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论语》中的“中庸”思想

2017-01-20 23:41刘霏
青年时代 2016年30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刘霏

摘 要: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贯穿孔子思想体系始终,传递给人们修养自身、解决人生问题的原则,这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给予重要的影响,就是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树立“无可无不可”的生命态度,认真践行“中行”人格理想,弘扬真美善的修身、处世观念等方面入手,思考《论语》中的“中庸”思想,并期望更好的指导我们的人生。

关键词:孔子;《论语》;中庸思想

《论语》蕴含着无限的人生智慧,是孔子思想的精华的呈现,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而孔子又是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在《论语》中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尤其是“中庸”思想,是其深邃思想的重要凝结点。“中庸”一词最早记载于《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仅出现了一次,可是孔子却认为“中庸”是“至德”,可见孔子非常推崇“中庸”,是其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的核心内容。《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为政》第十六章: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中庸就是要从两端向中间寻找最适中的点,采取适合的态度,是想问题、做事都要适中,要讲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一、树立“无可无不可”的生命态度

“中庸”是一种“至德”,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中庸之德”呢?《论语·微子》有一句话,翻译出来是“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行为廉洁,被废弃也是他的权术。我就和他们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孔子认为,以上的君子贤人对待生命进退是处于偏执态度的,虽然令人敬仰,但都偏于一端,而做不到通脱潇洒,这就不符合孔子所认同“无可无不可”的生命态度。

孔子告诉我们,在生命抉择面临困境的时候,在人生理念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亦或是理想实现不了的时候,孔子用“中庸”告诉我们积极进取,退让与放弃,都是可以的,这是最大智慧的人生原则。在我们尽最大努力去追求梦想之后,即使没有达成我们的目标,或者面临难堪的困境,那么我们也不要走极端,潇洒的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要谨记“无可无不可”的箴言,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

二、认真践行“中行”人格理想

在生活之中,我们要做到孔子那样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对待生活,而要达成这个目标,就要遵循孔子的方向,那就是“中行”。孔子告诉我们,君子应该秉持“中行”的人格理想态度,同时也慨叹“中行”的人十分难得,《论语·子路》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中行、狂者、狷者这三种人格状态,“中行”是中道,要求一个人的行为合乎中道。这段话的大意是“狂者进取,知进而不知退;狷者不为,知退而不知进。狂者偏于进,狷者偏于退,各有所偏执而不能行中道,因此不如中行之人难得。”也许直接看这段文字,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其智慧,可是我们结合生活实际,那么便能够领略孔子深邃的思想价值。

在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会接触那些做任何事都会做到 “极致”的人,什么都要讲求“个性”,要完全与众不同,看似做到了独一无二,可是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作为中学生,我们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面对的事情很多,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走极端,这并不是理智的做法,有智慧的人应懂得“执两用中”,寻找动态的平衡点,这样才能让我们稳妥的走好人生之路。

三、弘扬真美善的修身、处世观念

一个人在社会中,并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要与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要讲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的,这样才能创造更加精彩的未来,这就需要每一个人不断修养自己的人格与品德,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包容、理解与关爱,能够做到和谐相处。孔子的“中庸”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修身、处世的智慧。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假恶丑的情况发生,身处社会中的青年,应该将儒家所讲求的“君子”形象作为榜样,要想成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就必须做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周而不比”(《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等,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生活中,不单纯的走极端,不过分的为自己,要将心比心,不过分埋怨、记恨他人,互相谅解宽容,有容人之心,容事之度,这才是我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的修养准则,从而达成真善美的修养境界。

总之,孔子是一位文化巨人,是我们人生的导师,其《论语》中的“中庸”思想,凝结了孔子的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庸”思想是积极处理人生问题的哲学,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帮助我们处理人生疑问与生活难题,从而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加踏实和坚定。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12).

[2] 苏俊霞.孔子的中庸思想解读[J].齐鲁学刊,2014(3).

[3] 韩琛.论儒家中庸思想及当代启示[J].福州党校学报,2014(5).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