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照宇(无锡博物院)
石涛《人马图》赏析
□ 王照宇(无锡博物院)
2009年3月22日,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六枚石涛作品邮票,其中第五枚是一幅人物画作,其名为《人马图》,原画现藏无锡博物院。此画材质为宣纸,纸质比较细腻白净,纵91.5厘米,横37厘米。在这幅近似正方形的画作上,画家画了一个戴有唐代风格头冠,牵一匹马的男性圉牧,其身后的背景以山树做依托,画的上部题有画家自作的一首长诗,其文如下: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
毛为绿缥两耳黄,眼有紫焰双瞳方。
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
遂令大奴守天育,别养骥子怜神俊。
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
年多物化空形影,呜呼健步无由骋。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
石涛《人马图》(局部)
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后有画家款识:“丁已新秋,客水西书院,偶读少陵天育骠骑歌,师松雪笔意为之,任是清湘一家法,石涛济道人。”并钤白文二印:“苦瓜和尚”和“石涛”。
翻阅这幅画的档案,始知是无锡藏家陶心华于1987年8月24日捐献给当时的无锡市博物馆的。陶心华(1905—1990),无锡书画藏家,其斋号曰“澂怀馆”。自明清以来,其家族向有收藏书画的习尚[1],随着社会变化,陶氏曾分别于1961年、1981年、1987年三次将所藏书画捐献给无锡市博物馆,石涛的这幅《人马图》就是陶氏第三次捐献书画中的一件。按照中国古代藏家好尚,陶氏亦在画作上钤盖了白文“陶氏澂怀馆供养”、朱文“江南陶氏”二印,证明了他曾一度收藏该作。此外尚有朱文“西溪渔父”和“清鉴堂字书图画印记”、白文“南陔竹堂”等三方鉴藏印,这些印章篆刻精美,气息也较古,并非后世伪造,但印主具体是谁,尚待考证。
画中款识告诉我们此画的创作时间与地点,“丁已新秋,客水西书院”,“丁已新秋”即1677年初秋,石涛此时36岁,画此画时他正客居安徽宣城泾县。北京大学朱良志教授认为此画是石涛为当时的泾县县令邓伟男所作:“1677年秋,石涛客居水西书院,他以赵子昂笔意,作《人马图》,以伯乐和千里马的典故,来歌颂这位邓明府兴办书院,招揽四方才俊的举动。”[2]由是,《人马图》中的圉牧,其真实人物原型就是当时的安徽泾县县令邓伟男,而他身后的“千里马”就是暗喻当时来水西书院求学的众多学子,乃至授课的名士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石涛的这幅《人马图》无疑应是一幅具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具有一定史实意义的“史画”,它用图像文本的形式记录了17世纪末叶发生在皖南泾县一件并不起眼的社会历史事件——县令兴校办学。
石涛《人马图》(局部)
《人马图》核心人物“圉牧”的原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泾县县令邓伟男,原名邓琪棻,字伟男,广西全州人,康熙十三年(1674)由举人任泾县县令,后改任云南州守,邓氏以病为由不就。邓氏为官颇有政绩,口碑极佳。他所修葺的水西书院,是中国明清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书院,钱德洪、王畿、罗汝芳等儒学大家曾来此讲学,书院因此而盛名远播,在皖南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社会地位。
《人马图》中的千里马,画家采用了工细谨严的铁线描,造型准确,设色淡雅。圉牧的处理手法与马匹类似,都流露出赵孟頫的绘画风貌,但却又不全似。圉牧双手牵着绳索,正欲靠近前面的一株树木,将马匹拴在其上。这株树木采取了小写意的手法,施以淡淡的色彩,看其枝叶,似乎是梧桐树。在《诗经·大雅》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句子,使梧桐树成为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这不得不使人想起了画作的主人公——邓伟男,他勤政廉洁,兴校办学,招揽四方才俊,这使得邓伟男成为画家歌颂的对象。石涛选取具有美好象征意蕴的梧桐树作为拴马的工具,其内在的因由不言而喻。树后几簇篁竹,错落有致地构成画面的远景,在空间上和山石一起作为梧桐、圉牧以及骏马的衬托。《人马图》的画面构成元素不多,仅梧桐、圉牧、骏马、篁竹、山石五种,但却各有含义,如果从物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看,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合乎自然逻辑的关联,有意拼凑的意图颇为明显,这也符合画作近乎“命题作文”的产生动机,充分体现了画家以之表达对好友敬意的强烈意愿。
注释:
[1]陶光仪、铁安、徐农子《江南陶氏澂怀馆藏书画集》,未刊,2010年,第1-2页。
[2]朱良志《石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