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

2017-01-19 12:54陈典
考试周刊 2016年104期
关键词:议论文文章思想

陈典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语文科是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语文“文道合一”的教学原则。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结构、修辞、文句等“辞章”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要将思想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之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成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人格修养的完善与健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教育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加深对学习国语重要性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对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师说》里明确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道理,是教师教学的任务之一。韩愈提出“文以载道”,好的文章不仅有好的艺术特色,更主要的是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初中语文教科书精选了一系列文质兼美的篇章,有利于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是长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中筛选出来的精神财富,其中无不渗透道德品质、理想情操、意志行为等方面思想教育内容:《废墟的召唤》中的“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提醒每一个中国人,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浩瀚的海洋》是进行远大理想教育的优秀篇章,课后补充材料中纪伯伦的“我愿意有追求而生,不愿意无聊而死”的豪言壮语震撼人心;《愚公移山》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困难、改造自然的伟大信念,告诉人们坚持不懈方能成功的道理,这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行为教育;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育孩子们,面对困难与挫折要乐观进取,坚信美好的生活必将来临。还有,《地毯下的尘土》教育学生,勤劳和诚实是做人的本分,拥有这些美好的品德必然会有所收获;《犟龟》培养学生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文章中反复出现犟龟“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这句话,更是掷地有声,发人深省……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文学作品异于政治篇章。文学性之文而不及文学,断无此理。”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是直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应该按照语文教育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深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意义,并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作“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化作滋润的甘霖,悄无声息。具体做法如下:

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文艺性语文教材,往往是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生活图画,并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教师在讲授此类文章时应把教材中的人物、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学生,使之在审美感官上获得愉悦,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心灵上得到陶冶,进而达到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这种课文思想内容的感受、体验、思索、领会,就是熏陶感染。这种熏染经常性地作用于学生的大脑,久而久之,在学生的记忆中积淀大量美好的事物,进而内变为一种褒扬美好、择善而从的能力,这样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就体现出来了。如教《陈毅市长》一课,教师应根据它冰糖葫芦式结构,牢牢抓住“陈毅说服齐仰之参加祖国医药建设与齐仰之不问政治、闭门治学”之间的戏剧冲突,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情节的讲解及人物性格的分析:

总之,通过审美化的课文分析,再现文学作品的精彩画面,发挥思想教育的良好效应,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语文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如能天衣无缝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课文讲解中,就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二、缘文释道,因道释文

议论文观点鲜明,是非分明,赞成真善美,反对假恶丑,毫不含糊。作者们总是用鲜明的主旨、确凿的事实、科学的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逻辑的分析,表明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思想,直接告诉读者并说服读者。因此,议论文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直接的,它诉诸理性而不是靠形象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议论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缘文释道,披文入理:教师按照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道的原则,借助文章的论据和论述,通过结构和语言的讲解,特别是通过逻辑的分析,引导学生逐层领会文章的主题要旨,最终使学生既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又使他们通晓其中所蕴藏的道理,掌握观点,获得思想力量,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其次在议论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应因道释文,以理析文,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想,深刻理解文章的形式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进一步深化语文的人文内涵。例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思想深刻,论证严密,意义深远,是儒家经典中一篇重要的文章,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教师在讲解此课时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领悟本文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摒弃利己主义的做法,即“舍生取义”(也就是中心论点)。然后引导学生在体会内容的基础上揣摩摆事实、讲道理的写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准确、生动的语言,从而在文道的反复感悟中加强“取义成仁”的思想道德教育,重点讲解板书如下:

三、配合教材,寓教于练

朱熹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语文教育主要是依据语文教材进行的,离开文本,试图达到思想教育目的,那就脱离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走向单纯的政治说教,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语文德育必须和美育、智育挂钩,紧扣教材,寓教于练,以达到长久渗透、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指导阅读与写作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细读文辞并茂的作品,使之透彻理解文章的内涵,久而久之,学生的道德情操必然大有升华。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发现生活中美的闪光点,多写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篇章,从而教会初中生懂得按照美的法则创造生活。例如上《石缝间的生命》这一课,可引导学生根据“野草——蒲公英——松柏”的奋斗历程,在多遍饱含感情的朗读中体味“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一生命的真谛。又如教师可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爱莲说》、《陋室铭》等古代优秀篇章,以培养学生高洁的品格。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加强思想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功在陶冶人的灵魂,它重在锲而不舍,点滴滋润。将思想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用奋发的精神及精美的文字武装学生的思想,才能使语文教学任务得以圆满完成。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渗透思想教育,何等重要。

猜你喜欢
议论文文章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议论文阅读专练
思想与“剑”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