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故事——周恩来和八婶母的故事

2017-01-18 22:31暮风
中老年健康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杨氏周家淮安

暮风

周恩来的八婶母杨氏,1877年出生在宝应县天平乡一户农家,一生恪守旧的伦理道德,尤信佛教之“行善积德”。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嗣母陈氏相继去世。周恩来在清江浦无法生活,只好带着恩溥、恩寿两个弟弟回到淮城驸马巷的老宅。周恩来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八伯周贻奎得过小儿麻痹症,留下腿疾,没有经济来源,八婶母杨氏成了周恩来的实际监护人。杨氏和周贻奎带着儿子恩硕,侄子恩来、恩溥、恩寿一家共六口,生活十分艰难。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杨氏和周恩来一道跑当铺典当衣物,将房子押给人家,维持半饱半饥的生活。周恩来曾经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1910年,周恩来离开驸马巷到东北求学。

1918年1月8日,在日本留学的周恩来接到八伯周贻奎去世的消息。次日日记中他回忆到八婶母:“八妈同妹妹又不知怎么样呢?想起家中一个要紧的男子也没有,后事如何了法?这几年来八伯同八妈的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着,钱是没有,一家几口子饭是要吃的,当也当尽净了,卖也卖绝了,借是没处借,赊也没处赊,不要说脸面是没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

1950年夏天,已在北京担任开国总理的周恩来,在国务繁忙的情况下,想到了对于自己童年有监护之恩的八婶母杨氏,于当年秋天,把八婶母和其长孙周尔辉一起接到北京。周恩来与邓颖超专门到招待所看望八婶母,并同她谈家常。八婶母在北京住了两个多月后回淮安,把周尔辉留在北京念书,直到大学毕业。八婶母在离开北京前,周恩来把在京的亲属都找到西花厅,吃了团圆饭,拍了全家照。1953年夏,八婶母又来到北京住了一个多月,后由周恩来警卫员王雨波护送回淮安。

1956年10月,得知八婶母病重,周恩来请保健护士郑淑芸代笔致函淮安县委:“……我婶母的病我们知道是无法治疗,今后一切治疗还要麻烦你们。(请县人民医院治疗好了)不要向外地转治。如果治疗无效,一切后事也请你们代为办理。但要本着节约和简朴的精神办理。现寄去人民币贰佰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时,请你们先垫付,事后来信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

不久,杨氏病逝,终年80岁,安葬在东门外的周家祖茔地。周家祖茔地是周恩来祖父周骏龙买下的,占地不足一亩,安葬着周恩来祖父母、生母、嗣父母、八伯父母等13位亲属的遗骨。八婶母是安葬在祖茔地的最后一位亲属。在八婶母去世近两年后的1958年6月,周恩来亲笔致函淮安县委提出处理旧居、平掉祖坟。

对八婶母,周恩来总是念念不忘。1958年7月,周恩来会见来京的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时,曾谈到儿时和八婶母的一段往事:“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小伙伴偷偷把船从文渠(周家门前的一条小河,贯穿全城)划到河下(距离周家有三公里)去。婶娘守在码头,左盼右望,直到太阳落山,才见我们船影。她急忙跑步相迎,身子晃动了一下,差点跌倒。我很怕,心想,这回免不了要挨惩罚!可婶娘半句也没责怪,相反,一把紧紧地搂住我,眼泪刷刷往下淌,这比挨了一顿打还使我难受,我忍不住也哭了……”

猜你喜欢
杨氏周家淮安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周家栋作品欣赏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周家生
周家生
葡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