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并举: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影像作品中的“雷文化”

2017-01-18 14:44张家伟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视受众

张家伟

近年来“雷剧”早已攻占了热门电视剧的市场,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情况早已屡见不鲜。早在2008年,改编自美国著名喜剧《丑女贝蒂》的电视剧《丑女无敌》一经播出便引来了骂声一片,山寨、不合逻辑、乃至人身攻击等负面评价等反而使得这部剧收视率高升。而后,《一起来看流星雨》、《魔幻手机》等一大批高收视的剧集都以“雷剧”的姿态走入我们的视线,观众亦对这样的批评、讨论乐此不疲,同时大量“雷剧”的粉丝也不断涌现。那么到底何为“雷剧”?

什么是雷?什么是雷剧?

首先,“雷”作为现代词汇的一种新兴用法,是形容某人的言谈或行为让人感到很无语,很无奈,很”冷”的效果,使人产生一种被惊吓到的状态,俗称被”雷”到了。“雷”已经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生活中,雷人、雷事、雷语录等渐渐进入了大众普遍认知范畴,因此,“雷”似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目前,学术界并无对“雷文化”有既定的解释,笔者认为“雷文化”其实是指“雷人雷事”的行为态度渗透到传统文化样态中,或是独立形成的现象特点。

而当“雷”的行为特点渗透到传统的影视剧创作中,“雷剧”便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与中国传统戏剧种类区分开来,“雷剧”事实上是“雷人的剧”的简称,一般用来表示让人震惊、哭笑不得、感觉不舒服、漏洞百出的电视剧,通常具有美誉度低、收视率高的特点。

雷剧到底雷不雷?——“雷剧”的重新解读

正是因为“雷剧”常常具有的剧情不合逻辑、制作不够精良、不尊重原著等特点,许多学者往往将“雷剧”与影视产业的创新能力、观众的审美情趣挂钩,甚至认为“雷剧“阻碍了影视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强的负面效应。但是笔者认为“雷剧”的“雷”并不是无来由的,反而是符合产业需求及发展的市场作用的结果。

1.影视文化发展的滞后性带来的对“雷”的误读

影视文化诞生的一百多年恰好与后现代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与其他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相比,影视艺术的创作倾向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0世纪作为影视产业从无到有的黄金时期,电影电视的创作依然深受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影响,因此早期的影视作品中往往主人公是形象正面、高大的大人物,剧情相对固定,对白结构逻辑严密,同时也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影视语言,直至20年代后期,一批以小人物为核心的影视出现,后现代主义才慢慢渗透到影视文化的创作中。

而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创作元素不断渗透到影视创作中,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开放也使得许多年轻受众的审美认知不断得到拓展,“雷剧”的出现,事实上是多元化创作倾向对受众要求、市场需求的满足的表现。影视剧观众在新媒体发展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已经形成新的审美观念,“雷”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审丑”即是审美,但是大量仍然用现代主义观念去评判当下创作的人便将“雷剧”进行了错误解读,用过去的标准来衡量当下的影视创作,自然难以得出真面的评判,更无奈的是,这些人恰恰是真正掌握了话语权的人,于是,曲解便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2. 影视生产中的需求导向对“雷”的促进

诚如上文多言,不难看出“雷剧”的诞生事实上从业人员为满足是以观众心理为导向的经济需求的结果。以制作公司、编剧、导演等创作人员的立场,首先电视剧的产业化本身亦属于一种市场行为,那么满足其服务对象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影视文化装作的第一诉求,一味追求纯粹艺术的影视创作倾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渗透到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今天,不免显得与社会生活脱节。电视剧作为一种精神生产的产物,其产品的商业价值往往与观众的接受度、喜爱度相关。这样看来“雷剧”的“雷“点反而是影视创作者创作模式成熟的表现, “雷剧” 吸收了电视剧制播规律的历史性积淀,将其与观众的心理需求融合,从而降低了作品进入市场的的风险系数,同时也规律化地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雷”也成为了新媒体背景下良好的营销策略,在实现市场价值的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情趣。如新版《神雕侠侣》中多处符合现代生活的无厘头对白,其实是符合现代语境的合理改编,新一代的电视受众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这种文化形态本身就消解传统权威,所以改编过后更易于受众的理解与接收。

另外,作为影视工作者自身而言,其本身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的理念与思维方法与早期影视创作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抛开满足于受众的心理需求,作者无意识的创作理念本身就是具有“雷”的特性。新版《笑傲江湖》中编剧决定将东方不败塑造为女性,并与男主角令狐冲产生恋情,不光是迎合受众的表现,作者本身对各种写作元素的融合、对传统框架的结构由来已久。这样的写法事实上是将偶像剧的创作元素与传统武侠剧的融合,也正因为如此,颠覆了原著的“雷点”便显现出来。然而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同一蓝本的重新解读自古有之,不同并不代表不合理,将诸多负面影响强加之同样也是不合时境的曲解。

3. 传播环境对“雷”的培养

“雷剧”的出现也与新媒体的发展及媒体技术革新等息息相关。互联网诞生的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都在发生着变化,近些年,多种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使得传播的媒介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各种各样的观点、态度、事件通过自媒体得以发声,包容性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对“雷剧”看似苛刻的嘲讽实际上是这一包容性的体现,因为对“雷剧”的讨论恰好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

这样看来,“雷剧”作为网络亚文化中的一部分,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的衡量,特定文化的诞生必然与当下特定的社会背景、社会关系相适应,“雷剧”的诞生伴随着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网络媒介同时具有的包容性、多样性也使得这样一种文化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以说,“雷剧”只是漫漫文化长河中的一部分,它的争议性是其文化的特点,并不是阻挡文化发展的障碍。

“雷剧”真的有罪吗?

许多观点将这一现象的出现归结于国内经济形势低迷、影视业的创新能力不足、管理部门审查监督不力等,甚至将“雷剧”与“烂剧”等同而论,觉得“雷剧”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成长、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甚至扭曲了社会大众的价值观。

笔者认为,即便多数“雷剧”的制作精致度相对欠佳,但是在影视产业如此发达的今天,多数情况下并非创作者没有能力或手段将其“完善”,而是这样的漏洞对于当下多数的影视受众并不与其审美趋势冲突。“雷剧”以受众为导向的创作,并不都是粗制滥造,只是不符合传统固有的创作方法及理念。换言之,口碑好、收视佳且制作精良作品其实也同样具有“雷点”,这种“雷”来源于其符合当下生活逻辑的改编,只是相对更为隐晦、自然和深刻。例如很多人就将风靡一时的《甄嬛传》与职场生存联系起来,这样的解读以现代主义的视角看来,本身就是具有“雷”的属性的,“雷“有时候只是给受众另一种对艺术解释的机会。

“雷剧”的产生实际上只是符合当下语境的合理改编,是一种影视文化发展的创新与拓展,不能将其归结于经济原因、管理原因。而价值观问题则是观者内心的一种心理标准、亦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心理尺度,是其出发点,与“雷”没有丝毫联系,“雷”只是创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段。换言之,即使“雷”是不存在的,作者的价值观同样会渗透到其作品中。价值观是作品的内容、精神,“雷”只是外在形式,影响观者价值观的应当是作品的核心内容,不应当是形式,不能将“雷”绑架到价值观上。

结论

“雷剧”的诞生具有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多远化创作对传统的解构看似无逻辑无章法,但是在影视行业市场化运作的今天,却有深刻的逻辑性。“雷剧”的“雷”需要用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即要用符合当下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思考,“雷剧”具有强烈的目的性、指向性。审丑,看似是雷剧的诉求,实则是当前审美观念及情趣的表现,“雷剧”所蕴含的审丑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艺术的冲击,反而是对当前艺术创作倾向的扩展。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影视受众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影视风起
影视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