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改造要有面子又有里子
农村危房改造一直是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对象。各地政府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纵观全国,依然存在外观呆板过时、功能不全等诸多不足。因此,我们既需要引导村镇建设独特的房屋建筑立面造型、风格,又需要注重提升建筑功能、布局等,并将抗震设防等要求融入其中,突出地方本土建筑文化特色,为村民的生活增添一分色彩。撰文/袁锋
近期,不少地方晒出了农村危房改造的成绩单。危改当然是深得民心的德政善举,各地危改的进步也是可圈可点。但要想将这件造福于民的好事办得更好,还需要注重提升新建房舍的风貌、质量、功能、抗震等各方面水平,让房子有面子又有里子。
到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实地看一看,会发现有些改建房屋外形美观,功能齐备,设计合理,让危改群众的生活品质有了很大提升。还有一部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起的新房,规划、设计、建造水平有很大提升空间:有的外观呆板过时;有的功能不全,没有厨房和卫生间设施;有的并未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建造,缺乏抗震能力。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就需要对农村房屋风貌和整体水平进行全面管控和引导。
建筑的规划、布局、设计风格、结构、造型等是一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集中体现。以海南省为例,海南一直主推国际旅游岛建设,呼唤营造高水平的村镇特色风貌。于是海南一些地方的农村危房改造把改善人居环境和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结合起来,对房舍的建设水平提出了相关要求。从2015年开始,海南便将风貌管控落实情况纳入农村危房改造绩效考核,目的就是将指挥棒指向加强危改特色风貌建设,让农房美起来、靓起来,而且体现出海南本土特色。
有人说,能否建设好的关键问题是财力投入的高低。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不完全取决于财力。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必然能够在成本、功能、形式等维度中取得平衡。可以在保留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和特色的同时,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既需要引导村镇建设独特的房屋建筑立面造型、色彩、风格,又需要注重提升建筑功能、布局等,并将抗震设防等要求融入其中,突出地方本土建筑文化特色,为村民的生活增添一分色彩。新时代,新农村自当有新气象、新风貌。
我们可以在保留地方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同时,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融入现代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