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勇,丁迎周,黄敬群
• 实践经验| PRACTICAL EXPERIENCE •
从抗击腺病毒实践谈医院应对生物恐袭策略
张军勇,丁迎周,黄敬群
(Key words) 腺病毒(adenovirus);生物恐怖袭击(bioterrorism attack);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y)
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各型腺病毒具有细胞泛嗜性,基因组全长约34.7 kb,耐酸不耐热,56 ℃、30 min可灭活此病毒。腺病毒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能够感染脊椎动物多种细胞,引起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心血管等多系统临床症状,是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因[1],易在托幼机构、学校、部队,特别是在新兵中暴发流行,又称“军营”病毒。各型腺病毒曾在西班牙、土耳其、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暴发流行。2009年、2012年分别在陕西某高校、山西和河北某军营发生大规模暴发流行[2],近两年来在武汉、张家口等地也有暴发。医院近年来救治当地多起较大规模疫病疫情,并成功将疫情控制在了院内,实现了零感染、零扩散目标,社会舆情总体平稳。通过总结救治经验发现,其发生发展、暴发流行轨迹与生物战剂恐怖袭击极为相似。倘若医院防控、救治不力,发生院内感染或向社会扩散,势必引起舆情混乱、人群恐慌。在核、化、生武器袭击中,生物战剂因其成本低廉、便于携带、传染性强、杀伤力广的特点,在恐袭事件中被广泛利用,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和社会重大活动顺利进行。近年来的可穿戴设备、纳米技术、植入物、消化物、人工智能等均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滥用,未来生物恐袭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大增加。医院有针对性地研究如何应对此类生物恐怖袭击事件意义重大。现结合我院多次抗击腺病毒实践和文献报告如下。
感染腺病毒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集体宿舍居住或有密切接触史3人以上发病,并有扩展趋势时,要怀疑此病。患者主要以发热起病,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检查做出临床诊断。结合病原学检测阳性,排除其他表现类似的疾病,可确定诊断。患者突发急热,1~2 d起即发生39 ℃以上高热,3~4 d多呈稽留或不规则高热,约40%病例最高体温超过40 ℃。大多数患者自发病即有咳嗽,表现为频咳或轻度阵咳,咽部充血,伴有咽痛、头痛、腹泻、乏力、食欲减退等不适。3~6 d出现呼吸困难、发绀。重症病例出现鼻翼骟动、三凹征、喘憋及口唇指甲青紫。发病3~4 d后出现嗜睡、精神萎靡等,时有烦躁。病危者出现半昏迷及惊厥,面色发灰、心律增快,有时达180次/min。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示,肺部渗出较明显,可并发细菌感染。
目前尚无明确针对腺病毒的特效治疗手段。对照《腺病毒诊疗指南》诊治经验,临床上以对症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针对并发症的治疗为主。对症施治,要注意有效退热,给予冰敷、酒精擦浴、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药物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补充营养;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的有效抗病毒药物,早期应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干扰素喷鼻剂喷鼻腔等,早期应用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作用;除常规护理工作之外,退热期出汗较多,注意勤换洗衣物、被褥;注重心理疏导,运用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等多种途径保持患者心情愉快,配合治疗;严重中毒症状或出现明显呼吸窘迫时,可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合并细菌感染者使用阿奇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2~3 d复查肺部影像学,对危重症患者密切监测动脉血气、出入液量、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及重要脏器,预后良好。
其他治疗措施:密切接触者及现场处理疫情的工作人员预防服用中、西医结合抗病毒药物;特异性抗病毒血清虽不易获取,但对同型者有保护作用,免疫力持久,有条件可以应用;持续开发靶向特异免疫效应细胞的疫苗载体,可产生更强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应的疫苗[3],但突发事件无法依靠。要在第一时间明确是何种生物战剂恐怖袭击,在上述对症支持治疗之外,积极协调特效药物,早期进行针对性治疗。
3.1 早期发现 历次疫情的发生并不突然,暴发流行前累计病例均有10余例发生,所在部队、院校、托幼机构等以普通流感治疗,因缺少抗流感药品、咨询防护措施、寻求医院支持等原因而接受入院治疗。初诊医师接诊可疑生物战剂恐怖袭击患者,要立即报请医院组织会诊,在未明确诊断情况下,专用病区隔离收治,杜绝向社会传播的可能性。此阶段可利用医院开设的发热门诊实施初期的诊治与隔离。一旦有流行趋势或接诊恐袭批量伤员,要第一时间通知患者所在部队、院校、托幼机构等,加强与上述单位的沟通,对疑似患者和后续伤员的转运,要使用专用救护车,务必全程封闭运输,并对车内空间及设备、担架车等进行消毒[4,5]。同时上报疾控中心予以定性,明确是否为烈性传染病暴发或恐袭事件。
3.2 全院动员 医院人员身份构成复杂,疾病定性后,为防止院内人员恐慌,立即召开全院工作人员大会,布置任务,明确分工,统一辟谣口径,申明内部保密纪律,划清隔离区界限,足量采购防护用品。尤其专门要求发热门诊接诊的工作人员,按照消毒隔离措施,切实做好自身防护,医护人员办公室与留观室设隔离带分隔,进入发热门诊穿工作服、隔离衣、防护手套,戴工作帽、隔离眼镜、口罩、鞋套等。要特别申明,所有参与救治的工作人员,无论居住地远近,全部进行隔离住宿管理,禁止回家居住,定期组织轮休。
3.3 有效应对舆情危机 发生疫情或生物恐袭事件,如何正确掌握、引导和处理舆情是有效防控的关键一环。医院不是国家执法部门,因此对舆情只能监测和掌握,不能实施控制监管。在进行医院内部疫情防控、救治生物战剂恐袭患者同时,对外要依靠政府部门,立即与警方取得联系,建立舆情监控小组,快速取证,封锁相关服务器,恢复数据和攻击痕迹,进行删贴,跟踪事态发展,控制舆情走向,统一由医院对外发言人对舆情处理实时发布。互联网极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需要医院面对疫情或生物恐袭事件时,全面掌握现实和虚拟社会的人群思想动态,时刻进行舆情分析,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所以要求医院管理者必须派出信息管理人员,实时监控有关医院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侦检舆情发布的来源网站、服务器地址,进行行为与内容的技术甄别,一旦发生疫病谣言危害社会的情况,立即预警,启动危机公关预案,针对性疏导澄清事实,利用各大官方网站、在主流论坛发贴等形式,与谣言赛跑,告知民众真相,而不是简单粗暴进行封堵。
3.4 启动预案 平时加强传染类疾病和生物恐袭事件防护的训练演练,有针对性地保留骨干人才。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应急救护和保障预案,并随时修订,一旦情况发生,确保应对工作符合各个医院的实际,做到有条不紊。我院主要依托全科医学病房,依靠呼吸、传染、中医、放射等专业科室,护理专业挑选精干人员参与,做好应急救治、护理、洗消、请领、保障等环节的组织、指挥和协调。救治工作编为专家组、医疗组、重症急救组、护理组、洗消和保障组,除专家组外,其他专业组人员的比例宜设为2∶1∶5∶1∶1.5。专家组由科室主任、外聘专家等组成,设1名总组长。医疗组与重症急救组无交叉。隔离区内护理组和医疗组同时兼任保障组工作。
3.5 充足保障 在保证人员编成和分组要求基础上,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设备和药材。主要包括洗消装备、临床急救设备、充足和特效的药品器材。单设财务帐物课目,统一调配划拨,紧急采购药品器材,必要时可以先行发货后补相关手续。缺乏及时、有效的营养支持和生活保障,医患双方均无法面对疾病、救治本身带来的生理消耗和心理冲击。保障组另外一个职能格外重要:负责隔离区所有患者、医务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饮食营养对遭受生物恐袭事件隔离患者尤为重要,除了疾病生理消耗外,后期的康复过程需要全程饮食营养支持,中医药调养可适时介入。
3.6 建立健全预防机制 美国为防范生物恐怖袭击,实施了耗资60亿美元、为期10年的“生物盾”计划[6]。由于生物战剂恐袭事件在我国发生次数有限,医护人员平时接诊生物战剂恐袭患者较少,诊治经验缺乏,同时患者病情发展迅速,确诊时间较长,往往延误治疗。因此,医院要做好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物战剂恐袭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生物恐怖袭击病原相关的基础研究,邀请相关专家授课,定期安排学习、训练各种病毒、生物战剂恐袭防控知识,做到充分了解其基本特征及危害性,按照相关应急预案经常组织演习演练,练就娴熟的救治技术[7]。确保一旦出现散在病例,便可以迅速投入工作,有效救治生物恐袭患者,避免疫病扩散和暴发流行。
3.7 第一时间掌握病因 中医讲“六邪”可致病,腺病毒等疫情和生物恐袭导致的群体发病,原因多为“水土不服、瘴气入侵”。我国历史上曾有多次因中“瘴气”导致兵败的战例。生物恐袭事件本质即是利用各类致病微生物传播疫病,无论平时、战时,防控重点主要在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各种疫情重在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进行病原学检测发现病因。生物恐袭事件在未明确病因前,症状易与各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混淆。一旦明确生物战剂性质,在生物学治疗基础上,调集特效药物,直接干预病因,救治相较容易[8,9]。
3.8 提早介入后期康复 无论生理抑或心理康复,都要在疫病救治同时展开[10]。发病本身对易感人群和个体患者来说,都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尤其是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患者,要注重加强心理疏导,尽早进行康复锻炼,应用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早期进行高压氧、持续透析、解毒方剂等治疗,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早期进行高压氧、持续透析、解毒方剂等治疗。应用大剂量激素者,要注重加强心理疏导,应用改善微循环等药物,防止并发症[11,12]。
[1]史淑静,曹 彬.腺病毒55型是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原因之一[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1):59.DOI:10.3760/j.issn.0578-1426.2015.01.19.
[2]常留栓,李 蓉,张婷婷,等.生物恐怖袭击的救援策略[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5,10(12):1117-1119. DOI:10.3969/j.issn.1673-6966.2015.12.001.
[3]刘耀文.病毒载体用于生物防御性疫苗的开发[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33(1): 46-49. DOI:10.3969/j.issn.1674-0440.2006.01.013.
[4]霍东辉,袁正泉,陈文亮,等.一起55型腺病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31(6):551.
[5]魏爱民,郭虎芝,林 静,等.某部防控重大群体疫情的做法及其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31(4):352-353.
[6]Fong T. Long wait almost over. Project Bioshield measure nears final approval [J]. Mod Healthc, 2004, 34(29):18-19.
[7]马秋云.新编传染病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6-48.
[8]周奕帆, 胡小兵, 王文博,等. 驻成都某部55型腺病毒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 2017, 27(7):774-776.
[9]华伟玉, 刘 锋, 赵 振,等. 腺病毒53型引起的某中学结膜炎暴发疫情调查[J]. 首都公共卫生, 2015, 9(1):35-37.
[10]古良琪, 刘晓莉, 赵 伟,等. 拉萨部队55型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 2016,26(11): 1350-1352. DOI: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1.049.
[11]Seimon T A, Olson S H, Lee K J, et al. Correction: Adenovirus and herpesvirus diversity in free-ranging great apes in the Sangha region of the Republic of Congo [J]. PLoS One, 2015,10(3): e0118543. DOI: 10.1371/journal.pone.0118543.
[12]Vaughan E, Tinker T L, Truman B I, et al. Predicting response to reassurances and uncertainties in bioterrorism communications for urban populations in New York and California [J]. Biosecur Bioterror, 2012, 10(2): 188-202.DOI: 10.1089/bsp.2011.0100.
(2017-03-09收稿 2017-08-26修回)
(本文编辑 孙秀明)
R197.1
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9.014
071000 保定,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院部
丁迎周,E-mail: luhangzks@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