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蕾
摘要:小学阶段就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尤其要有阅读的追求和境界。文章仿照王国维谈论做大学问的形式总结了阅读的三种境界,并把它解读为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静心沉思;情随文迁,再进一步,深层阅读;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随波逐流,展开个性化的阅读等三个层次,以期对现在的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阅读;三境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79-02
王国维曾谈论过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可谓独出心裁,满满的诗意。语文教学阅读是重要的一环,无论是课文内容的阅读还是课外书籍的阅读,都会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笔者也认为小学语文阅读也需要培养孩子的三种境界。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阅读的第一种境界: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静心沉思。首先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即使没有寂寞也得主动寻找寂寞,甚至创造寂寞。阅读犹如苦行,必得忍受孤独,才能够沉潜下来。古人读书,一盏枯灯一本书,好像世界只有一本书这么大,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像现在外界的干扰这么多,诱惑这么强烈,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游戏尤其霍乱心智,诚然,即使是成人也难以抵挡住各种外界诱惑,何况是孩子,但是这个度要把握好,要引导孩子阅读,想法让孩子由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耐得住寂寞需要修行,不是哪一个孩子出生就爱读书的,要给孩子读书的氛围和空间,让孩子收到感染。比如给孩子一个单独的书房,不一定很豪华也不一定很大,但一定有书房的气息,要把书籍摆放的整洁有序。要给孩子规定读书的时间,不能任意改变。要给孩子适合的书籍,要适合孩子年龄段的阅读,比如三四年级给孩子阅读《冒险小王子》《摩尔庄园》,五六年级读青少版的《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等。让孩子渐渐适应这种阅读的环境,能够坐得住,看得进心里。
其次要能够静心沉思。阅读是眼睛的更是思维的,没有思维活动的阅读如同僵尸赏月,不会产生效用。阅读就要眼睛所及之处皆有思想,读者要与文章的作者一同呼吸,要同作者的笔一起游动,一同赏景,一同做事,一同悲伤,一同欢乐,把自己当成作者,把自己融为主人公一体,只有如此,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才能变成为真正的读者而不是僵尸。比如课文《最后的姿势》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谭千秋,学生阅读的时候要随着作者的描述头脑里一定要出现地震的情景,作者用的是语言文字把瞬间地动山摇的恐怖景象与谭老师被发现后的姿势定格了,而这些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融进自己的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而不能嘴动心不动的苍白阅读。只有如此的入情入境,教师再分析课外的时候才能记起学生更多的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这是阅读的第二种境界:情随文迁,再进一步,深层阅读。无论是教材选择的文本还是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文章,体裁和内容都是多种多样,情感表达也是各不相同,有对亲情的回忆,有对品德的讴歌,有对物象的伤感,有对人事的批判,有对生活小事的叙述,有对人生道理的论证……学生阅读文本都要能够情随文迁,不能一种情感应对所有文章,不能一种思想考虑世间百态。比如阅读《船长》一课,一定要情绪紧张而激昂,情感经历慌乱——紧张——镇定——悲壮——崇敬的变化,不能够体会出文章情感的变化,阅读则是干枯的。
深层阅读,是强调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作者要指向的更深层次的东西,不能简单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比如读完《船长》一文,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大多数学生用了"勇敢"这个词,这个词没有错,但是阅读不够深刻,这就是浅层阅读造成的,不够格精细化,没有抓住一些重点的词句,或者由果到因或者由现象到本质的探求。教师要教会学生深层阅读的技巧,要让每一个学生掌握而变为自己的日常阅读习惯,这才是根本。比如《船长》这篇文章,可以教会学生找一些关键的词句,如"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等,如果学生找到了这些词语,相信他们不会再简单的用一个"勇敢"来表达了。深层阅读的习惯和技巧大多来自于后天的养成和培养,而语文老师则在其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这终将让语文教学有深度,让学生终身有教益。
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阅读的第三种境界: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不随波逐流,展开个性化的阅读。
阅读不只是领悟编者的意图,也不全是品味作者的情感,阅读的更高境界中要有"我"——读者。阅读中,不只是在欣赏别人的事或者是别人的景,亦或是别人的理,还要能够把这些事、景、理与自己的经验与体会联系起来,寻找与自己情感契合的某种东西,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谓的"有我之境"吧。所谓阅读教学,从功利的角度而言是为考试得高分,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为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这里面包含的东西非常多,但情感的渐染与生活的结合是笔者认为占比重最大的,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健全情操,顿悟生活。就如同看生活都市剧,观众不能只活在剧中,关键要能够启发自己反思生活中自己的功过得失,发表自己的见解。
既然要结合自己的体验,文章阅读就会有自己的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喜欢搞"一刀切",这种做法对于语文教学打击是巨大的,负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语文教学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尤其对于文本的阅读,以往对于诸如《哈姆雷特》《红楼梦》等名著的不同声音被归结成了名言,这些不同的声音现在看来是多么正确,也许作者写作之初并没有想象有这种结果,但文章出来后,读者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解读,就是原著作者现在还活着,他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课内的文本也是如此,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让学生发表对这首诗的理解,有的说是赞美古人读书精神而劝勉后人的,有的说是归纳哲理:成功来自于不断的积累和坚持的,有的说是告诉人们书本的知识不可过分相信依赖的,有的说是告诉世人身体力行的重要性的……你能说哪一个不对吗?再比如《船长》一课,有的说是生命攸关之时方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有的说作为领袖要有担当,有的说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贡献……这些表达也具有个性化的认知,认知是丰富的,答案就是多彩的。
语文需要阅读,但阅读需要境界的追求,学生阅读的境界最终需要语文老师的不断渗透、引导、示范、渐染。阅读既是对作者心路的理解过程,也是自己心路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成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