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云,花长松,姚享利
1.江苏省镇江市急救中心,江苏镇江 212000;2.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江苏镇江 212000
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的构建与实践
黄晓云1,2,花长松1,2,姚享利1
1.江苏省镇江市急救中心,江苏镇江 212000;2.江苏大学医学院灾难与急救医学系,江苏镇江 212000
卫生应急自救互救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当前,民众急救培训因意识淡薄、普及率低、形式单一、手段有限、缺乏趣味性、专业培训机构不足等问题,院外急救存活率不高。该研究从分析当前公众卫生应急自救互救的现状入手,构建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基础版和升级版,以及探索急救体验培训的教学模式,从而为提高全民应急救护普及率与卫生应急能力提供实践经验。
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构建与实践
卫生应急体系承担着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维护公众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其紧迫性、突发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又迫切要求卫生应急工作务必“快速、安全、高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灾难事故、突发公卫事件等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要求越来越高,成功率不仅取决于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水平,还与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自救与互救能力密切相关;实际上,非专业人员通常是最有可能首先到达事发现场的[1],急救从现场开始[2],需要将急救知识向社会公众普及,提高全民的急救意识和能力已是大势所趋[3]。
基于国内外现有的研究理论和成果,收集整理和归纳分析当前国民普及与应急体验等相关文献资料后发现,我国公众卫生应急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存在极大问题,现状令人堪忧。主要有:①应急自救互救知识普及率低,不足5%;②民众应急自救互救意识淡薄。民众普遍缺乏应急救护意识,没有真正理解卫生应急自救互救是对生命的态度,导致了少参与或参与度不高;③应急自救互救培训供需方形式单一、手段有限,缺乏趣味性;④专业性急救培训机构不足或缺失。因此,社会民众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如何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激发公众学急救技能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卫生应急自救互救培训效果,江苏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应运而生,运用“医工结合、贴进民众、注重实效”理念,通过标准的制定需求、设计模块、公众质询、草案出台、实践检验等步骤,引入“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以及3D仿真技术,多类别、多维度、广覆盖地考量建设建设而成,馆场总面积约2 000 m2,内含急救文化、突发事件、生命健康、家庭安全、交通安全、科学转运、车祸事故、空中救援、野外自救等模块,以及基础生命支持(BLS)、应急救援救护、高级生命支持(ACLS)培训等功能;配有声、光、电视角效果设备与体验空间、互动设施[4],摸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体验馆基础版和升级版的两个版本标准。
2.1.1 用房需求 根据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五大基本急救技能训练区域分布,总面积应不小于30 m2,有条件者可划分为自救互救展示区和体验集训区两大主题模块。
2.1.2 功能配置 分为自救互救展示区和体验集训区,自救互救展示区主要介绍CPR、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海姆立克手法等常见基本急救技能,主要传授自救与急救理论知识,以及互动环节的操作训练与技能考核。
2.1.3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县市、辖区级及其以下区域、单位或部门建设参考,如社区、企事业、行业等单位。
2.2.1 用房需求 根据体验区域分布,总面积≥800 m2,分体验与培训两大主题模块;体验区域含有文化宣讲区,面积≥120 m2;家庭安全馆≥80 m2,分为客厅、卫生间、厨房、卧室四个功能区;集国内、外急救先进搬运工具的科学转运馆,面积≥70m2;空中救援馆不少于80 m2,自然灾难馆不少于100 m2,个体突发事件馆不少于40 m2,群体突发事件馆不少于50 m2,交通安全馆不少于60 m2,120急救车馆不少于40 m2,事故灾害馆不少于110 m2。
2.2.2 功能配置 定位为“卫生应急自救互救”的体验馆,以动、静态相结合方式,增加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的急救事件,情景再现,集急救文化宣传、普及、展示、培训与体验为一体,各具特色,引人入胜。例如:家庭安全馆1:1展示家居生活场景,展示高科技智能家居互联系统和智能穿戴、睡眠监测、家庭体检等设施;科学转运馆集中展示国际、国内先进的急救搬运工具,互动搬运体验让参观者真实体验急救搬运器材的使用和急救搬运的全过程;空中救援馆则以100:0.8-0.6比例航空机模,配合电子屏介绍,模拟空中救援场景,与网络医院进行院前、院内的无缝衔接,让人对空中救援有直观感受;自然灾难馆分为地震与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模块,模拟地震、火灾、踩踏等事件场景,并设置互动的自救互救环节,通过互动掌握正确自救法;个体突发事件馆含踏步电压、溺水、虫蛇咬伤、电梯困坠等元素,展示体验者多项自助体检,及危急时的处置;群体事件馆再现群体灾害后的自救互救;交通安全馆利用经外传感技术,设置道路标志、路口红绿灯等场景,让参观者进一步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明晰各种交通标志;事故灾害馆通过投影、展牌、显示屏等再现车祸现场,反思车祸发生时如何开展趋利避险、紧急逃生等自救法,另外还有通过多媒体相框的印象墙、前言模块、电梯逃生模块、CPR相关知识展示模块等,更配实物与图形,辅以情景式教学,增加普及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趣味性。
2.2.3 培训教室 体验馆还设有急救培训室 (如AHA学校)与技能训练基地(ACLS、ITLS等),以满足培训需求;培训室面积不少于60 m2,为BLS学员与社会初级救护员、志愿者等培训场;培训小教室面积不少于30 m2,为ACLS、ITLS课程预留教室。
2.2.4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地、市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或部门建设参考。
在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工程中,引入急救体验的培训[5],通过“急救培训+馆场体验”教学模式,方法优势明显,有利于增强学习急救技能的兴趣与热情度,提高培训效果。建馆以来,累计接待国家、省、市领导及政府各部门、行业兄弟单位等来访者247批次、17 235人次,有效提升了市民自救互救素养;同时,不断促使改善急救体验平台—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改进体验培训的服务措施,建立持续改善、健康发展的回馈机制。
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体验是令人难忘的。以情景教学为培训手段,通过情景演练,实现客户依从性和忠诚,强化感知价值,可以促使其自查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并及时进行强化补充[6];“卫生应急自救互救体验馆”作为卫生应急产业[7],以满足人身安全需求为目的,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以急救服务组织为载体,以社会效益及道义为驱动,将应急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类突发事件融合成较为完整的体验场馆,并根据国内外先进急救理念功能和空间需求,从静态的实物展现,到动态的影像虚拟,借助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知和互动体验式培训,运用空间联想、推理和逻辑判断等思维,全方位、多角度演绎和展示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润物细无声”,寓教于乐,营造氛围,激发全民学急救热潮,拓宽体验者“头脑风暴”的感受和掌握急救技能的效果,从而达到推广意识、提升技能的目的,让参观者不仅成为身临其境的体验者,更是弘扬、传播自救互救“红细胞”志愿者的制造者。
[1]Hazinski MF,Nadkarni VM,Hickey RW,et al.Major changes in the 2005 AHA guidelines for CPR and ECC:Reaching the tipping point for change[J].Circulation,2005,112(24):206-211.
[2]汪凤兰,文茂林,龚光梅,等.基层特殊人群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KAP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2-793.
[3]李宗浩,金辉.心肺复苏突破性进展的自动体外心脏除颤[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2(3):129-131.
[4]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2007:125.
[5]黄晓云.全民自救互救素养提升中引入急救体验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7,7(21):105-106.
[6]翟军平,张勋,蒋洋洋,等.院前急救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灾害救援医学,2014,2(11):618-621.
[7]余廉,郭翔.从汶川地震救援看我国应急救援产业化发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科版,2008(4):65-71.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Health Emergency Self-rescue and Mutualrescue Experience
HUANG Xiao-yun1,2,HUA Chang-song1,2,YAO Xiang-li1
1.Zhenjiang First Aid,Zhenjiang,Jiangsu Province,212000 China;2.Fire and Emergency Medical Department,School of Medicine of 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Jiangsu Province,212000 China
The health emergency self-rescue and mutual-rescue concerns millions of people’s life security,currently,the survival rate of outhospital emergency is not high due to lack of emergency training awareness,low popularity rate,single form,limited means,lack of interest and insufficie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stutions.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basic and graded health emergency self-rescue and natural-rescue experiences that can be referred to,copied and promoted starting from the status of it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model of emergency experience training thus provid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improving the popularity rate of emergency rescue and health emergency capabilities of all nations.
Health emergency;Self-rescue and mutual-rescue;Experienc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30.194
R459.7
A
1672-5654(2017)10(c)-0194-02
黄晓云(1975-),男,江西抚州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学与急救技能普及培训管理工作。
201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