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祥
(吉林省桦甸市永吉街道农业站,桦甸132400)
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初探
周 祥
(吉林省桦甸市永吉街道农业站,桦甸132400)
为了解我国水稻种植情况,文章对我国水稻种植结构和关键栽培技术展开了分析,发现我国水稻种植结构相对复杂,但总体以杂交稻种植为主,主要采用了高产栽培、优质栽培和轻简栽培等关键技术。
水稻 种植结构 关键栽培技术
在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从而衍生出了当前复杂的水稻种植结构。而加强对水稻种植结构和关键栽培技术的分析和研究,能促进水稻的种植,继而有效推动水稻产业的发展。
我国水稻品种与地理位置、生长周期、生长季节等多种因素有关,总体上拥有复杂的结构,为“多稻”、多品种共存的局面,并且以杂交稻为主,拥有明显的区划。
目前,按照水稻的生长周期和季节,可以将其划分为早稻、中稻、晚稻、两季稻和三季稻。其中,早稻即为春季稻,中稻则是1年1次的水稻,晚稻为秋季稻。而两季稻和三季稻分别为春、秋季稻和1年3次的水稻。由于物候特性和生长季节不同,不同类型水稻可以被明显区分。通常的情况下,拥有较长生长周期的水稻拥有较高的产量和质量,但是水稻产量和质量也会受到温度、地质条件和水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在不同的地区,水稻种植结构也有较大差异。比如在安徽等地,就同时进行早稻、中稻、晚稻、两季稻种植,在东北则进行早稻和中稻的种植。
从品种上来看,我国种植的水稻主要有籼稻、粳稻,前者为中粘性,具有生产期短的特点,1年可多次成熟。而粳稻拥有较长生长周期,通常为一年一熟,直链淀粉低于15%。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只有我国同时拥有这2种水稻,并且各自拥有较大的种植面积。而不同地区以不同品种为主,比如安徽地区以籼稻为主,东北地区以粳稻为主。
在水稻种植上,我国同时种植常规稻和杂交稻,并且以杂交稻为主要种植的水稻。而在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常规稻和杂交稻品种数量并不相同,但在面积上依然以杂交稻为主。比如,安徽省宣城市为国家水稻种植的重点区域,推广的水稻品种多达150多种,其中常规稻仅有20多种,其余均为杂交稻。
目前,我国水稻种植拥有明确区域划分,主要可以划分为华南稻作区、西南稻作区、华中稻作区、华北稻作区、东北稻作区和西北稻作区,水稻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7.5%、8%、67%、3%、3%、0.5%。从总体上来看,以南方为主要种植分布区域,如湖南、安徽、广西、江西等省份都是水稻种植大省,全部为南方省份。
由于我国水稻种植结构相对复杂,所以水稻种植的关键栽培技术也受地理分布、水稻品种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采取的关键栽培技术并不相同。但从总体上来看,高产栽培、优质栽培和轻简栽培是主要的栽培技术。
从根本上来讲,有效穗数、粒重和每穗结实粒数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运用高产栽培技术其实是采取良种选用、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等方法使3个因素保持协调发展,进而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就目前来看,不同地区由于种植的水稻品种和气候、地质等条件不同,采取的高产栽培技术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从总体上来看,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完成合理穗粒结构的构建,并进行水稻结实率和库容的提高[2]。在这一过程中,氮肥的合理使用至关重要,需要通过提升氮素利用率实现增产增收。
采取优质栽培技术,目的是完成水稻的高质量种植,从而获得高质量的稻米。而稻米的品质首先与水稻基因型有关,其次则与水稻生长环境和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关。运用优质栽培技术,还要先完成优质品种的选择,即需要结合地区水稻种植特点、气候和地质等各种因素完成适合的水稻品种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则要通过采取完成播期合理调整、加强水肥管理和做好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稻米的品质。
我国作为水稻种植大国,需要完成大面积水稻的种植,所以还要使用轻简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种植效率。目前,主要使用的轻简栽培技术有2种,即直播栽培技术和抛秧栽培技术。使用直播栽培技术,需要加强品种选择和播期播量的控制,并通过加强水肥管理和做好杂草及抗倒防治提高水稻产量[3]。采用抛秧栽培技术,将利用塑盘进行育苗或早育苗,并依靠育出的土球秧苗自重完成植株移栽。采用该技术,需要选择具有较强抗倒性的水稻品种,并加强抛秧均匀度和直立苗比例的控制。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水稻种植结构十分复杂,各地水稻种植结构都存在差异,从而使我国水稻种植出现了“多稻”和多品种共存的局面,采用的关键栽培技术也有一定的差别。但从总体上来看,以杂交稻的种植为主,并且南方为水稻种植优势区,采用的关键栽培技术则包含高产栽培、优质栽培和轻简栽培。
[1] 胡锋,张春平,兰陆寿,等.宣城市水稻种植结构与高产栽培策略.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129~11131,11137
[2] 王锦淮.试论黔东南苗族地区水稻种植结构的变迁.群文天地,2012,(14):241
[3] 李祎君,王春乙.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2):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