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国表
李北
在上期的国表收藏与研究专题中,我国手表工业的创业前辈和国表收藏者们用文字和照片带我们回望历史,在时光穿梭中解读国表的前世今生。行业前辈们的钩沉,经编辑的用心采编,一如玉珠拾遗般地连贯起来,这些堪称史料的回忆和照片,让后来者初步系统地了解和思考国表曾经的辉煌以及衰落的缘由。
新中国工业化制表的历史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天津和上海,显然是当时、当地的工业基础和人才结构使然,水到渠成。创业者投入购置先进的加工和检验设备,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工艺,自觉地自行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在国表萌芽时期的技术进步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凸显制造基础和人才培育的重要性。60多年过去了,我国手表行业制造基础和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是困扰行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两块短板。事业源于基础,根基不强如何生发光大?进步兴于教育,人才不继只能痛并徘徊着。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期,国表进入个性发展初级阶段。手表老七厂横空出世,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沿海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这些城市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相适应,为后来的国表壮大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和能力基础。当时国表机心设计多仿照国外机心,规模产能尚未形成,但技术和工艺则各显神通,尽管其中不乏为争取国家建设项目和资金的竞争。对计划经济体制产业政策支持的依赖,以及在核心技术创造和创新方面的不自信和缺失,成为后来国表难以抵御市场经济环境下开放性竞争冲击的软肋。
60年代初中期,国表发展一度受到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由于三线建设战略的实施,国表新一轮定点厂建设得以延续,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是我国手表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摆脱了自然灾害的天灾和前苏联背信弃义的人祸后,我国经济逐渐复苏,民生产品需求上升,兼之大国人口红利初现,产品利润可观,手表企业成为各省市轻工业的标志型企业是必然的。国表规模化发展,产业一派辉煌。部省市条块管理,定点发展大干快上,当年以轻工部定点的手表厂为龙头,国内手表厂多达百余家,手表年产量曾达到五千多万只。如此大规模的发展投入和行业建设,没能学习或借鉴欧洲手表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建立专业化分工制造和社会化配套平台的产业格局,除了体制的封闭性和条块管理的协调问题,行业规划定义和国际视野的局限也给国表发展留下遗憾和隐患。国家主管部门希望手表工业尽快形成规模能力,地方政府则希望拥有体现本地轻工业制造水平的完整手表厂,一众工厂均奉行大而全、小而全的建设方针,零部件生产配套不出厂门就可完成,方便归方便,但制造成本低不下来,工艺技术精不上去,反倒成了企业技术和能力专精进步的负担。囿于60年代三线建设战略和老表厂对口援建的复刻式建设模式,核心技术和装备工艺出现大一统局面,以致手表企业对核心技术创造和差异化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不足,手表行业的创新能力并未真正形成。设备仪器百厂大同地重复投入,整体产能超越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后来国产机械机心大降价埋下了痛苦的伏笔。
老照片之上海手表厂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短短几年内,随着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繁荣和市场机制的转变,曾经代表我国轻工业水平能力的传统国表企业,大多因无法适应和抵抗冲击而逐渐走向衰落,沿海手表企业和品牌开始兴起。回顾国表兴衰之轨迹,与国家基础工业、轻重工业甚至某些军工产业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那些系统性、结构性甚至政策造成的硬伤,以及盲目跟随国际潮流而行的机转电折腾,是导致国表衰落的深层次因素,足见国表之殇实乃体制和市场机制之殇。一代天骄,纵然化泥成灰,惟有香如故。
世间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多面性或多样性,回顾并思考国表得失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警示和减少未来的失败。尽管大一统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但国表统一机心的设计,仅就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产业需求来说是比较成功的。统机在满足通用机心功能的情况下,减少机心零件以保证稳定性和较好的工艺性,为当时国表迅速形成规模产能,为满足百姓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窃以为,作为大批量生产和被广泛应用的通用型机心,最主要或者说最重要的品质目标,就是确保功能的可靠性和质量的稳定性,没必要非做些无关技术本质的画蛇添足或改头换面式的所谓创新。同样,此类产品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规模化经济批量和市场占有率很重要,但也决不能依靠降低质量标准的粗制滥造甚至偷工减料,以及不顾成本的恶性竞争和破坏市场规则的无良手段来实现。悲哀的是时至今日,此类乱象仍然难绝,此类丑闻也时常入耳。我国手表工业体系的优化和再造,手表工业文化和道德标准的重塑,当是国表再腾飞的最重要一环。
当年国表千表一面的现象不应该仅归咎于使用统一机心,国表造型的一枝独秀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市场实际需求有很直接的关系。君不见,当下国产手表使用瑞士、日本或国产机心也多集中于几个系列,可说是万表一心,并没有影响国产手表外观设计的百花齐放。说到国表当年的外观设计,窃以为当时国表与同期国际通行壳型是比较接近的,就算不出新,也算不上多么陈庸或落后。国表各厂的标志、Logo、色彩和产品名称等充满了当年的时尚或政治流行元素,展示出强烈的地域特性和企业能力特点,可见我国手表企业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始重视手表外观设计和运用视觉识别系统了。
在回忆国表的文章中,很少看到提及手表所使用的材料对产品功能、性能和质量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产品应用材料的不重视会严重阻碍或推迟产品性能的升级迭代,遗憾的是对手表材料的盲点过去就有,至今仍存在。窃以为手表技术未来的生命力,除了体现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在线测量并实时反馈人体生命体征等诸多跨界功能方面,对新材料应用的突破也应在其中。譬如研发和应用适合于手表产品的具有低密度、适当强度和硬度、易加工、耐腐蚀、低磁性或无磁性的机心材料;具有高硬度、低密度、易成型和加工、耐腐蚀、与人体相容性和环境友好型的外观件材料;具有低磁性或无磁性、弹性稳定、耐疲劳服役性能好的弹性和恒弹性材料等,当然还应该包括未来将更广泛应用的高分子类和电子类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