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念琴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83-01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远大的人生目标,将自己塑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确实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在抓好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化对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历史教学的首位,从而为培养全面合格的新时期合格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1.让学生成为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
尊重学生最重要的体现是信任和理解,另外还有支持,相信学生能自我调控、自己解决问题。信任学生也是教师的一种修为,也可以说是一种美德,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历、观念、学习倾向、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
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也受到保护。
2.内外兼备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这个大目标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很好地掌握学生心理也有利于历史教学,使学生主动爱上历史学习。
初中正是学生心理上由儿童蜕变为少年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比较敏感,一方面活泼好动,造成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电视、书籍、报纸等各种媒体接受的信息很多,可能教师上讲到某一个历史课题的时候,他们已经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有了解了。很多学生就开始自以为是,不注意听讲,认为已经掌握了知识,实际上可能在对这些知识上存在偏颇甚至错误的了解。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如何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呢?绝对不能一开始就全部否决学生,这样对他们是一种打击,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力比较低,直接否定无疑是一个打击,会伤害他们的自尊,还有可能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先听他们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知识,然后结合课本上的史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辨别问题,这样一方面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辨别事物真伪的能力。
所以,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不仅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去多了解初中学生心理,比如多看一些相关的青少年心理的书籍等,较为全面地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心理诉求,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知识、吸收知识。
3.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王艺润,刘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有效史料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5,(9):112-114.
[2]陈艳.浅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对策[J].赤子,2015,(12):337-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