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凤
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思考
赵金凤
本文以安徽省砀山县环城河(西北段)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例,简述个人对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思考。
砀山县城位于废黄河南麓,历史上受黄泛影响较大,黄河南下,淤高了城外地面,由于城墙保护,城内地势低洼,汛期时城内涝水无法外排,形成城内大量积水的局面。现状砀山县城呈铜钱布局,外圆内方,内城方方正正,环城河四面环绕,内、外城墙均已不复存在。
近年来,环城河东北段由企业投资完成综合治理,成为市民休闲纳凉、锻炼身体的好去处。从改善城区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角度出发,砀山县政府拟继续实施环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环城河西北段进行治理。
1.工程现状
2012~2014年,砀山县水务局利用中小河流资金对利民河北关桥以下河段进行了治理,标准为排涝10年一遇,防洪20年一遇。近年来利用社会资金,对环城河东北段进行综合治理,局面大为改观,县城的排水出路已经打开。
2.存在问题
(1)河道淤积
环城河多年未经疏浚,现状淤积严重,调蓄能力衰减。
(2)水质恶化
沿线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下游的利民闸长期关闭,上游变为死水,水质恶化,夏天时候产生异味。
1.治污
环城河沿线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其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源补给条件差,水动力、水活力不足,是其污染加重的原因。因此,治污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拿出针对性办法,以解决问题。
(1)截污
封闭环城河沿线所有排污口,通过污水管网改造,将城区污水引入污水处理厂。同时将污染底泥集中运出,统一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2)水力
拟通过引水入城、内部循环两个途径,达到增加环城河水动力、水活力的目的。引水入城,主要利用城区西北部的利民三支河来水,在其上修建节制建筑物,增加蓄水,引水入城;内部循环,针对环城河东南西北四部分尚未完全连通的现状,建设两个提水泵站,实现区间水量交换,同时在河中设置人工增氧曝气装置,为水体增加溶解氧。
2.治河
(1)连通
改建环城河与周边水系的连通涵闸,增加水体交换能力。
(2)疏浚
对环城河土方予以疏浚,水下土方利用泥浆泵施工,泵送至城外场地;水上土方采用“挖掘机+自卸汽车”方式施工,一部分外运至城外场地,一部分就近堆置于“岛屿”之上,进行微地形塑造。
3.生态
按照生态水利的要求,在满足蓄水、排水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建设,使得市民与水面实现亲密接触,感受自然魅力,“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现状砀山无山,但有大量的水面可资利用,这是生态建设的核心。
鉴于环城河东北段的治理采用大量的硬化措施,本段河道治理倾向于恢复自然风貌,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散步、驻点赏景的去处。设计思路如下:
(1)整体布局
根据环城河内多“岛屿”的现状,借鉴西湖的“堤岛布局”的形式,在水面建设栈桥,连通内城、外城及各岛屿,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栈桥采用“北斗七星”的格局,斗柄西指,寓意天下皆秋,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斗身指北,寓意北极星的位置,在金利大道与环城路交汇处的西南角建塔楼1座,镇枢砀城,暂命名为玄武楼,高7层。
(2)休闲广场
在东北水面的外侧以及对应内城方向的陆地上,建设2座广场,即北部的爱情广场和中部的城市演艺广场,面积分别为1600m2、4200m2。其中城市演艺广场位于陆地凸出部位,三面邻水,南望砀城,位置尤佳。
(3)植物措施
按照突出当地特色、增色生态景观的思路,在外环路一侧广种钻天杨,起到防风遮挡的作用;在金利大道一侧种植香樟,起到美化的作用;在北部塔楼的南侧,开辟小型的牡丹园、芍药园、菊花园、梅花园,春观牡丹、夏赏芍药、秋菊冬梅,蔚然成趣;在西南两组小岛上分别种植连片的梨树、桃树,下面种植二月兰,花开季节,梨花的白色、桃花的红色、二月兰的蓝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清新、靓丽的风景画;内城对应的正北方向陆地上种植连片的樱花,樱花小径穿梭其中,形成区域性的樱花景观;水边种植垂柳,其余地方选择合适位置种植榆树、梧桐等本地树种;路边种植狼尾草;浅水区种植水草、菖蒲、芦苇等。总体要求,乔木多分布于陆地边缘,灌木位置靠内,数量不多,大量的地面为草坪,供市民休息、放松,满足市民的慢生活需求。
4.交通设施
基本沿现有道路布局,内部水塘边缘建设环线步道,采用当地房屋拆迁的红砖铺地,透水性好,而且有利于废物利用。整个区域不设置机动车道。
5.辅助设施
包括服务中心、停车场、码头、公共厕所、坐凳、指示牌等,分布在各个位置。
新中国成立之后,宿州市水利工程建设走过了“以排为主”“排蓄结合,以蓄为主”“生态治水”的路子,不同的治水思路反应了各个阶段面对的不同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针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习总书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水利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现在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尊重自然,尊重河流,生态治水,以水为载体,美化区域生态环境,是主要治水思路■
(作者单位:宿州市水利水电建筑勘测设计院 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