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 杨岳
江苏:绘就水韵江苏共建绿水青山
□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 杨岳
江苏是著名的水乡,江河湖海齐备,水网稠密分布,水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6.9%;城乡依水而兴,发展依水得势,文化依水扬名,山川依水秀美。水,孕育了江苏的悠久文明,催生了江苏的繁华兴盛,成就了江苏的水利大省地位,江苏的基因里处处打着水的烙印。但是,过去在“以粮为纲”的观念影响下,圈圩养殖、侵占岸线、河湖萎缩,江苏的水域面积越来越小;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水质恶化、水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也日渐凸显。江苏面临的一系列水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有效手段,切实加以解决。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作出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重要指示,殷切希望江苏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标杆,要求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力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
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13年水利部部署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之后,江苏积极抢抓机遇,先后将徐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淮安、盐城、泰州、宿迁9个设区市纳入国家试点,数量居全国之首。根据水利部的部署要求,江苏省切实抓好试点建设工作,下发了实施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指标体系,狠抓推进落实,目前徐州、苏州、无锡、扬州4市试点建设已通过部省联合验收,取得了积极成效。
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中,江苏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注重制度设计,突出城乡统筹,聚焦热点难点,强化基础支撑,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建立健全涉水管理的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保障。省人大颁布实施《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省政府出台水功能区管理意见,省有关部门就水资源总量管理、计划管理、节水管理、地下水管理、水环境管理等出台近10项管理制度与指导意见,镇江、泰州、淮安等地出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环境保护和古淮河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资源水生态管理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将水生态文明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出台实施意见、考核办法和实施方案,下发全省“水美乡村”创建工作意见、“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指导意见,出台《江苏省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管理办法》,完成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制定,构筑水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善省、市、县三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体系,苏南地区将考核延伸至乡镇。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至市、县行政区,组织核定1 338个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并下发至各市。出台《关于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意见》。
统筹城市与乡村,坚持点面结合,形成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广覆盖的良好推进势头。一是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围绕活水绕城、人水和谐目标,全省先后有9个设区市被列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其中首批苏州、扬州、徐州、无锡4市已率先高分通过验收,南京市高淳区等18个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镇江市被列为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连云港等市也专题编制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二是统筹推进水美乡村建设。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大力推进“水美乡村”创建,累计建成“水美乡镇”161个、“水美村庄”1 239个;打造溧水环山河、江宁石塘等一批生态清洁小流域。三是多角度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水库库区,结合移民帮扶工作,大力开展“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建设。积极创建水利风景区,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29家,其中国家级58家。
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落实破解措施,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一是扎实推进水源地达标建设。按照“一个保障、两个达标、三个没有、四个到位”的要求,编制达标建设方案。全省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本完成达标建设任务,80%以上的市、县(区)实现双源供水或建成备用水源地。二是持续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全民节水行动,出台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水效领跑者评选。积极创建节水型企业、学校、社区、机关等各类节水型载体,全省共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区45个。三是不断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审批、验收、监管、延续换证的全过程管理。在取水许可审批中,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建立用水总量控制评价体系和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四是大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以国家建立河湖连通补助专项资金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建立省级专项资金,扎实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五是全力抓好太湖水环境治理。按照“控制外源、治理内源、增加容量”的思路,认真落实调水引流、蓝藻(水草)打捞、生态清淤、湖泛治理等关键性举措,太湖湖体水质持续好转,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六是严格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省政府先后批准全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地下水压采方案,每年下达各市年度地下水开采总量和封井任务,规范地热水、矿泉水管理,建立勘查预报告制度;划定地下水水位红线,地下水水位普遍回升,地面沉降得到有效控制。
着力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保障。一是开展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出台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指导意见,全省已创建8个水资源管理示范县,无锡市等4个设区市和南京市江宁区等8个县(市、区)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建设试点有序推进。二是提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省级新增取水户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监控许可量达294亿m3,全省非农有效许可总量的86%以上实现在线监控。从2010起,连续开展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河湖健康状况,水功能区监测实现全覆盖,按月发布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利用无人机、卫星等现代手段监测水面率和太湖蓝藻等。三是强化水资源费征收管理。通过不断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有效促进水资源节约。目前地表水水资源费调至0.20~0.40元/m3,地下水水资源费调至0.40~10元/m3,并实行差别化征收政策,明确限制高耗水和产能过剩行业用水以及超量取用水;省级以上节水型载体按规定标准的80%征收水资源费。
近年,江苏通过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较好地解决了一批城市的水问题,初步建成了系统完整、空间均衡的城市水生态格局,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对水生态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幸福感明显提高。
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保护更加协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产业,降低污染负荷,加大水生态修复,有效促进了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苏州市关停、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1 255家,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7.5%,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全部建成生态工业园区。无锡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累计关停“三高两低”“五小”企业2 766家,劝退和否决1 100多个“不环保”项目。两市的实践,实现了水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稳中有升的良性互动。
二是城市供水安全和饮用水安全明显增强。全省大部分水源地完成达标建设,80%的市县建成应急备用水源或实现双水源供水,形成河道互补、湖库调蓄、地下水应急备用等不同供水格局,城市供水安全保证率明显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率明显增强。在率先通过试点验收的4个市中,无锡市6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太湖湖体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水质指标逐年改善。
三是城市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各地积极推进以水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建设,消除城区河湖黑臭现象,生物群落结构日趋合理,栖息地面积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大幅度提升,同时兼顾防洪排涝等综合功能,城市河湖安澜、碧水畅流、水清可渔、水美怡人。其中泰州市通过对周山河全线绿化,打造了“春花秋叶”的十里河岸美景,变“园中水”为“水中园”,营造了“人在路上走,似在景中游”的美丽意境和城市特色,城市品位和人民幸福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四是水生态保护机制不断创新。围绕提升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各市积极建设亲水平台,带动了周边土地资源升值。淮安市、苏州市在白马湖退渔还湖、东太湖综合整治中,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运用市场机制解决工程资金问题,实现水土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徐州市将采煤塌陷地建设成为城市湖泊湿地,潘安湖等湖泊已成为城市亲水平台,形成“苏北好江南”的美丽景色。在太湖、通榆河等流域以及一些重要水源地开展水生态补偿探索,有力促进了水生态保护机制建设。
五是城市水生态文化深入人心。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文化得到挖掘、传承和发扬,充满美学意境的优美水生态不仅成了亲水平台,而且彰显了城市独特的水文化底蕴。“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是城市最好的资源和最大的优势”“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建设水生态文明”等意识,已逐渐成为各试点城市市民共同遵守和崇尚的风气,内化为人水和谐的一种自然习惯,全社会正在由“生态觉醒”向“生态自觉”转变。
刚刚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下一阶段,江苏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在新起点上谋划推进江苏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为引领,深入践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通过强化考核、论证前置等工作机制,引导各地在城乡规划建设、水工程建设、水资源调配、河湖管护等工作中,全面融入水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要求。注重发挥自然修复力量,完善水生态保护制度体系,坚持量质并举、标本兼治、城乡同治、建管并重,统筹推进河湖功能管理、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使水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各环节。
第二,以生态河湖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为保障河长制工作取得实效,省政府下发了全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水工程管护、水制度创新等八项任务。在具体工作中,注重突出重点,在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基础上,更加突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注重综合治理,根据水的自然属性,充分发挥河长制统领作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注重问题导向,突出解决好城市防洪除涝、城乡黑臭水体问题,加强河湖乱占乱建、乱垦乱种、乱排乱倒整治;注重文化引领,充分挖掘水利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彰显江苏水文化特色和水文化自信,再现江苏水清岸绿、河畅水动、景色优美、城在水中的水墨画卷;注重制度建设,通过管护长效化、管理流域化、资源权属化、投融资多元化,创新建立河湖治理、保护和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三,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保障,积极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充分发挥河长制的制度优势,依托建立的河长制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各级河长责任,建立全省统筹、河长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资金保障,统筹使用涉水专项资金,加大生态河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建设需求。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重大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强化考核评价,建立日常监督、第三方评估、公众满意度测评、年度考核等考评体系,加大督察考核问责力度,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强化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定期会商、联合执法机制,推进综合执法,提高河湖执法能力。强化宣传引导,大力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成效,营造全社会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风尚。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江苏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新时期治水新思路,以全面推进河长制为契机,以生态河湖行动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再现江苏河湖的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真正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责任编辑 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