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曦微
家住麓山湘水间,
绿荫掩屋未遮天。
江声云气随来去,
不信红尘无乐园。
这是胡昌华先生自题居室的一首诗,“麓山”“湘水”“绿荫”“江声”“云气”,可见居室的外在环境之美,真堪养目怡神。其实,先生之乐更多地来自于他内心世界对书法艺术的喜爱和孜孜以求。
作为高校专职书法教师, 胡先生在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书法已近30年了。他先后出版了几十种书法教材和字帖,春风化雨,惠泽了无数学子及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书法上,他付出了常人难及的努力。胡昌华先生出生在湖南怀化的一个偏远山村,那个地方在那个年代是没有书法这一概念的。中学班主任李元松老师字写得好,他就跟着模仿,如此而已。与书法结缘的一个重要契机,是因他一次放牛的时候在草丛当中捡到了一页字帖。黑底白字,无比精彩,以前从未见过,后来知道那应该是柳体字。那页字在草丛里闪光,他被打动了!没想到字可以那样漂亮,他被字的美震撼了!于是捡回那张字,擦干净泥土,准备了笔墨就临摹起来。没有人教,无师自通,他竟然在当年就获得了学校毛笔字比赛第一名。
胡先生相信缘份,他说冥冥之中一页字帖使他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在当地名胜芙蓉楼里见到了很多完整的书法碑刻。芙蓉楼在怀化黔城镇内,是一处古迹。黔城古称龙标,是当年王昌龄被贬谪的地方。芙蓉楼就是为纪念王昌龄而修建的。名楼离胡先生家里大约有四五十里路,楼区内有一些历代碑刻,他多次步行去那里,用纸张和铅笔把碑文摹拓下来,回家一遍遍悉心临写。
在湖南师大读书以及毕业后留校任教的较长一段时间内,胡先生常常参加老一辈书家颜家龙、胡六皆、史穆、邓先成诸先生开展的笔会活动,用心观察他们的运管挥毫。长沙清水塘是当时老先生们开展笔会最多的地方。如今诸老大多已经谢世,当年淡泊纯正的笔会之风再难以寻觅了。
胡先生对颜家龙老师执弟子之礼,亲近请益较多。颜老在湖南书画院举办书法展览时,胡先生是展览筹备组成员之一。展览期间,胡先生自带被褥,搬进展厅,晚上一个人帮颜老看护作品。趁这个机会也细心体会学习颜老的书法艺术。对颜老的书法,胡先生是有深刻领会的。早在2003年他就曾撰写了题为《论当代湖湘书法家颜家龙》的学术文章,发表在《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上,后来《书法导报》又全文转载。文章的观点和见解深得颜老认同和赏识。这足见胡先生对颜书的理解之深和见识之高。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他在书法学习研究中积累起来的深厚扎实的功力。
近三十年来,胡先生广泛临习历代名碑法帖,这种广泛临习,一是考虑到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当尽可能地熟悉历代碑帖,广泛临习,纵横比较,将自己切身的体会讲解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书法。二是在广泛临习中,发现最适合自己心性的碑帖,由此集中精力,重点学习,最终形成自家面貌。
胡先生的书风整体而言属于平和中正一路,平和中见清雅,中正间见婀娜,格调气韵当在晋唐之间。这种风格的形成,一是源于胡先生的平和雅正的天性。他于唐楷下过很深的功夫,尤其对颜真卿、欧阳询用功最勤,并由此上溯魏晋“二王”书风。二是依据师范技能中“三笔字”雅俗共赏标准的需要。他著的书法教材和字帖中的很多范字都是自己写的,每个字都端庄雅健,自得风流。他著的很多书广受各大专院校及书法爱好者欢迎,有的一再出版,如他1996年编写出版的《教师书写技能》一书,2000年作了一些修订,今年被湖南师大出版社再次改版重新出书。期间20年,该书一直不断在发行。原因很简单,实用,学生学习后见效快。
从当今的书坛现状来看,这种雅俗共赏的书风并非主流,主流的书风追求形式感,视觉冲击力强。一些书家在字形上极度夸张变形,刻意安排等等,追求的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时风所披,传统的具有正大气象、雅赏共赏的书风遭遇冷落。
其实,端庄平和、雅俗共赏是一种高境。譬如荷花,根植于淤泥之中,绽放于清波之上,然而花与根相连,世上绝没有无根的荷花,所谓雅不远俗,俗中见雅。雅俗共赏追求的是根植于大众、但又引领大众积极向上的现世情怀。
胡先生爱好较多,打太极拳、吹箫、打乒乓球等,在他眼里,这些都跟书法相通,在传统文化表现上是同理异态。八十九式杨氏太极拳老六路,胡先生每天必练。太极拳中正舒和,内外兼修,可以长养浩然之气。胡先生以为行笔如行拳。所以从他的书法里,我们能够读到某种太极的神韵。
一个雨过天晴的夜晚,胡先生在岳王亭的长廊里吹箫。旁边一女生听得禁不住泪流满面。她告诉他,她经常来听箫的。说箫声让她感触良多,也让她领略到了某种难以名状的美。为此胡先生曾赋诗一首以记其事:
雨后潇湘夜色新,
流泉碧涧沁芳心。
凤箫转调低吟处,
月下美人泪满巾。
可见胡先生还是一位音乐高手,善于发挥音乐拔人心弦的魅力。沈尹默说“书法是无声之音乐”,胡先生将书法与音乐联系起来,相互印证、参修,以此来提升艺术境界。
若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无法读懂书法的神韵,就技论技,无异于匠人。胡先生将书法置于宏阔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上,他大量阅读儒释道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历代书论、画论和文论。在传统诗词方面,他认真学习前人佳作,并创作了不少诗词对联。胡先生学习勤奋,天分又高,只要他感兴趣的方面,一学即会,久而便精。1979年至1983年,他就读于湖南师大中文专业,字写得好,文章也写得好,当年马积高先生称赞他“才华横溢”。本科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欣赏胡先生的书法,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读,如闻青山九曲的清泉,如看苍穹千年的明月。时间是把最好的尺子,耐得住品读的,还是天籁之声、自然之物。观胡先生作书,用笔纯任自然,绝无半点做作,真是意与境会,神与理通,道法自然。
胡先生室名“颛庐”,“颛”有愚昧、善良、专,以及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等多种解释。这些解释似乎都可以用到他的身上。他不趋时风、名利,不俯仰于人,这些看似“愚昧”之处,正是其守愚抱朴的高明之处。他讲求仁爱,敬重佛学,可见其“善良”。他学习和教授书艺,几十年来如一日,可见其“专”。他心态平和,“我手写我心”,心游万仞,这又何逊于帝王?“颛庐”,可见胡先生高尚的志趣,可见他在艺术上乐此不疲、精益求精的追求,真可谓他的红尘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