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

2017-01-20 02:01齐妍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次数针灸症状

齐妍

探讨中医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

齐妍

目的 对眩晕症使用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为临床中医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选取了60例眩晕症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症状以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患者接受了1周的中药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改善,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全部患者中共有51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8.33%。结论 中医对眩晕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高,对患者进行了辨证分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安全性和稳定性均比较高。

中医治疗;眩晕;辨证治疗;临床观察

眩晕是患者有头晕眼花症状,站立状态下会有眼前发黑,天旋地转的感觉,卧床以及闭目可以缓解眩晕症状。严重眩晕患者还会有恶心呕吐症状,甚至休克。临床研究显示,眩晕症状多数都是老年患者,因为患者还合并了高血脂和高血压疾病,因此发病后比较危险。此次我院为了对眩晕症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开展研究分析,选取了60例眩晕患者来回顾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选取了60例眩晕症患者来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呕吐,共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最小患者41岁,最大患者82岁,平均(65.75±8.54)岁。全部患者都满足中国眩晕症诊断依据,患者曾经有过高血压或高血脂病史。

1.2 治疗方法

为患者进行了病症分型,根据患者的病症分型来针对性用药治疗,对患者的治疗前后情况进行对比。

1.2.1 肝阳上亢型 肝阳上亢型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面红目赤、舌红苔黄,且患者脾气暴躁,失眠多梦。对于此类患者可以采用通腑泄热,在患者药方中添加大黄、芒硝、夏枯草、黄芪等。同时,可以在患者的服药治疗过程中配合太冲、曲池、合谷等穴位针灸。

1.2.2 气血亏虚型 气血亏虚型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疲惫乏力、舌淡红,舌苔发白且薄,面色萎黄。对于此类患者可以采用补血益气,在患者药方中添加党参、当归、枣仁、白芍、柴胡、茯苓等。同时,可以在患者的服药治疗过程中配合足三里、内关、太冲等穴位针灸。

1.2.3 痰湿中阻型 痰湿中阻型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嗜睡困乏、舌苔白腻、胸闷泛恶,食欲不振。对于此类患者可以采用健脾和胃、燥湿化痰,在患者药方中添加天麻、半夏、生姜、甘草、陈皮等。同时配合足三里、丰隆、合谷等穴位针灸。

1.2.4 肾精不足型 肾精不足型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腰膝酸软、舌苔白腻,多梦盗汗,阳痿早泄。对于此类患者可以采用益气补肾,在患者的药方中添加党参、茯苓、麦冬、杜仲、牛膝、天冬等。同时,可以在患者的服药治疗过程中配合太溪、阳陵泉、太冲等穴位的针灸。

眩晕症患者临床接受中医用药治疗以及中医针灸治疗,并结合西医用药来进行降脂降血压治疗,能够快速稳定患者的病情,为了防止患者的情绪起伏,叮嘱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心理教育。

1.3 治疗评判指标

疗效评价分级为显效: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眩晕症发生次数非常少;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眩晕发作次数比治疗前有所减少;无效:患者的症状没有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发作次数和治疗前无差异性。

2 结果

患者接受了1周的中药治疗,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改善,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全部患者中共有51例显效,8例有效,1例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8.33%。

3 讨论

眩晕患者大多数是本虚标实之症,实证主要是风、火、痰、瘀, 虚为气血阴阳之虚,患者的发病和肝脾肾的病变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肝脏是该疾病的主要病变脏器[1]。中医临床辨证治疗针对肝阳上亢患者宣泄腑热为主,而气虚血亏型患者则需要接受补血益气的药物治疗,痰湿中阻患者可以通过使用健脾胃、祛痰、祛湿的药物治疗,肾精不足患者则应该使用药物补肾气,瘀血阻络患者需要通络化瘀,行气活血。眩晕症的患者主要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身体本身就比较孱弱,加上有基础疾病,因此患者发病后比较危险。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要对患者的个人生活习惯进行指导,叮嘱注意事项,保持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保持平和的心态,戒骄戒躁,适当运动,积极治疗,能够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2-8]。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治疗方式,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保障。现代诊疗中有较多的中西结合应用,中西结合治疗得到了较多的推广,两者可以互相促进和弥补,减少治疗弊端,提升治疗效果,加上医疗技术的进步,学术的交流和交互,对患者的病症有更深入的了解,临床用药也更加精确有效[9]。

总而言之,中医对于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突出,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眩晕次数减少,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均比较高,因此是非常优秀的治疗方式。

[1] 宋春霞,李亚军,何芳梅,等.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9):671-674.[2] 黄维忠. 眩晕症患者在急诊中治疗方法的研究[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10(2):335.

[3] 刁迎梅. 山莨菪碱配与利多卡因配伍治疗眩晕症[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4):164-165.

[4] 张月秋. 天麻素联合654-2治疗眩晕症 100例临床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3):329-330.

[5] 邵国锐. 天麻素联合异丙嗪治疗眩晕症30例疗效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1):64.

[6] 兰青,郭爱民. 老年性眩晕症诊治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321-5322.

[7] 张朝驹. 动态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4):60-61.

[8] 沈文翠,刘远新. 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11,7(2):126-128.

[9] 卢少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动脉硬化眩晕临床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7):150-151.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Vertigo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

QI Yan Chinese Medicine Spleen and Stomach Department, Daqing TCM Hospital,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1,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ertigo treat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use of Chinese medicine.MethodsFrom November 2012 to November 2013, 60 cases of vertigo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our hospital. The symptoms and effects of th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patients

1 wee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 and the number of vertigo episodes decreased. In all the patients, 51 cases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8 cases were effective, and 1 cases were in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98.33%.ConclusionChinese medicine ha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on vertigo,with a high rate of effectiveness. The 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by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ere relieved, the number of attacks decreased, and the safety and stability were high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vertigo; dialectical treatment; clinical observation

R741

A

1674-9316(2017)21-0095-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7.21.050

大庆市中医医院中医脾胃科,黑龙江 大庆 163311

猜你喜欢
次数针灸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