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爽
摘 要: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师资团队建设、广泛进行社会调研、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五方面研究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素养与技能实训教学,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职业素养;技能;实训;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51-0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素养培养和技能实训,帮助他们顺利地走向工作岗位。
一、进行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培养职业素养和技能
在学校的指导下,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与企业开展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并和其中两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定向培养合作,为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学生开展校外实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实际情况,学生分期分批地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中,要求企业对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并记录考核,要求指导教师上门给予具体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对此感到满意,学生对此感到满意,教师也对此感到满意。因此,开展以训练为主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合作多赢的举措。
二、进行师资团队建设,引领专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实训教学工作
教师是开展职业教育素养与技能教学的关键。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二十余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十余人。这些教师不仅科研能力强,还具有很强的教学能力。计算机信息应用专业的部分毕业生,现已在就业岗位上进行系统开发和维护。
三、广泛进行社会调研,为专业素养培养和技能实训奠定基础
目前,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教师在专业教育和生涯设计中应向学生灌输创新创业的理念,通过影视媒体、企业体验、毕业回访等各种途径向学生宣传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是学什么的,将来是干什么的,应当怎样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些来自计算机企业并担任班主任的专业教师,发挥自身双师资质的特长,与家长进行创新创业培养理念的沟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使其贴近社会,了解专业,学校连续两年组织了暑期学生的专业社会调查。通过此次活动,学生明确了专业的性质和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为开展职业素养与技能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撬动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实训发展
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企业管理中的信息管理因素,引导学生开展各类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积极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力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将这些教改与科研项目引入到“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中。为了更大程度地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将学校的就业指导站列为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场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课,目的是利用就业指导站进行各个企业的岗位介绍、产品介绍。部分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企业提出了初步的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和业务流程,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和纠正,这种现场教学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在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计算机实训环节上强调项目引入到教学环节,创新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企业专家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服务,并从项目中发掘竞赛课题,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课堂教学手段上,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够在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营造的职场氛围中认知计算机应用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能有效解决中职校生编程能力弱的问题,体现教学的特色。
五、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类专业职业素养与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设置上、课程教学计划安排上要循序渐进。首先,按照认知性、摹习性、操练性和仿真性的培养过程,由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入手,先临摹简单的原型信息系统;其次,强调实际项目的训练;最后,通过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实战化项目训练模式,在计算机课程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践中体现教学效果。
六、结束语
总之,在计算机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包括会计类、物流类课程,让学生考取管理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与优势,使他们成为既懂计算机、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既拓宽了就业面,又满足了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晓.课程的解构与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战德臣.计算机实用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3]李建珍.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编.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