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忠荣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千百年来,皮影戏为生生不息的中华儿女提供了美好的视听享受,成为人们在休闲娱乐时的精神食粮。但在视听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皮影戏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皮影戏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当前非遗文化传承中突出的问题,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的主阵地,皮影戏文化能否走进中小学校园,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隆德县第二小学进行了有益地尝试。
一、加强对皮影戏文化的重视和领导,是皮影戏传承工作的迫切需求
2013年年初,隆德县教育系统打响了以“打造学校品牌,提升育人质量”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第一枪,隆德县第二小学紧紧抓住“一校一品”、“一校一特”(即一所学校一个品牌,一所学校一个特色)的建设要求,建立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皮影戏工作领导小组、皮影戏制作组、演出组、编剧组和后勤保障组等部门,依托当地皮影戏和秦腔人才优势,确立了皮影戏艺术进校园这一建设项目,并组织开展皮影制作、人才培训等系列活动。在工作领导小组的推动下,学校皮影戏文化建设项目列入学校文化建设主要议事日程,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和培养一支皮影艺人,为皮影戏文化走进校园提供人才支持
学校多次邀请民间艺人桑维录、白雪瑞进校园开展皮影制作和演出方面的培训。在演出方面,一是加大师生对皮影戏基本知识的了解,通过精彩剧目的演出让师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皮影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通过演出中的亲身体验让培训者深切感受表演者在肢体、唱词、腔调等方面的要求和技巧外,做到口、手、心的高度熟练和协调。培训中,为了一个动作、一段唱词,一句独白,演出组的师生们往往要练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皮影制作方面,师生通过在塑料、皮革等不同材质上制作皮影,体验到不同质地材料的优劣性能外,还掌握了制作的方法、技巧。皮影制作的技能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得到加强,学校皮影人才队伍也日益壮大起来。
三、打造校园皮影文化,为皮影戏文化走进校园提供内涵支持
良好的文化可以影响人甚至塑造人。为此,学校从2013年5月份开始着手构建校园 “皮影戏”文化长廊和工作坊。通过制定方案、论证、组织实施等环节,2016年5月30日,在学校多功能综合楼四楼,建成面积近70平方米的皮影工作坊和长达30多米的文化长廊,用于皮影的制作、演出及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2015年“六一”儿童节之际,县人大主任王勇、县委常委副县长袁旭亮等一行,兴致勃勃的参观了我校的皮影文化长廊和皮影工作坊,并对我校的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赞扬。在随后的演出中,师生们精彩的演技,博得了县领导的热烈掌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2016年10月,在团市委组织的全市少先队工作观摩活动中,隆德二小皮影戏这一特色校园文化得到团市委领导的充分认可,并作为观摩点在全市中小学校观摩推广。
本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皮影戏文化成为特色,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从皮影文化传承的角度讲,皮影戏从娃娃抓起,是最佳、最有力地选择;从创新德育教育的角度讲,皮影文化的渗透和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隆德二小将皮影戏溶入德育教育,创新了德育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重在说理说教,内容空洞,形式乏味,学生不易接受,创新方式才能使德育教育立于不败之地。隆德二小以“皮影戏”为载体,通过师生在学唱和参与制作皮影的过程中,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通过经典剧目《三滴血》、《十五贯》、《虎口缘》、《二进宫》等娃娃戏的排练和演出,使师生体会到剧目在立意、取材、构思、造型等方面融入了民族对真善美观念的追求和惩恶扬善、歌功颂德的价值取向,从而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和内在美。
师生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让师生在学唱皮影戏中亲身参与,才能让师生受教育。众所周知,是一种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师生在皮影艺术欣赏中,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博大精深;在皮影戏的亲身表演中及参与制作皮影的过程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造型艺术的独特和魅力。在观赏、制作与表演的整个过程中,师生受到多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了自身的审美情趣。
师生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了创造能力。 在创作皮影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碰撞,灵感的激发,无疑为剧本地创作提供了必要条件。皮影的制作工艺繁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制作者投入极大的耐心,精细的工艺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师生在同台演戏中,可以提高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参与皮影戏策划与表演的过程中,各司其职,收获参与表演过程的快乐,增强自身参与意识。不断地协作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诚然,隆德二小的皮影文化传承工作才刚刚起步,学校在做大胆地尝试,要做到有力地传承和发扬皮影文化,使其深入校园,服务于教育,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我们相信,有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皮影戏文化将是二小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朵绚丽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