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17-01-18 14:10潘云华
现代装饰·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数字艺术

潘云华

文章从如何培养服务于数字媒体应用领域的设计人才出发,从艺术设计基础平台课程的设置、专业细分后模块化课程的构建以及工作室制的实施三方面,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认为优化通识基础课平台,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设计素养;细化专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深化专业学习的功能;依托工作室制老传统,对接市场应用新需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正处互联网+时代,数字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为国内的诸多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相关数字产业领域设计人才的新需求。因此,国内的高校也先后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数字产业培养新型设计人才。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新调整的本科专业目录,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归属到一级学科艺术学之下的二级学科设计学之中,从而明确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学属性,有利于厘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定位,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科技与艺术学科交叉与整合的产物,它包括了计算机语言、信息与通信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视觉艺术、交互设计、网络传播技术等知识与技能,是信息学科与文化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可谓是最为前沿时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之一。

综观现今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定位,可概括为有四种类型。一是从技术层面出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定位;二是从艺术层面出发,以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表现为专业定位;三是从产业应用层面出发,以数字媒体应用领域来定位;四是从现有专业下朝着数字媒体方向延伸,以现有传统专业向数字媒体领域拓展的专业定位。

浙江理工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属于第三种类型,即以服务于数字媒体应用领域来设定,实现为数字产业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专业定位,符合浙江省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也符合高等院校立足于培养服务于地方产业经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

我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影像创作、数字游戏设计与制作、移动互联网应用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较高艺术修养,具有互联网思维,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数字产业设计师和项目管理人才,可在电子商务公司、网络科技公司、商业摄影机构、数字影视公司、数字娱乐公司、广告公司、各类新媒体等单位,从事设计、制作、管理及策划等工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依托所在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作为浙江省优势特色专业的优势,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

优化基础课大平台,强化设计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课程模式与设置的弊端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也在不断地更新,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已逐渐成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

我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在的艺术设计学院,下设的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所有的设计类专业,都统一实行大类招生,即进校第一学年不分专业,一年级学生学习相同的设计学大类基础性平台课程,形成了宽厚、复合、开放的通识课程体系。

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时说道:“我早年有幸接受了开放式的、适应性较强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获得的能力使我受用终身。”他认为“大学阶段的教育应是一种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是在为终身学习做准备、打基础的。”1

我们的基础性平台课程的设置也贯穿着这一理念,注重了通识基础,融合不同学科文化,发挥了平衡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基础性平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基础与文化视野,有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设计创新型人才,其作用与功效和专业教育同等重要,是大学专业教育不可忽缺的环节。

通过近年来的调整,设计学一年级的通识平台课程得到了明显的优化。除了学校层面统一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如:思想政治类、外语类、体育类、计算机信息类)之外,我们在保留了传统的设计学基础课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经典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了设计概论、设计形式语言、设计心理学、设计思维与方法、艺术哲学、时尚与生活等艺术和艺术设计理论性课程,期望从艺术设计学的理论层面上,强化学生的设计学素养,改变艺术类学生重艺术技能、轻艺术理论的缺陷。

同时,为了加强国际间的教学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我们在一年级的共通平台课程中,单独开设了一个全英文授课的班级,所有学院层面的平台基础课程都由本专业的教师用英文授课。学生经英语水平测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学习。

目前,我们的一年级共通平台基础课程,已形成了由美术基础、图形构成、设计软件、设计思维、时尚文化、专业英语等组成的设计学基础大平台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设计师打下了宽厚复合的基础。

细化专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

当前,数字传媒、电子商务、数字娱乐等行业飞速发展,这些行业对数字影像、数字动漫、数字声音和交互艺术的创新性运用,加速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同时,这些领域也产生了大量的设计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原广告设计专业的影像方向和网络多媒体设计两个专业方向上改建,已有15年办学历史,是浙江省“十二五”优势特色专业,已具备数字媒体在相关领域中应用设计的教学师资和实验设备条件。同时,整合了动画专业的部分师资与实验设施。动画专业办学已10年,是国家特色专业,已具备二维、三维数字技术的教学师资和实验设备条件。

由于我国高校持续深入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分类型、分层次化越来越被强调和重视,作为地方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校,本科生的培养更应该注重服务于地方经济与产业。同时,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学分数和学时数呈逐年下调的趋势。

如何在有限的专业课时数中,开展高效的专业教学,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强化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我们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下设了三个专业方向:数字影像、数字娱乐、移动互联应用,专业教学课程分别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形成模块化的教学格局。

所谓模块化课程,是指“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2每个模块都分别制订出各自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等。

我们的专业模块课程教学具体方案介绍如下:

1.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以及毕业后的就业规划和趋向,来选择一个主攻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

2.三个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均涵盖“理论教学”与“独立实践”的多门课程与环节,都分别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其中的必修课,本专业的每个学生无论选择哪个专业方向均需要学习,以增强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通用性,夯实专业基础。

3.每个模块的总学时数和总学分数相等。以保障选择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完成最低的毕业学分。

4.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一个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其拥有的多门子课程之间,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做到前续课程后续课程衔接逻辑性合理。以“移动互联应用”模块课程为例,该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先后开设有(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GUI设计,APP设计项目实践,信息设计与表达,交互界面设计, 网站设计项目实践,互联网创新综合设计,用户数字体验综合设计,移动互联网综合实践。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在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细化的途径,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的模式,具有深化专业学习的功能,有利于保障学生“学有专长,术有专攻”,扎实掌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某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依托工作室制老传统,对接市场应用新需求

工作室制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老传统。它是自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开始,从“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工作室为依托,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强化教、学、做的有机结合”。3工作室制的实施,为师生双方提供了一个开放和发展的教学环境。工作室制的教学方式,其功效主要有二:

一是实现了授课形式的改变。它把课堂搬进了工作室,以项目引导的个案教学、案例教学为特征,使教师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建立起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从而使专业设计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是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可以工作室为平台来开展校企合作,对外承接设计项目、课题研究或技术开发等实际项目。它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市场意识,是促进教学与就业自然衔接的良好途径,有利于使学生从就业向创业转化,强化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按照上述数字影像、数字娱乐、移动互联应用三个专业方向及其模块课程,分别对应成立了三个“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数字游戏工作室、移动互联网交互工作室。用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应用性训练。目的是通过实践实训的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的对接。

我们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工作室开设于高年级阶段(大四),在教学计划表中是独立设置的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2.学生按自己原来选择的专业方向,分别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室。

3.每个工作室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每个工作室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教学与成绩考核做到有章可依。

4.师生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择自己的老师和学生。每位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8人。并从企业界聘请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形成“双师制”。

5.教学以实践实训为主。围绕真实或虚拟的应用性项目来开展,以个性化实战化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的应用性训练。

6.新建2个实验室。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师生比较高,从而保障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成本,更是对实验室等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原有的影像实验室、动画实验室的基础上,正在新建数字交互实验室、移动互联网设计实验室,将通过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来开展建设。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由于其依托当代多学科和新技术而成,具有技术与艺术的综合性、多媒体融合的表现性、人与新媒体的交互性等多重特性。更因为其专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还将作更为深入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理工大学新专业建设项目"数字媒体艺术"(项目编号xzy201503)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数字艺术
《星.云.海》
《花月夜》
纸的艺术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爆笑街头艺术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