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 斌,李明辉,郑金光,魏玉杰,刘亚华,刘惠亮
灾害医疗救援队伍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探讨
赖 斌1,李明辉2,郑金光3,魏玉杰4,刘亚华1,刘惠亮4
灾害现场的救援行动是一项复杂而高危的工作,医疗救援队伍面临时间紧迫、伤情复杂、任务艰巨等多种挑战。笔者分析灾害救援中,医疗救援队伍面临的困难,重点从加强平时救援教育及训练,提高后勤保障及调度管理,完善设备和药品支持,建立应急医学救援信息系统,实施心理干预及灾后防疫等方面探讨提高灾害医疗救援队应急保障能力的方法。
灾害;应急救援;应急保障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结构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快的新时期,随着人类与自然、社会矛盾的加剧,应对各类如地震、火灾、台风、洪涝灾害、雪灾、空难、矿难、沉船事故、传染病疫情、暴恐袭击等自然及人为灾害的救援任务越来越艰巨。加之,突发灾害事件通常具有突然发生、伤亡严重、破坏力巨大、持续时间长、不确定因素多等特征,医疗救援队伍面临时间紧迫、伤情复杂、任务艰巨等多种挑战[1,2]。如何提高医疗救援队伍的应急保障能力,减少救援人员伤亡,快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是一项必须要思考及解决的课题。
灾害发生后,现场可能有很多威胁医疗救援队伍安全的危险因素。各种灾害及次生灾害如建筑物倒塌、气候恶劣、山体滑坡、泥石流、爆炸、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漏电、漏水、火灾、粉尘及生物恐怖袭击等均会对医疗救援队员造成伤害[3]。此外,医疗救援队员均会面临以下困境,严重影响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
1.1 身心极度疲劳 突发灾害事件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伤员,并且多数伤情复杂、种类繁多。在救援工作中,救援人员往往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自身体能消耗巨大。加上灾区环境恶劣,饮食及休息得不到保障,救援人员很容易产生身心上的不适感,出现紧张、晕眩、呼吸困难等症状。
1.2 伤病风险高 据刘蓉蓉等[4]报道,地震后,伤病谱早期以外“伤”为主,中后期以“病”为主,皮肤病、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及当地常见病发生率高,并且心理疾患高发。对于救援人员来说,救援工作中难免会受伤,加上长久的疲劳、灾区人群拥挤扎堆、基础条件差,如果消杀工作不彻底,极易导致灾害后传染性疾病在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中传播。
1.3 心理压力沉重 在灾害现场,伤亡人数多且伤情严重,救援人员需要面对死者遗体及重伤病员的视觉画面冲击,如躯体腐烂、四肢不全等场面[5]。同时,救援人员身处救援第一线,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另外,当救援任务未达到预期效果时,如伤员经全力抢救后仍死亡,救援人员也会感到自责和失望。这些压力的不断累积或周期性复发[6,7],将对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损害。
2.1 平时进行严格的救援教育和训练 灾害救援中,快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并有效进行自我安全防护,平时的救援教育及训练是必不可少的。(1)救援人员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8]。灾害救援任务对身心消耗大,强壮的体格、顽强的意志是完成任务的前提。对此,可以制定相应的体能标准,并训练考核,另外通过夜间野外露营、灾害录像、尸体接触等逐步加大救援队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对灾害带来的各种潜在心理压力。(2)救援人员需具备各种灾害相关知识,良好的野外生存技巧,熟悉各种搜救方法和一定的医学知识,并熟练使用各种救援设备。此外,能熟悉灾害演变及次生灾害发生过程,能选择合适的野外宿营地、补充水、食物,熟悉复杂地形行进方式,并能利用多种搜救方式找寻幸存,并利用起重、支撑、破拆等设备,创造安全通道。(3)医疗救援队员需合理分工,强调团队合作、令行禁止[9]。医疗救援队伍应包括搜救和营救人员、灾情评估人员、工程力学专家、医疗人员等。队员们各司其职的同时,每个人都是通才,确保出现人员伤亡时能相互替代或兼职。
2.2 灾害救援中加强后勤保障及调度管理控制 为确保整个灾害救援工作有序进行,应科学、合理部署救援力量,加强对调度管理的控制。(1)在部署形式上,通常为划分区域实施救援,既可成建制配置在某一区域,也可将该区域区分为数个小区域分别实施救援,保障医疗救援队伍及时出现在最合理的位置,避免混乱。此外,针对物资进行合理的安置及信息化记录。(2)在部署地域的选择上,救援力量配置地域需有一定的展开地幅,有顺畅的交通道路,有较好房舍条件和水源保障,并注意避开次生灾害可能发生的地域。(3)灾害救援中需要有力的后勤保障[10],包括食品的安全控制及通信信息化保障。由于救援人员体力消耗大,需要有足够的水及食物补给,并能保障一定时间的睡眠。良好的通信能力,能及时了解原生灾害及次生灾害的预报和预警,如地震余震的发生时间、天气变化情况等,确保与后方救援医院及时沟通,具备后送能力,尽快后送幸存者或受伤的救援人员。
2.3 医疗救援队伍配备完善的设备和药品支持 救援工作不同于其他正常状态下的工作,需在断电、断水、交通堵塞、通信瘫痪等情况下进行。先进可靠的设备能使救援工作游刃有余、节省时间、减少危险发生、尽可能保护施救者[11]。平时应加强国际交流,加紧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救援设备,自产和引进足够数量的实用设备,并加强药品及耗材保障。(1)个人设备:包括背包、服装、鞋、头盔、防护镜、睡袋、防潮垫、指南针、饭盒、计时器、刀具、防尘面罩、手套等。(2)集体设备:如交通工具、生命探测系统、破拆系统、起重系统、医疗设备、照明设备(尤其是大范围照明设备)、通信设备(特别是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露营设备、电力设备、水及合理配方的食物。(3)需要配备不同救援情况和条件的药品及耗材[12],并为救援人员筹备自身防护药品[13]。如急救、创伤药品,疾病预防、防护消毒药品及便于携带的急救和常用器材等。有些地域如热带地区水灾后蚊虫多,易发生伤寒、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还需配备防蚊药品等。
2.4 建立应急医学救援信息系统 探索在应急救援条件下,整合医疗、信息技术,建立应急医学救援信息系统[14],使伤病员各类信息得到快速传输和实时共享,增强医疗救援队伍的指挥和控制能力,达到提高队伍的管理能力、救援效率和诊疗质量的目的。(1)提高医疗救援队伍的组织指挥能力:可利用该系统查询灾区地理环境信息(包括地形、道路、气象、人文等)和医疗机构分布的基本信息,帮助医疗救援队伍提前了解灾区环境道路气象情况等。该系统还可记录医疗救援队伍的人员、装备、抽组方案、人员训练及各类医学救援预案等情况,能帮助医疗救援队伍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灾害救援活动。(2)提高医疗救援队伍的医疗管理能力:该系统应可记录应急救援过程中的伤病员、医疗诊断、手术及药物使用等信息,使救援行动中涉及的各类信息得到实时共享和高效利用,为伤病员的后送及继续治疗奠定基础。该系统还可实现医疗管理质量、伤病员数量、伤病员流动、辅助工作量及装备药品耗材等的统计,帮助医疗救援队伍及时高效的统计信息及装备药材的损耗。以“全维救护”理论为指导构建信息平台,并贯彻整个医疗救援任务的起始。
2.5 配备心理咨询师尽早对救援人员实施心理干预LU等[15]研究发现75.5%的灾后救援人员具有轻微的心理创伤症状。冯正直等[16]对参与汶川抗震救灾的740名官兵进行调查,发现36.1%的官兵自觉身心受到影响,7.6%受到中、重度影响。所以整个医疗救援队伍应配备以心理医师为主的心理干预小组,并与医疗救援队伍中的人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确保随时察觉并对救援人员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监测、评估和预警干预[17]。(1)简单的仪式寄托哀思。面对灾害现场残酷的画面,救援人员内心可能会受到强烈的煎熬,一个简单但温暖的集体仪式,或许可以帮助他们把悲伤的情绪转化,避免心理创伤。(2)“心理疏导式”的集体活动。集中宣讲心理知识,营造同伴间互相鼓励、互相倾听的气氛,开展说笑话、变魔术、讲故事、畅想未来等集体游戏,创造心理宣泄渠道[18]。(3)转移注意力、调整关注点。引导救援人员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救援工作中,如讨论下一步的救援行动,或如何更好的帮助幸存者;也可进行小规模自我放松活动,如喝水、按压太阳穴、深呼吸、搓脸等。
2.6 灾后卫生防疫及经验教训总结 (1)救护队伍需设立卫生防疫组,编配由防疫、传染及检验人员组成的防疫医疗队。积极配合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落实每天疫情上报制度,并深入各乡镇灾民安置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防病工作,如对饮用水源及食品进行卫生检疫,加强环境的消、杀、灭处理,定时对营区驻地消毒,发放预防药物,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等。(2)组织全体救援人员进行总结分析,分享救援心得,交流经验,探讨救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建议,提出改进方案。管理者针对不足之处,不断补充及完善相关救援预案和管理制度,为后续的救援工作贮备科学的指导依据。
总之,在灾害救援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救援现场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平时救援教育及训练,提高后勤保障及调度管理,完善设备和药品支持,建立应急医学救援信息系统,实施心理干预及灾后防疫等,才能更好的提供医疗救援队伍应急和保障的能力,更好的完成救援任务。
[1]伍 敏, 田 浩. 新形势下我军灾害救援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J]. 海军医学杂志, 2015, 36(2): 175-176. DOI:10.3969/j.issn.1009-0754.2015.02.032.
[2]史忠梅. 建立军民融合式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的思考[J/OL].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6, 5(2): 82-83.
[3]董 鹏.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J].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5(4): 51-53. DOI: 10.16102/j.cnki.cppe.2015.04.010.
[4]刘蓉蓉, 秦银河, 周 林, 等. 地震灾害伤病谱分析及其药学救援[J]. 重庆医学, 2010, 39(6): 715-717.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0.06.036.
[5]Zhen Y, Huang Z Q, Jin J,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f red cross nurs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2008 wenchuan china earthquake [J]. Arch Psychiat Nurs, 2012, 26(1):63-70. DOI: 10.1016/j.apnu.2011.02.004.
[6]Popa G S, Podea D M. Stress-related growth,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mong professional rescuers [J].Procedia-Soc Behav Sci, 2013, 89: 720-724. DOI: 10.1016/j.sbspro.2013.08.921.
[7]van der Velden P G, van Loon P, Benight C C, et al.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mong search and rescue workers deployed in the Haïti earthquake 2010: A pre-post comparison [J].Psychiatry Res, 2012, 198(1): 100-105. DOI: 10.1016/j.psychres.2012.02.017.
[8]王守华. 应加强救援人员的素质提升[J].中国石油石化,2013(10): 76.
[9]白祥军, 刘 涛. 重视基层创伤急救技能培训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J/OL].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4, 3(2): 119-121.
[10]公 斌, 郭树森, 刘思含, 等. 基于汶川地震评估军队地震灾害应急医学救援组织体制[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 4(1): 29-32. DOI: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1.008.
[11]张延忠, 欧阳剑锋, 卓木忠. 灾害救援行动应把握的关键问题[J/OL].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5, 14(4): 232-234.
[12]刘 莉, 周晓斌, 袁 岚, 等. 云南鲁甸地震灾害特点与医疗救援实践[J]. 人民军医, 2016, 59(2): 206-207.
[13]梁 艳, 刘振华, 李 彦. 巴基斯坦特大洪水灾害救援药品保障特点与对策[J].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 20(10): 816-817. DOI: 10.3969/j.issn.1008-5041.2011.10.018.
[14]王庆阳, 葛 毅, 贺 祯, 等. 应急医学救援信息的特点与分类[J]. 人民军医, 2012, 55(3): 200-201.
[15]Lu J, Yang N, Ye J. The influence paths of emotion on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of rescuers involved in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systematic review article [J]. Iran J Public Health, 2014, 43(11): 1478-1485.
[16]冯正直, 夏 蕾. 灾害救援人员任务后生理心理干预模式理论建构[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 4(2): 62-66.DOI: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2.001.
[17]宋文科, 赵美娜, 吴 晶. 灾难事故对救援人员的心理行为影响及心理干预[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2): 389.
[18]傅建国. 灾害救援中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体会[J/OL].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6, 5(2): 114-115.
(2017-01-10收稿 2017-8-22修回)
(本文编辑 付 辉)
Discussion on emergency support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team
LAI Bin1, LI Minghui2, ZHENG Jinguang3, WEI Yujie4, LIU Yahua1, and LIU Huiliang4.
1.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3. Medical Relief Office, 4.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eneral Hospit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Beijing 100039, China; 2. Medical Team of Logistics Department, No. 8641 Troops,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On-site rescue operations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extremely complicated and high-risk work, during which medical rescue teams are confronted with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rescue missions being very time sensitive, dealing with complex injuries, and having to perform complicated and high-risk tasks. The author analyzed difficulties faced by medical rescue teams during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 and discusse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emergency support capability of disaster medical rescue teams in terms of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fining logistic support and deployment management, equipment and medication support, establish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emergency medical rescue, implementing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d post-disaster epidemic prevention.
disaster; emergency rescue; emergency support capability
R129
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Huiliang, E-mail: huiliangl531@163.com
10.13919/j.issn.2095-6274.2017.09.012
100039 北京,武警总医院:1. 急诊科,3. 卫勤救援办公室,4. 心内科;2. 050000 石家庄,武警8641部队后勤处卫生队
刘惠亮,E-mail: huiliangl53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