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促“三农”转型发展的案例研究
——以安吉县典型村为例

2017-01-21 07:12沈文玺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5期
关键词:安吉县安吉三农

沈文玺

(中共安吉县委党校,浙江湖州 313300)

美丽乡村促“三农”转型发展的案例研究
——以安吉县典型村为例

沈文玺

(中共安吉县委党校,浙江湖州 313300)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对解决新时期 “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加快农村奔小康进程,实现农民增收,以及实现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举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美丽乡村是促“三农”转型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文章回顾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和成绩,以其中典型村为样本,阐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促进“三农”转型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和总结出该县以美丽乡村促“三农”转型发展的经验,以期对其他县区新农村建设有所启发。

安吉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 三农 转型 案例

2008年初,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千万工程”的基础上,安吉县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经过多年建设,截止2016年,全县共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64个,精品示范村21个,创建面达到95.7%,15个乡镇中有12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对解决新时期 “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社会,加快农村奔小康进程,实现农民增收,以及实现党在农村工作的各项举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和成绩

1.1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

当前,对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开始的“治乱治脏”阶段。该县根据浙江省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环境工程,实施了“双十村示范,双百村整治工程”,主要内容是农村环境的“五改一化”。第二阶段:2008年开始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阶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发挥安吉的特色优势,在农村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建设内涵,对新农村的“四个文明”建设进行了覆盖,并紧密围绕着“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目标及36项标准,积极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第三阶段:2013年开始的“美丽乡村升级示范”阶段。该县积极打造“连片美、内在美、发展美、风尚美、制度美”的中国美丽乡村示范地区。

1.2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自从2008年安吉县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该县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安吉县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规划引领、项目支撑、改革创新,持之以恒地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实现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及社会管理6个“城乡一体化”。(2)安吉县立足山区县的实际,坚持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永续经营,不断理清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关系,实现从生态经济化向经济生态化的发展转型,从资源商品化到资源资本化的层级跨越,使自然的美丽和自觉的创造融为一体,彰显出时代特色。(3)安吉县顺应群众的呼声,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幸福安吉”,始终坚持“富民强县”这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初衷,不断激发乡土生产力和农民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人民满意度,经济总量实现了几何级数的增长,发展质量实现了层级跃升,真正把“生活富足、生产发达”落实到竹乡大地上。(4)安吉县的“中国美丽乡村”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海内外关注该县新农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士纷至沓来,各地考察和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

2 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促进“三农”转型发展的作用

美丽乡村的创建,营造了浓郁的乡村“乡土”自然氛围,不仅突出了核心资源,而且促进了农业和农村资源的深度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进一步促进了农民提高素质,增加就业,走上致富之路,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的整体进步。

2.1 促“三农”转型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安吉县积极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将该县打造成为最优美生态环境、最整洁村貌、最鲜明产业特色、最健全社区服务、最繁荣乡土文化、农民生活幸福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样板。“三农”转型的目标是要使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与“三农”转型的目标不谋而合。换言之,促“三农”转型发展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

2.2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三农”转型的有力保障

安吉县46万人口有80%以上是农民,农业比重较大。因此,“三农”工作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该县全面建设富裕、美好、幸福安吉的工作大局。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本,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有助于强化安吉县的“三农”工作薄弱环节与地区,让新农村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的丰富。

2.3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三农”转型的重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美丽乡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载体。通过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能够对农村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快速、稳定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转型。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还有助于在农村,让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都体现出绿色生态理念,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

2.4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是促“三农”转型的坚实基础

美丽乡村是这项工程维持生命和活力的基础,只有不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好美丽乡村建设这个基础,才能够使安吉变得更具活力、更具魅力、更具幸福感。

3 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三农”转型发展典型范例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已涌现了高家堂、横山坞、尚书干、黄杜、鲁家、刘家塘、余村、鄣吴村等一批先进典型。

3.1 鲁家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农为本,实现“三农”跨越式发展

2011年,鲁家村开始启动并成功创建了“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2012~2014年,先后开展提升扩面共建共享工作,目前全村13个自然村的美丽乡村扩面已实现全覆盖;2014年,经县政府批准,开始创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并提出以打造“未来鲁家农业之花”为主题的发展理念,建设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家吃住、农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特色农场18个,核心农场1个,核心村庄1个,核心服务区1个,着力构建旅游大景区蓝图。短短4年时间,鲁家村面貌焕然一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村级集体经济也从2011年前的1.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50万元,2015年的人均收入达到2.85万元。

3.2 余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生态先行,推动“三农”可持续发展

余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注重资源适度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强调自然和谐与生态文明。2015年,该村成为安吉县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余村的具体做法:(1)做精规划。全村划分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田园观光区”等3个区块,并进行合理布局。(2)做美环境。该村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积极打造开放式村庄大景区,大力开展污水治理、农房改造、道路拓宽、河道整治、垃圾分类等环境改造项目。(3)做优产业。伴随着环境的不断提升,该村大力引导村民发展休闲产业,逐步形成了旅游观光、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的休闲旅游产业链。同时,该村还强化约束机制,把生态文明理念写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建成文化礼堂、数字影院、文体广场等,用干部群众的双手扮美绿水青山,吸引八方游客。

3.3 鄣吴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文化创意,实现“三农”科学发展

鄣吴村是安吉县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一个古村落,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的故里。村庄位于安吉县西北部鄣吴镇,地处浙皖两省交界处,距县城中心30 km。森林覆盖率96%,植被覆盖率98%。现有山林面积804.87 hm2。其中,毛竹面积0.07万hm2,茶园133.33 hm2,耕地200 hm2。近年来,该村推动土地流转,引进生态环保项目发展瓜果、蔬菜、中药材、苗木等产业。主要做法:(1)美丽乡村建设主打文化品牌。乡土文化是一种历史记忆,也是村落繁衍的根和魂。近年来,鄣吴村通过挖掘村庄文化内涵,引进文化项目和媒体的宣传,使当地文化的影响力覆盖到泛长三角地区,辐射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多个城市,极大的提升了鄣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鄣吴的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特色产业。农村特色产业是“强村富民”的物质基础,是村庄经营建设的物质保障。该村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发展,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发展体系,实现村级经济的多赢。(3)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开发并重。美丽体现在每个村庄独有的特色。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经营过程中,鄣吴村立足本村实际,充分发挥村庄的个性美、个体美,传承村庄历史文化,注重现代人居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合理兼顾,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不断塑造村庄的文化个性和品牌。

3.4 刘家塘村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理念,促进“三农”和谐发展

刘家塘村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理念,打造“慢生活”村落,使该村的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经济得到健康发展。该村民风安逸淳朴,百姓生活安定,农村文化繁荣,依傍翠竹掩映山水,更有天然硒土孕育的富硒食材,且人与自然和谐,是养生避暑、休闲自驾、科普体验的优选地和最佳地。近年来,该村逐项落实45个创建指标,按照“一心,一带,三片区”的定位,围绕让“美丽”变成“财富”、“留住‘美丽’,更要经营‘美丽’”的思路,把“生态、人文、宜居”作为创建工作的主基调,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作为一个小品来打造,并将创建目标锁定在“快乐的一天”上,首创乡村旅游智慧小村。

3.5 高禹村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引领“三农”内生发展

高禹村区域面积15.8 km2,共有47个村民小组,1 427户农户,农业人口5 064人。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36.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4万元。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做法:(1)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把治水、治塘等困扰农民的难题放在首位,地上、地下同步实施。同时,先后投入超过3 000多万元,进行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村庄的环境品位。(2)抓住农整安置契机,拆迁700户,集中安置680户,扩大城镇规模;建成占地1万m2的老年公寓,并逐步实现村内80周岁以上老人集中安养。(3)为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结合美丽乡村创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该村建成了浙江省最大的村级图书馆,馆内藏书1.2万余册,杂志、期刊、报纸等超过200种,并且专门分划出幼儿阅览区、电子阅览区等。该村还建有占地500 m2的农民电影院,可同时供286人观影,并每年为村民安排30多种戏曲节目。通过建成移民文化博物馆,不断满足人们追根寻祖的情怀,即增进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又能够提高村民的凝聚力。

4 以美丽乡村建设促“三农”转型发展的几点启示

4.1 建设生态文明是促“三农”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安吉走过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浙江乡镇企业大发展时代,遭遇到区位局限和环境制约,迫使安吉重新思考发展思路,重新定位发展方式,从实际出发选择发展道路。安吉人最终认识到:安吉最大的优势、最丰富的资源是生态环境,最稳定、最有特色的产业是绿色产业。要通过走生态发展的道路,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和繁荣生态经济,建设美丽的生态家园,实现富民兴县和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安吉的实践得到启示,生态文明与农村人居环境的关系与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最密切,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的绿色家园,发展高效的生态经济,走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同步发展的道路,才是富民兴县的良策。

4.2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是促“三农”转型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首要目标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由政府提出,并不是要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要让农民了解“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能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和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只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才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有全面覆盖的前提,才有实现的可能。安吉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与浙江省其他县相比虽不高,但安吉农民的收入在省排名为中等以上。因此,安吉在享受着山清水秀人文环境的同时,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并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4.3 发展绿色产业,是促“三农”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安吉的实践表明,只有绿色产业才能兴县富民。在我国,工业强县的成功例子屡见不鲜,但由于只注重工业发展,不注重生态保护,其结果是得到了金山银山,却失去了绿水青山。为此,安吉依托绿色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在注重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4.4 政府引导是促“三农”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最初由政府提出,引导,组织,执行,到建设的中后期,已形成了农民自发参与、主动实施的局面。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协调广大农民群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进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切忌在建设过程中,权利、义务一把抓,什么都想管、什么都要管,最后变成政府的政治任务和财政包袱。所以,政府的主要任务应在做好宣传、引导的基础上,下放政策,积极协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安吉县持续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得以证明,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充分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和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发展机遇,紧密围绕“三农”发展需求,上下齐心,合力推进,才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农民需求相一致,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农业发展新引擎。

[1] 游洁敏.“美丽乡村”建设下的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浙江:农林大学,2013

[2] 余洋.“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经济,2015,4

[3] 陈启鹤.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对平阳的启示.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5,29

[4] 李新文,白永前.美丽乡村是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基础工程.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5

[5] 柯福艳,张社梅,徐红玳.生态立县背景下山区跨越式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以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例.生态经济,2011,5

[6] 何丽芳.基于旅游发展导向的“美丽乡村”建设探讨.国土与自然经济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安吉县安吉三农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千年的回眸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