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
蒲松龄先生平日里除了进京赶考,很少出门游历,在家乡舌耕数十载。一辈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按理说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写作素材,混世度日罢了!可他偏偏写出了一篇篇为世人称道的精彩故事,光收录在《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就有491篇之多。细究原因,原来是他办的一个露天“文化茶座”在不断给他提供写志怪小说的灵感。
蒲松龄先生家住通往县城的大道边上,门前有一片柳林,林边还有一口“满井”,贮着一汪清泉,叫人看了眼馋。夏天,过路客爱在这儿歇脚;夜晚,农人爱在这里乘凉。开始,蒲松龄不觉得这个地方有多金贵。大热天,年轻的他躲在屋里写书,写着写着就搁下了。汗没少出,可总觉得不顺手儿。可自己肚子里装的东西有限,再往下写,也没多大意思。
一日细雨初晴,他实在写不动了,就搁笔站在大门口出神。瞧着瞧着,他盯住了一个驼背的老大爷,见老人拄着拐杖,慢腾腾地停下来,似有歇脚之意。蒲松龄赶忙迎了过去,扶着老人挨着瓜棚坐了下来,又倒茶,又敬烟。驼背老大爷瞅着态度和善、嘴巴又甜的蒲松龄,坐了一会儿,话匣子打开了,话家常,谈趣事,接着又应蒲松龄的请求,讲了一个马骏漂洋过海到罗刹国的志怪故事:原来在那里相貌丑陋的人被当作是美的,可以做达官贵人;相貌好看的人,都被当作妖魔鬼怪,是很丑的。马骏因为长得俊,人家见了他就逃。后来马骏脸上涂了锅灰,国王马上重用了他。
蒲松龄听完故事,思索片刻后,一拍大腿:“这个故事新鲜,且有寓意。眼下这世道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事多着呢!”当晚,蒲松龄就把这驼背老大爷讲的故事打磨一番,写成了名篇《罗刹海市》。
从此,蒲松龄在夏天就把炕席揭下来,铺到柳树旁边的茅亭,旁边沏上一壶茶,放两把黄烟叶,设下“文化茶座”,招待汗流浃背的过路客人。瞅准了机会,就央求过客讲些趣闻轶事,有时自己也掺和进去,自己编故事,套别人的故事。这么一来二去,蒲松龄就积攒了一肚子稀罕事儿,上下古今,花精鬼狐,幽冥世界,等等,不胜枚举。
生活在人群中间的蒲松龄,依靠这“文化茶座”成了一代“鬼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