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差一点P(没P)”结构特例的“差一点死”和“差一点没死”同时存在异形同义和同形异义现象,在学界已成共识。但对两者异形同义和同形异义的特定语境的分析却见仁见智。本文从言语交际活动过程的角度就“差一点死”和“差一点没死”的语义真值判断及其修辞表达效果进行探讨,以厘清两者同为真值和不同为真值的具体语言环境。
关键词:差一点死(没死) 言语交际活动 语义真值性判断 表达效果
“差一点死”和“差一点没死”是常被用来研究“差一点P(没P)”结构时引用的特例,因其同时存在异形同义和同形异义现象,备受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依据最新修订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差点儿”的解释,如果是“说话的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说‘差点儿或‘差点儿没,就是指事情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这种语境下,“差一点死”与“差一点没死”均表达事实上的“没死”。如果是“说话的人希望实现的事情,‘差点儿是惋惜它未能实现,‘差点儿没是庆幸它终于勉强实现了”。这种情况下,“差一点死”表达的是事实上“没死”,而“差一点没死”表达的是“死”这一事实。其实对“差一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判断既没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的那样简单,也没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的那样复杂。本文从言语交际活动的角度,就“差一点死(没死)”语义真值判断及其修辞表达效果作些探讨。
一、“差一点死(没死)”的言语表达结构分析
“死”或“没死”是一种表述客观生命体存在的状态,“死”与“没死”是一对矛盾概念,意味着对同一生命体客观存在状态的表述不是“死”就是“没死”。
“差一点”是程度副词,揭示的是“死”与“没死”这两种状态之间的接近程度,强调的是两种状态之间的无限接近性。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无限接近“没死”,另一种是无限接近“死”。
“差一点死(没死)”结构表达一种对“死”与“没死”事实客观性存在状态的判断,其最终的语义真值判断只有两种:要么是“死”为真值,要么是“没死”为真值。言语中虽然有“不死不活”“半死不活”和“半死半活”之说,但这些描述的对象仍然是具有医学生命特征的“活体”存在。
二、“差一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判断
“差一点死(没死)”语义真值性判断,是指对这种结构所陈述的生命客观存在状态作出事实上是“死”还是“没死”的判断。
要对“差一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作出合理、准确的判断,需要明确构成言语交际活动的言语信息发出者和言语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言语信息发出者,总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言语信息接收者一个明确、具体、可接受的语意表达,这种语意可以是一种思想、观点或情感。对于言语信息接收者而言,也是尽可能在准确理解、接受信息的基础上,对言语信息发出者的信息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言语信息发出者与言语信息接收者之间进而构成了一个完整、互为关联、有明确指向意义的语言交际过程,实现言语的交际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言语交际活动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对信息的传递、理解和接受过程的制约作用。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可能对“差一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作出合理、准确的判断。
(一)同为真值
具体表现为“差一点死”与“差一点没死”对事实判断同为“没死”或“死”这一事实。
1.事实判断结果均为“没死”
从构成言语交际活动过程中言语信息发出者与言语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明其成立的条件:
a.言语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生命存在状态进行陈述
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我(们)差一点没死”和“我(们)差一点死了”。很显然,这里的“差一点没死”与“差一点死”都表示“我(们)”还活着这一客观事实。
b.言语者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对他人生命存在状态进行陈述
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你(们)差一点没死”和“你(们)差一点死了”。很显然,这里的“差一点没死”与“差一点死”都表示事实上的你(们)还活着。因为这样的陈述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在交际活动中,言语信息发出者“我”的存在也意味着言语信息接收者的“你(们)”存在,两者缺一不可。
c.言语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对他人生命存在状态进行陈述
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他(们)差一点没死”和“他(们)差一点死了”。其成立的条件是:如果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仅言语信息发出者的“我”和作为言语信息接收者的“你(们)”存在,而且隐含的“他(们)”也存在,并且成了事实上的接收者,或者“他(们)”虽不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事实上的接收者,但事实上“他(们)”的生命客观存在,那么这里的“差一点没死”与“差一点死”都表示事实上的“他(们)”“没死”。
2.事实判断结果均为“死”
从构成言语交际活动的言语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差一点死”和“差一点没死”均陈述为“死”这种事实结果,仅限于言语信息发出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对他人生存状态进行陈述。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他(们)差一点死了”“他(们)差一点没死”。在言语交际中,这样的陈述隐含着这样的一种前提,即言说者的“我”和作为接收者的“你(们)”存在,但被陈述对象的“他(们)”既不是事实上的接受者,客观上“他(们)”生命也不存在,那么这里的“差一点死”与“差一点没死”都表示事实上的“他(们)”已经“死”了。
从语义层面分析,“没死”是“活下来”的意思,“差一点没死”的判断参照标准是“没死”,意思是:“离能够活下来还有那么一点距离,虽然在没死与死之间仅差那么一点点的距离,但事实还是死了。”也就是陈述了“死”这种状态。在言语交际——尤其是口语交际中,语音停顿在传达意义的过程中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差一点死了”就存在“差一点/死了”的情形,这种停顿蕴含完整的言语交际环境是“还活着吗?——差一点/死了”。这种情况下,“差一点死了”陈述的同样是“死”这一事实。
(二)不同为真值
当言语信息发出者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对他人生存状态进行陈述的时候,这种陈述最为简约的语言表达形式为:“他(们)差一点没死”“他(们)差一点死了”。如果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这样的陈述隐含的前提即:言语信息发出者的“我”和作为接收者的“你(们)”存在,“他(们)”并不存在,无法成为整个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接受者,那么“差一点没死”和“差一点死了”在除了均可表达事实上“死”或“没死”这两种真值判断外,在特定的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不同为真值的情况:
1.“差一点没死”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死”这种状态,而“差一点死了”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没死”。
“没死”也就是“活下来”的意思,“差一点没死”的判断参照标准是“没死”,意思是离能够活下来还有那么一点距离,虽然在没死与死之间仅差那么一点点的距离,但事实还是死了。也就是陈述了“死”这种状态。而“差一点死了”的判断参照标准则是“死”,意思是“离死这种状态还有那么一点距离,虽然在死与没死之间仅差那么一点点的距离,但事实还是活下来了。”也就是陈述了“没死”这种状态。
2.“差一点没死”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没死”这种状态,而“差一点死了”表达的是事实上的“死”这种状态。
在言语交际中,语音停顿在传达意义的过程中有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口语交际中显得更为突出。“差一点没死”和“差一点死了”存在以下语音停顿:
(1)差一点没死——差一点/没死
(2)差一点死了——差一点/死了
这两种停顿的处理,分别隐含着两种不同的语言环境,这两种完整的言语交际过程分别可以描述为:
(3)差一点没死:死了吗?——差一点/没死
(4)差一点死了:还活着吗?——差一点/死了
三、“差一点死(没死)”表达效果分析
既然“死”与“没死”是两种矛盾关系的状态,表现在对某一生命体存在的判断上也只能是非“死”即“活(没死)”,那为什么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差一点死”既可表达生命体客观事实上的“死”,也可以表达“没死”;“差一点没死”既可表达生命体客观事实上的“没死”,也可以表达“死”,而且人们也习惯地接受了这样的表达。笔者认为这种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有着积极的修辞意义。
(一)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增值效果
言语交际活动中,会受到各种内外语言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物质的、生理的、文化的、心理的等。“差一点死(没死)”附加的更多是言语信息发出者的情感意义。
(5)“差一点死了”和“差一点没死”事实判断结果均为“死”。
主观上不愿意、不希望死者死去时,附加遗憾、惋惜、同情、悲伤等语义。主观上愿意、希望死者死去时,附加“庆幸、甚至幸灾乐祸”等语义。
(6)“差一点死了”和“差一点没死”事实判断结果均为“没死”。
主观上不愿意、不希望陈述对象死去而事实上陈述对象侥幸、幸运活下来时,附加担忧、惊恐同时欣慰、释怀、喜悦的复杂情感。而在表达主观上愿意、希望被厌恶、被痛恨者死去而事实上还是“没死”时,附加“沮丧、失落、不满”等语义。
(二)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语义表达效果
1.简约
例(1)、例(2)其实是紧缩复句,是使用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的内容,转换为完整的转折复句分别是“差一点死了,但最终没死”,“差一点没死,但最终还是死了”。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例(3)中言语信息接收者由于主观上认为陈述对象死去的概率远远大于活下来的概率,只是需要得到求证、核实罢了,所以其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已经“死了”。例(6)中言语信息接收者由于主观上认为陈述对象活着的概率远远大于死去的概率,所以其关注的焦点是是否还“活着”。言语信息发出者的“差一点没死”和“差一点死了”,对言语信息接收者而言,都会在心理期待与最终结果之间造成强烈的反差,言语信息接收者内心的错愕、悲喜等复杂感情不难体会到,这样的表达收到了言简义丰的良好效果。
2.强调
既然“差一点死了”和“差一点没死”在特定语境中都是表达事实上“没死”的判断,为什么言语信息发出者有时使用“差一点没死”而不用“差一点死了”的说法呢?这是因为“差一点没死”强调的是离“死”的距离程度之小,而“差一点死了”则是一般性陈述,突出强调的语气不强烈,自然在表现言语信息发出者在特定语境中特有的紧张、恐惧、担忧等情绪方面显得比较弱。
总之,我们决不能孤立、抽象地对“差一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进行判断。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对任何语言的理解都不可能脱离言语交际环境。语言是工具,当这种工具用于鲜活的人际交往的时候,它不再只是抽象、纯粹、孤立的符号了。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对“差一点死(没死)”的语义真值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就好比《红楼梦》中林黛玉临终之前说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宝玉,你好……”,只有把这句话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才能领会到“言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的审美效果。
(孙国华 江苏无锡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工作处 214153)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