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背景下贵州苗医药传承和创新途径的探索

2017-01-19 18:47杨宁线李术钗夏忠玉黄炜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大健康创新途径传承

杨宁线李术钗夏忠玉黄炜孙国兵

【摘要】苗族医药极具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苗医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以苗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贵州省“五张名片”之一,发展前景广阔。笔者所在学院在开展该专业建设中对苗医药的传承与创新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健康;苗医药;传承;创新途径;民族民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1-0125-03

Abstract:

Keywords:

苗医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以其内病外治的疗法闻名中外,成为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苗族人民长期劳作于深山老林,常会发生骨折、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等,苗医有其独特的“骨伤蛇伤疗法”;苗族医药常与神秘、神奇联系在一起,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贵州有180多家苗药企业,苗药品种有150多个,为贵州省苗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苗医药不仅为苗族的繁衍生息作出巨大贡献,苗医药更是一种医学技术和文化传承。

1贵州苗族医药概述

11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苗医药200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其中收录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贵州省共有39项(61处),苗医药是其中一项(见表1),被列入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的项目都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均是全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12贵州苗族医药的起源苗族是一个极其古老而勤劳勇敢的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湖南、云南、湖北、广西等省区,以贵州苗族人口最多[1]。苗药主要分布于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等广大地区。苗医起源很早,早期的医药活动近似“巫医合一”,随着苗族人民文化知识的提高,“巫医一家”的状况已逐步解体。苗医基本是个人设诊,采取民间行医的方式,医护一体,无专门的护理,很多苗医有自己的传习所,苗医药的产生与不断发展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贵州苗族医药传承模式

21家族传承作为一种传统的技艺,家族传承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重要的传承形式。苗医苗药的传承方式多以家族内部成员代代相传心授,注重经验与实践,因历史原因,苗族人民不断迁徒,多居高山之地,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受阻,且苗医苗药的文字记载很少,无规范系统的医药方剂传承。苗族文化落后,以一种原始和半原始的状态运行,导致苗医药发展缓慢。

22师徒传承苗医药师徒传承的传承形式,为师徒“一对一”的形式,由师傅进行手把手的教授。带徒弟一般第一年是上山采药,跟着师傅在传习所治病等等,第二年第三年开始学临床,如果有医药方面的基础,学起来会容易一些。

23现代传承模式贵州苗医药的现代传承模式主要依靠学校教育。例如贵阳中医学院2015年成立了苗医药学院,开设了苗药方向课程,每届可以教授几十名学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通过学校教育传承使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苗族文化,了解苗医药的博大精深并热爱苗医药。

3大健康背景下我院对贵州苗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对策

3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我院是一个有70余年办学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卫生类高职院校,不仅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也重视学生人文素养,仁爱精神的培养,更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大健康、大扶贫产业,在苗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探索过程中,项目组老师对学院内已种植的苗药进行了挂牌,分别有:豆收-樟木(8块)、榜布仰-月季花(5块)、窝朴翁-何首乌(2块)、阿龚石榴-石榴(3块)、都顿-杜仲(5块)、豆嘎脑牛-黄柏(2块)、窝乃八降-车前草(1块)、蛙本反-蒲公英(1块)、窝杠底-绞股蓝(1块)、窝嘎领-鸭跖草(1块)。贵阳护理职业学院院领导高度重视贵州苗族医药重点专业建设,不断加强苗药标本室的建设,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承人王增世的指导下确定了苗药陈列标本室需要陈列的100种药材,例如:窝布坝溜[2](大蓟)、锐赊蒙(青蒿)、比加枪(金银花)等。扩增100种苗药,并增加伪品的数量;投入100万元建设苗药种植园,苗药种植园已经购买种苗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种植园。分三期建设苗药植物园:一期为学院内的苗药材制作标签,便于学生熟悉药材的功效;二期正在建设苗药种植园,约2000平方米;三期建成8000平方米的苗药栽培基地。

32项目建设带动教学苗医苗药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智慧,苗族人民在历史上多次迁徙,苗医理论体系缺失与传承后继乏人,造成了“药强医弱”的局面,且苗医药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对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3]。我院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传承人、王氏家族第八代苗医传人王增世给师生讲解了苗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讲座,王医生对贵州雷山的道地药材雷公藤的辨别要点、药用价值及科学服用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并讲解了苗医药文化的精髓,经过省民委和教育厅的推荐,经过双向考察,王增世作为我院大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在引领中药学专业建设、促进教师成长、加强校企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为全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努力将我院打造成贵州省苗医药人才的孵化基地。

另外邀请贵州省现代中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吴明开教授来学院指导,给药学系老师及学生做关于《贵州省苗药材栽培与大学生创业》的讲座,为参与种植园建设的同学讲解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技术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相关知识,使同学们熟悉了选种和土壤耕作,并对病虫害防治有了一定的了解。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2015年已经开设了中医养生学、中药营养与膳食选修课,下一步准备开展与苗医养生、贵州药食两用苗药等选修课,加强学生辨别药材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熟悉贵州特有的苗族药用植物的特性,掌握药食两用药材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提高学生获得相关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的能力。

33校企共同开发产品学校和企业共同编写苗药栽培技术等校本教材、完成苗药植物园的建设,紧紧围绕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研发,参与行业技术攻关,积极为企业开发新产品,实现校企深度融合,达到校企专业课程共担、师资共训、人才共育、共同发展的目的。依托贵州省职教集团,积极参加各种苗医药专项知识、技能培训,积极申报各级苗医药类课题,在科研方面做出成绩,主动做好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和新技术开发工作。积极的开展新技术开发和服务项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4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加强《中药鉴定技术》核心课程的建设,基于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开发体现核心技能的项目化课程。

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药学专业岗位需求,特成立了优质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小组。对《中药鉴定技术》课程进行重点建设,药学系对所有专业的课程及课程体系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中药学专业为例进行介绍,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核心课标准。我院与贵州得轩堂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根据本专业课程特点,将行业企业要求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中,与企业合作建立相关核心课程标准。

为保证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序的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多次召开教研会议研究,根据教师的特点和特长,按照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进行分工合作。

35发挥大师领军作用在今后三年中,王增世大师工作室将在现有基础上,充分调动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特色教学,中药学专业的部分课程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模式进行教学。大师工作室设计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以满足药学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为贵州省培养更多的苗医药相关人才。

36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学院药学系结合苗族文化,利用苗药特色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项目组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了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芷兰苑中药养生馆淘宝网店,芷兰苑创新创业店是学生锻炼的平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学院“芷兰苑”中药养生馆为参照,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立苗医药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国家大扶贫结合起来,大力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组织、引导、激励广大学生广泛参与苗医药类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上线的产品主要有香囊药粉替换包[4](助眠功效、感冒鼻炎防流感、纯花草香—适用于不喜欢药味的朋友、驱蚊、提脑醒神、儿童健脾胃、缓解痛经),美容养颜产品(三白汤细粉、三白汤粗粉、降血脂加速脂肪代谢),香囊项链(成人项链、儿童项链、儿童胸针),汽车挂饰香囊、养生茶饮,DIY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医药的保护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保护就是创新,只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冉懋雄.贵州苗药研究评价与中药现代化[J].中药材,2010,2:103-105.

[2]邱德文,杜江.中华本草·苗药卷[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3]刘兴鹏,茅向军,熊慧林,等.贵州省苗药发展及标准现状研究[J].中国药事,2015,29(12):1250-1253.

[4]冉懋雄.突出特色,推进贵州中药现代化[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4(2):10-12.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大健康创新途径传承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首届贵州绿博会关注“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