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刚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43-01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得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我们在吸取他人经验的同时,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我国现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1.明确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2.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需求,是产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动力源。动力源能否被引发为学习数学的动力,进而产生自学行为,这就取决于教师的如何引发和怎样导向。由于学生的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情景,努力营造萌发创造欲望,创造热情的心理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行为的产生。如让学生预习《相似三角形》这一章时,教师不能死板地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而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上树你能量出树高吗?不过河你能量出河宽吗?请看《相似三角形》,它能告诉你妙计!教师的几句话,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如让学生预习二次函数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如下实验:准备一根长30cm的细铁丝,制成长方形,让每次长与宽的长度不同,问它们的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什么时候面积最大?你能做出最大面积的长方形吗?为什么?请同学们参看"二次函数"。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预习取得良好的实效。
3.注重人人参与,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学生掌握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同时,教师要为之精心营造探求新知识的环境,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展问题,开展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教学生动,使教学活动产生最佳效应。
3.1让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观察发现问题。如让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时,先准备好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测量边的长度,角的度数。这样,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观察,发现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事实,实践出真知,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就较透彻。
3.2让学生人人动口,参与讲座,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师提出平行四边形一定有对边相等、对角相等的性质吗?请大家想想看,讨论讨论。若是,又应怎样加以证明?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证明边、角相等,只须证明三角形全等就行。这时老师再提出"如何把平行四边形化成三角形呢"?连结对角线。通过讨论,学生个个情绪高昂,教师适时予以点拨鼓励,许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又如教师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要过早下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
4.改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们在认识新的事物时,都是在问题中去发掘,数学家认为,问题情境是数学的心脏,适当地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学习的欲望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所以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它在情感上具有吸引力。恰当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共鸣,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遐想。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恰当穿插有关生动的数学趣题、典故以及数学谜语,巧设悬念。直观、形象和动态的图象的演示过程,则给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插上了形象和想象的翅膀。把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应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到数学其实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情景,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5.肯定学生成绩,培养学习的信心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青少年好好学的欲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通过考试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考试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把他们从惧怕考试、被动接受考试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更多地分享考试后取得优异成绩的快乐。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表扬,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对学生的学习,赞扬优于批评,而批评又比没有评价好。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从学生角度去想想,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情感气氛,使教学环境处于最优化,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习将是主动的、积极的,长期坚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是浓厚的,就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后,带来无比成功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挺进,形成稳定可持续性的兴趣。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好创设为学生竞争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都可以体会到成就感。
6.课堂中让学生探索新知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学中面对新知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看书探索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等,其次小组交流,展示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一个认识过程,最后由教师引导、点拨、拓展思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快,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了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减轻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