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青区绿色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7-01-22 01:32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7年10期
关键词:西青区绿色发展

奚 迎

(天津市西青区工业和信息化委 天津 300380)

关于西青区绿色循环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奚 迎

(天津市西青区工业和信息化委 天津 300380)

当今时代,绿色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已成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和应对环境发展问题的主力引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路径。文章根据西青区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支持政策等多方面剖析当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完善规划体系等多方面建议。

西青区;绿色发展;产业升级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取得重大进步、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比较沉重的环境代价。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今年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绿色”的发展理念也被写入“十三五”规划。近期,根据区委办要求,我们围绕西青区绿色循环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条件

西青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东与红桥区毗邻,南靠独流减河与静海区隔河相望,西与武清区和河北霸州接壤,北依子牙河;南北长48千米,东西宽11千米,总面积570.8平方千米,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84.24万人,户籍人口38.85万人。近年来,西青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民生水平持续提升,综合实力走在全市区县前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十二五”时期,西青区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双双突破千亿大关,分别达到1050亿元、1060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和3倍;区级一般预算收入跨过百亿元台阶,达到105.6亿元,是2010年的2.8倍。工业转型促强,2015年,西青区工业企业达到7183家,从业人数达到26万人,工业增加值达到566.5亿元,比2010年增长145.2%;工业总产值达到2662.6亿元,比2010年增长113.6%;实现销售收入2725.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61.8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595家,从业人数17.5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363.4亿元,比2010年增长106.9%;实现销售收入2424.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54亿元。

1.2 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2.5:62.8:34.7调整为2015年的1.2:56.8:42,一产提质、二三产并驾齐驱拉动发展的格局更趋明显。工业转型促强,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0%以上。八大优势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比大幅提高了6.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超过30%。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集成电路、电子元件、通讯产品、家电消费等四大类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了从汽车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条。生物医药产业汇聚了武田、力生、同仁堂、康婷生物等龙头企业,建成了医药检测平台和创新平台。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30%,亿元以上企业累计达到230家,比重不断提升,形成了新的增长动力源。石油及化工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由2010年9.6%下降为2015年的5.3%。

1.3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西青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行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取得重要成果。五年关停并转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09家,累计削减二氧化硫2148吨、氮氧化物593吨。“十二五”期间,西青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达到48%,年均降低9%,主要污染物减排高标准完成全市下达任务。全区录入天津市万企转型升级信息平台企业共计1152家,通过淘汰关停、技术改造、管理提升等方式,审核通过已完成转型升级企业达880家。

1.4 载体布局更加完善

“十二五”期间,西青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初步形成了“一二三十”制造业园区格局,即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天津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青分园、三个市级示范工业区和十个特色产业基地。园区载体功能愈发成熟,其中学府高新区以承接大学城科研成果转化为主,是打造“智力西青”的核心板块;中北高新区战略定位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示范区、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第三极和产城融合发展的智慧园区。“十二五”末,三个示范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50.84亿元,完成“七通一平”面积28.6平方公里,修建道路143.5万平米,绿化124万平米,注册企业935家,驻区企业430家。

2 存在问题

2.1 支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

废弃物回收处置、污水垃圾等项目补助资金比例相对偏小,对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交通、生态保护等项目支持力度不够,在重大关键技术和设备引进方面还缺乏支持。

2.2 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

当前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关联程度、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还有待加强,传统产业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制造业多数产品仍然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需要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由企业试点转向大规模集聚区示范、由单一环节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循环集成、由单行业闭合发展转向跨行业融合链接、由生产环节转向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

2.3 技术支撑能力不强

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受企业效益等因素制约,当前大部分企业科技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明显滞后,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相对较少,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推广,高附加值利用比例较低,现有技术装备还不能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3 发展思路

西青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循环发展的道路,要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推进产业耦合,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探索开展电力大用户直接交易等能源交易新方式。鼓励企业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废物处理、服务高效的公共平台,促进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政策规划体系

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机遇,制定推动工业及社会建设绿色循环发展的顶层规划,设计推动一批大项目落地实施,积极对接国家政策,争取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新能源应用、低碳建设、生态治理、海绵城市等方面的资金扶持。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严格环境准入门槛,增强环境监控能力。鼓励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通过双边机制开展国际合作生态(创新)园建设。

(1)制定“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园区循环化发展,完善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构建社会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绿色循环发展体系。加强循环型“工+农”复合农业的发展力度,打造食品安全的基地,。推动垃圾分类,深化“两网融合”,提高西青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

(2)制定“十三五”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包括工业节能与低碳发展、建筑节能与低碳技术应用、集中式与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体系、能源管理、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改造等方面。

(3)制定“十三五”生态人居发展规划,包括海绵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回收处置、西青主题公园建设等方面。

4.2 建立招商投资体系

(1)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

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以构建完整产业链、扩大支柱产业发展为目标,强化园区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标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引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向,提高支柱产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率,引入国际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利用好天津国家自主示范区西青分园的政策与区位优势,积极开展精准招商,为循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设备保障。

(2)提高创业孵化能力

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推进“众创、众包、众筹、众扶”力度,制订公布政策文件,鼓励“双创”,引导大学生及社会青年科学合理创业。积极出台相应管理办法,引进智力资源进企业,服务企业,拓展在职人员挂职西青,服务西青的模式。

(3)成立专项基金

成立循环经济基金、生态补偿基金等专项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机制,探索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生态补偿与市场金融手段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4.3 构建数据管理平台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发挥临近中心城区与空间土地资源丰富的“双重优势”,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为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利用西青区产业优势,构建大数据中心与可持续发展咨询中心。

(1)构建智能制造平台

建立智能制造产学研合作平台,提升检测检验、生态设计、智能改造的配套服务能力,推进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产业合作,大力发展生态设计与智能制造,如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等智能车间,绿色工厂的建设,积极储备先进适用技术。

开展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工作,强化生态设计示范试点企业部署,为申报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奠定基础。如:有色(中色(天津)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生物(天津市康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医药(天津市金汇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天津优瑞纳斯液压机械有限公司);精细化工(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

(2)构建工业绿色循环发展信息化平台

集成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大数据,整合园区产业链升级及循环共生方向,可视化物质与能量代谢关键环节,智能化辅助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决策。

(3)构建环卫与废弃物回收两网融合平台

充分依托环卫回收处置体系,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与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再生资源等废弃物相结合的收运网络,建设“两网融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各类城市生活源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实时监管,可实现物流调度、数量统计、补贴管理等功能。

(4)构建清洁能源应用与监管平台

利用厂房、写字楼、大型公共建筑,全面部署分布式太阳能光伏电站,推动余热利用、生物质能利用,建设清洁能源应用与监管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状况实时查看、发电量与用电量统计、电力调度、补贴管理等功能。

4.4 提升绿色循环发展服务能力

(1)强化机关服务能力,合理优化配备公务人员的编制和岗位。加大公务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如园区的发展需要专职的管理团队、环保管家团队、装备技术服务团队等,工信委的业务工作需要总工程师岗位等。

(2)加大京津冀战略等政策优势,积极与先进试点城市合作,结合西青发展瓶颈及需要,开展1+1结对子工作,大力发展异质化产业,建立产业上下游共生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合作。如,紧密对接安徽省铜陵市(国家循环经济双试点),就铜基新材料、精密电子、高端装备制造业进行深入合作。

(3)夯实文化创意工作,大力发展精武文化,精武精神。依托杨柳青的千年文化底蕴,打造西青的核心软实力,形成以文化人,推动循环经济三产融合,鼎足发展。

(4)依托京津冀高效科研资源,打造区级专家智库,积极启动电子产业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活动,区别其他县区同质化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产业,强化民营企业重要社会地位,大力支持做好服务外资企业。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猜你喜欢
西青区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天津市西青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村里娃的书画班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天津市西青区土地承载力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