源、净化水环境的需要;是全面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稳步持续发展的需要。

4 建设规划

目前的重庆市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可根据类型区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水土流失现状与分布及重庆市行政区域等特点,将饮用水源地分为水库型和河流型两种类型。根据水源类型基本相同原则,分别就水库和河流两种类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

4.1 水库型水源地规划——以青山湖区为例

青山湖小流域位于万盛经济开发区金桥镇青山村和马头桥村。以青山湖小流域为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和治理面源污染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和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小流域地形地势及人类活动情况,依据小流域地貌部位与河(沟)道的距离,由远及近,将青山湖小流域划分为生态自然修复区、生态综合治理区、生态保护区(河库周边整治区),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构成青山湖小流域水土资源保护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该区域人类活动较少,主要通过封禁治理保护原有自然植被,防止人畜破坏,禁止乱砍滥伐,恢复其原有功能。在植被较好的地方,主要采取封育保护措施,设置封禁警示牌和护栏等;在植被稀疏的地方,通过人工抚育、补植等措施,加强封育保护,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第二道防线:对周边村社生活垃圾、污水进行处置,整治农村道路,绿化美化房前屋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坡面水系,实施坡改梯并鼓励使用有机肥等。第三道防线:恢复保护湿地,进行生态护岸,建设环湖人行便道,在缓冲过滤带建设水源涵养林。

4.2 河流型水源地规划——以南溪河为例

南溪河系嘉陵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合川区二郎镇半月村,干流全长92 km,流域面积360 km2。南溪河流域以低山丘陵和台地为主,丘包群立、溪河迂回,河床宽窄相间,海拔在200~400 m之间。

以南溪河小流域为单元,以筑造优美的流域环境体系、健康的流域生态体系、可靠的供水安全体系、完备的取水排污体系、严格的污染防治体系、先进且有特色的水文化体系为主要内容。基于对南溪河生态环境现状评估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考虑到流域内镇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研究确立“水清、河畅、岸绿、生态”为南溪河小流域生态清洁建设的总目标,提出“上涵养、中治理、下修复” (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污染治理,下游古建筑修复)治理方略,以打造合川西北部川渝边界美丽小河为总布局,确定在南溪河上游、中游、下游分别建设各个区域的生态自然修复区、生态综合治理区、生态保护区三道防线,因地制宜地布设多种治理措施,打造生态清洁的南溪河小流域。

4.2.1 上游涵养水源功能区

上游地区措施布局以三道防线为基础,偏重生态自然修复,主要采取封禁治理、人工抚育补植、河道修复、村庄治理、水土保持林营造、湿地恢复等措施。

南溪河上游涵养水源功能区主要建设任务是强化涵养水源和水资源调配能力建设,通过“控”“蓄”“养”,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努力扩大森林、河流、水库、湿地等面积,构建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增强水资源可持续供给能力。“控”就是要坚决控制地下水超采,“蓄”就是要努力实现雨水洪水资源化,“养”就是要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实施干流上游卫星与超英两水库水源连通工程,恢复二郎湿地公园湿地涵养水源功能,在支流白鹤水库周边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农业建设,保护植被等,使南溪河干流和支流三庙河源头形成生态循环水系,涵养水源。此外还将进行农村、农业清洁治理,最终形成面封禁、点治理的三道防线格局,完成以涵养水源、保护生态位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4.2.2 中游涵养水源功能区

中游地区措施布局以三道防线为基础,偏重生态综合治理,主要采取坡面治理、坡面水系工程配套、河道修复、村庄治理、经果林营造、排污水管建设等措施。

南溪河中游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任务是构筑综合整治体系,改善水环境,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对中游尤其是城镇河段加强污染治理,实行排污总量控制,严控垃圾任意倾倒,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河道治理,改善河段水景观,打造两岸绿色带和休闲廊道;实施水源保护与水厂改造,大力改进城乡用水条件,通过综合治污工程、河道生态防洪工程、供水工程升级改造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工程建设等,有效改善南溪河水环境和生态系统。此外还将进行农村、农业清洁治理,最终形成点、面治理措施结合的网络结构三道防线格局,完成以污染整治、生态治理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4.2.3 下游涵养水源功能区

下游地区措施布局以三道防线为基础,偏重生态保护区建设,主要采取河道整治、营造生态林带、建立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等措施。

南溪河生态修复功能区的主要建设任务是筑造生态与水文化融合景观,弘扬先进且有特色的水文化,使水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深入人心。具体而言,就是要着力对下游河段进行古建筑修复和生态修复与建设,注重生态与水文化的融合;借助现有自然条件和水文化载体,深入挖掘水生态文明资源;积极推进绿色长廊和景观建设,全面打造亮丽风景与休闲走廊一体化;创建与拓展青少年基地,广泛宣传水生态文明理念,并创造条件吸引众多游客参观基地,了解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此外还将进行农村、农业清洁治理,最终形成具立体结构的点、线、面(点指生态基地,线指滨河生态走廊,面指生态园区)三道防线格局,完成以生态修复、弘扬水文化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5 治理目标

通过重庆市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保障重庆市水源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安全。水源安全是指溯源治污,基本解决重庆市重要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水土流失问题,确保水源地水质达标;防洪安全是指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拦、蓄、排、通措施,构建山区防洪减灾体系,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入河入库泥沙,为防洪排涝提供保障;生态安全是指统筹管理、综合利用水土资源,维护由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植被资源组成的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6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既要布设传统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又要结合实际情况布设生态清洁治理的相关措施,既要控制处理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对水源的污染,又要减少非点源污染,同时还要减少泥沙入河入库。重庆市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1)部分区县和项目区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由于工程后续管护缺乏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一些水土保持工程特别是植物措施的保存率不高,影响了项目的总体成效。重庆市一些区县在这方面提供的部分成功案例值得借鉴,如通过经果林的营造,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扶持大户和专业户,然后带动周边群众发展产业。

(2)计划和规划脱节,多数项目区未实现规划目标。规划投资普遍偏大,但实际投资有限,部分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今后的项目建设应按照年度投资计划,编制切实可行的年度实施方案,根据工程投资控制建设规模。

(3)部分区县和项目区对保土耕作和封禁治理措施的实施重视不够,缺乏建设协议和验收资料。

(4)个别区县幼林管护、科技推广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需要进一步规范。

(5)农民参与或者配合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原因可能在于有限的工程资金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水土保持宣传,采用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解决矛盾[5]。

[1] 杨进怀,吴敬东,祁生林,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措施研究[J].水土保持科学,2007(4):18-21.

[2] 毕小刚,杨进怀,李永贵,等.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8-20.

[3] 张锦娟,叶碎高,徐晓红.基于水源保护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5):237-240.

[4] 刘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0(1):5-13.

[5] 杨元辉.农民参与式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北京水务,2009(增刊2):40-42.

(责任编辑 张培虎)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KSF2017027/CQ,CKSF2015012/TB,CKSF2017015/CQ)

S157

C

1000-0941(2017)04-0015-03

张怡(1991—),女,四川宜宾市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侵蚀研究工作。

2016-09-01

猜你喜欢
水源地水源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保护水源
品牌研究(2022年18期)2022-06-29 05:33:24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南水源头清如许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18
水土保持
寻找水源
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吉林省供水水源地问题探讨
吉林地质(2014年4期)2014-03-11 16: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