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启明
以科学规划引领宜居城市建设
钱启明
Yi ke xue gui hua yin ling yi ju cheng shi jian she
宜居城市既是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和追求。在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如何以规划引领城市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课题。
城市如何发展,必须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定位、定向研究谋划,才能确保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学确定城市定位。科学和鲜明的城市定位,可以正确指导政府、企业或居民活动,较好地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有效地聚集资源、配置和转化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当前,随州应充分利用编制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契机,通过对城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判,科学确定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重点是科学规划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等,把这些方面找准了、做实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并非越大越好,盲目的、摊大饼式的发展,只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病”。应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从城市人口、经济、产业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入手,依据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总体规划,同长远考虑未来城市建设规模、土地利用安排和扩张规模等因素,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包括城市生态空间),推动城市由做大转向做精、由扩容转向提质。鉴于随州是一个成长型城市,划定的城市开发边界应是动态的边界,比如到2020年、2030年、2040年的界限,划定工作应由规划部门主导多部门共同负责完成。
科学规划产业发展。产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聚集人气、提升实力的基础。如何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一是深化“开发区”建设规划。科学规划各类用地,留足工业发展用地,打造“布局科学、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为工业发展打造良好平台。二是加快园区规划。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对现有工业园区进行梳理、归并,搬迁老城区内零散工业企业,优化园区布局,整合用地,调整产业结构,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向园区,实现企业聚集、产业集群、用地集约,从而做大做强工业园区,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宜居宜业的重要标志,是衡量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城市建设必须更加注重质的提升。
畅通城市道路交通。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私家车骤增,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对此,首先,要完善道路网系统。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尽快规划建设城市外环快速路,增加城区次干道、支路密度(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打通“断头路”,消灭泥巴路,从而形成完善合理的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的道路网系统。其次,科学设置道路交通安全及管理设施。应加快道路标线、信号灯、标识牌、环岛、公交车停车港湾和始末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道路通达性。第三,强化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在严格执行新小区停车位配建比不低于1∶1的同时,在老城区合理规划建设一批立体停车库、地面停车位(点),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此外,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规划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形成绿色出行新风尚。
配套市政基础设施。给水、排水、燃气、供电、通信、环卫等设施是城市的“血脉”,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为此,要加快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和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雨水管、污水管、燃气管及电线、通信线等纳入地下综合管廊,杜绝道路、街道经常性的“开肠破肚”现象发生。要加紧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等雨水滞留设施,以及充分利用自然山体、花坛、堰塘、内湖等生态空间,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净化,打造海绵城市,告别“城市看海”。
完善便民服务设施。随州城区存在公厕严重不足,垃圾中转站分布不均,文体服务设施缺乏,农贸市场建设档次低,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加紧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对公厕、垃圾转运站、早夜市、便民菜市场、加油站、居民健身场所等进行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加紧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便民设施缺少、标准低、布局不合理、服务半径小等问题,切实提升市民幸福感。
自然生态是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是城市魅力所在。城市是否有个性、有特色,关键要在巧借山水、巧用历史文化上下功夫,唯如此,城市才有吸引力、竞争力。
彰显山水特色。随城“三山拱卫,四水环绕”,自然禀赋独特,应着力做足山水文章,打造“山水之城”。围绕“一轴一环三片”绿色空间格局,重点打造环河、湖风光带、炎帝大道及新316国道景观带和白云山国家生态公园、漂水郊野湿地公园、大堰坡生态农业示范区等生态建设项目,不断提升随州的生态环境质量。
突出绿化建设。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理念,建立城市生态修复制度,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不断加大绿化规划建设力度,强化城市“绿线”管控。通过“显山透绿”、“绿化达标”创建评比活动,不断提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城市生态格局,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是城市之魂,应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着力培育城市文化个性和特色。应坚持因地制宜,立足自然和人文基础推进城市发展,让城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坚持尊重历史,把历史积淀和遗存作为文化发展的深厚根基和宝贵资源,让文化个性从城市的历史性空间和风俗中汲取营养;坚持延续文脉,把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作为培育文化个性的源泉和根脉,把历史形成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融入当代文化。具体推进随州大遗址片区、东护城河整治、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大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保护好以东、西护城河为主体的“琵琶形”古城格局,恢复部分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记忆(如季良墓祠、杨坚故居等),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擦亮古城文化品牌。
加强安全设施建设。要结合广场、绿地和人防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必备的城市紧急避难疏散场所,确保遇险或自然灾害时有足够避难空间。要健全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城市排水、供水、供气、道路、桥梁及卫生等应急预案,建立完备的预防措施和应对预案,提高政府应急抢险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应完善城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布局,严格居住小区配建社区管理用房,确保每个城市社区有足够的办公和服务用房,为社区履行基层管理职能提供坚强保障;加紧城市老旧小区建筑修复与整治,重点解决老旧楼房安全、屋面渗水、外墙破损、排水不畅、加装电梯,以及小区道路排水、环卫、停车等不配套问题,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涉及智慧政务、智慧医疗和教育、数字城管、智能制造、智慧环保等市民生活方方面面。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智慧城市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四个大方面的协同合作。要紧密结合城市实际,凸显特点和个性,应充分整合现有各部门的子系统,如“平安城市”、“数字城管”及医疗卫生、政务服务等信息子系统,实现跨部门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多向互通、信息共享,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提升市民生活水平。
(作者单位:随州市城乡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