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荻
赴美求学的中国小留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初到美国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全新的语言环境、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的学习教材。
“独在异乡为异客”,他们需要在适应中成长,在挣扎中求生。仿佛他们只有完成学业,顺利考上美国的大学,才能一偿当初与至亲分离、两地牵念之苦。来美之初,大多数小留学生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勇勇来美国读书,完全是自己的选择。初中刚毕业时,他参加了赴美夏令营,在美国上了两周课,便喜欢上了这个国家。次年,父母帮他办理了留学签证,他正式加入小留学生大军。
勇勇当初不过十几岁,父母终究放心不下,赶紧办了旅游签证,一路护送勇勇抵美,随后还参观了学校和寄宿家庭,一切均顺其意,心里才踏实。父母虽依依不舍,然而归期已定,不便陪读,只能含泪离开,留下勇勇独自面对在美国的留学生活。
对于勇勇来说,在美国的生活突然变得简单起来。上学不用挑衣服,穿校服即可;早上校车会在家门口准时接他,所以他绝对不能睡懒觉;在校车上,美国孩子叽叽喳喳地谈论着电视节目和书,他感觉自己像一个局外人,插不上话,孤独感不时袭来。不过他答应了父母,要坚持下去,只好默默独自承受。好在让他感到温暖的是,寄宿家庭的夫妇待他如自家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美国生活。
寄宿家庭的主人杰夫和米歇尔是典型的美国白人夫妇,他们育有两个孩子,早年曾在亚洲居住过,对亚裔儿童感觉很亲切。他们夫妻俩心地善良,而且是基督徒,脸上每天都洋溢着笑容。
虽然他们对勇勇体贴照顾,但在教育的细节上也不曾忽略。他们要求勇勇做些简单的家务,平时要清洗自己的餐具和衣服,打扫自己的房间和使用过的卫生间。勇勇在自己家里从没做过家务,生活起居都由父母和阿姨照料。起初,他对这样的美国生活有些不适应,但如今他已经把做家务当作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勇勇还学会了餐桌上的文化。晚餐为寄宿家庭一天中的要事,18点准时开饭,食物很简单:沙拉、意大利面和一盘每天不重样的菜,外加面包。
不挑食的勇勇很快发现,在这个美国家庭里,吃饭并不重要,谈话才是重点。当每个家庭成员取好各自的食物时,“餐谈”时间便开始。大家讲起一天的经历,分享开心之事,也谈论自己遇到的难题。分享后,每个人都觉得心情畅快了许多。晚餐结束时,勇勇会记得先说一句“请原谅我离席”再离开餐桌。
在勇勇的眼中,美国的老师“严肃不足,活泼有余”,但他很喜欢这种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勇勇也乐于加入讨论小组,他甚至很期待上课,老师们不拘一格的授课风格和思路让他大开眼界。
学校的启发教育,让离开父母的勇勇花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并懂得了自律。在国内他曾沉迷于网络游戏,像是一种青春期的叛逆和宣泄。到了美国,对家的思念使他开始理解父母的不易,对网络游戏反而不再感兴趣了。
勇勇也开始学习社交的学问。以前在国内,老师和家长只关心他的学习,放学后他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似乎从来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活动。见到外人,他常常感到拘束,不知如何打招呼,也不知怎么开始一个话题,多数时候他会选择保持沉默。
在寄宿家庭的主人带领下,勇勇还参加了义工活动——每周日在教堂分发午餐。上教堂做礼拜是很多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勇勇把教堂当成了解美国的重要窗口,开始主动开口与他人交流,英语口语水平突飞猛进。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学年结束了,勇勇趁着暑假回到父母身边。勇勇的父母觉得他有些陌生了:不是模样的改变,而是他变得稳重了,能侃侃而谈,且有了自己的主见。看到眼前的儿子,勇勇的父母终于放下心来,只是不知道下次勇勇回国,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