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萍
[内容提要]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中,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在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关 键 词]意识形态;思政教育;创新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引领作用,指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原则与方向,明确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化,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科学工作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要树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方法,从当代中国实践出发,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提高思政工作的影响力,使学生真正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
一、高校思政课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途径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支撑作用,发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思政课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制度认同、道路认同和文化认同。
(一)加强制度建设依法管理,把高校建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委要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把高校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
国家高度重视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坚决抵御敌对势力渗透,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同样也是科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运用。通过思政课的教育与教学,教师从历史、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角度,使学生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变化,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坐标,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增强网络宣传思想工作能力,掌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青年大学生是网民的主要群体。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重要性凸显,利用新媒体信息及时性、个性化、内容丰富等特点,建设高校校园网站联盟、高校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大力推进校报校刊数字化建设,完善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制度。同时,规范网络媒体资本的趋利性,把握网络媒体主流意识的话语权、控制权和管理权,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审查制度。
高校思政课注重网络新媒体引导主流意识形态,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教师深入研究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刻根源,客观评价党和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思政课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广泛利用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网络媒体的发展对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政治观念也会产生影响,教师要学会从纷繁的信息中进行优质过滤,在社会思想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时代,把握社会倡导的主流社会价值,有效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
(三)思政课模式变化带动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2015年9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宏观指导,规范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专职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共党员,并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的讨论模式。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倡导学术诚信、学术自律,引导教师潜心治学、以德树人,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应做到政治坚定、学养深厚,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高校思政课建设主要以教学内容调整和创新为主。今后一个时期内,创新课堂管理体制、加强理论课教学的制度化建设将成为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客观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学科体系整体性,探索高校思政课的管理体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价值支撑和决策咨询,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安全。
二、高校思政课价值观引领与改革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堂
社会的价值取向可以多元,但不能无序,总需要一个主导性的意识形态。高校思政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价值观,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内心认同感。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解答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理论困惑。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及解决途径,帮助他们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性,解决实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高校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术性有机统一,深邃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其最显著特性。改变长期以来思政课理论灌输方式,开放务实的头脑、自由探索的思想、丰富的社会活动、独立批判的精神,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引导,思考为国家和社会做些什么,发挥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二)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道德教育和实践,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实践性,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思维模式不受限制,摆脱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和实践脱节的状态,彻底改变精英教育运行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定的社会实践系统,始终是在与环境的不断交流互动中存在和发展的,其教育功能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展现出来。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生产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教师把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寓于各种社会服务中,制定出各门课程的实践方案及操作细则,提供大学生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机会,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明确规定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高校积极与社区、乡镇、企事业单位沟通,建立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调动学生参加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三、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可行性
(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取得实效的根本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中青年优秀人才缺乏,科研工作不够深入,学科影响力有待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训练。从传统的单纯教书匠的思路摆脱出来,把教学中遇到的新任务、新矛盾和新问题作为科研重点,提高教学科研化程度,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对广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用于专业研究和学术活动中,使学术研究更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揭示客观真理、符合客观实际。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特质,引领其它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引领社会思潮。通过协同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发挥高校服务国家和主管部门顶层设计的智力支撑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读懂学生,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能够触及学生心灵
思政课教师应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特点与价值冲突,掌握其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的特点和模式。走进学生的思想深处,了解学生所想和所需。特别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关注他们内心世界的培养。教师要丰富学习形式,创新讲述方式和价值传递方式,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地照本宣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通过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讲座、参观等为学生提供与学界大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增长知识的同时拓宽人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参与到意识形态自我强化的过程中,提升思政课的整体水平。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社会流动性更高,竞争过于激烈,国家间相互的联动性与包容性增强。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在国际竞争格局中至关重要。要积极鼓励高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推进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教师与学生要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对新知识和新技能有更强烈的渴求,不断学习新技能,善于思考,与人高效交流与互动,把握事业生涯中各种不同的机遇。学生在高校是学习和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学到的东西有些并不会直接应用于工作,但会受益终生。教师应专注学术研究,保持开放严谨的态度,不墨守成规,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引导和带动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欧阳恩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支撑作用[N].光明日报,2014-8-8
[2]郝立新.时代问题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N].光明日报,2015-7-18
[3]关凤利.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N].光明日报,2016-2-25
[4]李 民.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校园思潮[N].湖南日报,2016-1-12
[5]葛彦东.切实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看齐意识[J].红旗文稿,2016-7-31
责任编辑/赵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