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质量标准化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7-01-18 11:46:26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李丹青
大众标准化 2016年12期
关键词:标准化专业课程

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 李丹青

培养高质量标准化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 李丹青

李丹青,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学院院长、院校管理与标准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培中心特聘专家团教授。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向世界宣布:“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大会致辞中指出:“面对困难和挑战,要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就需要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标准全面提升推动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此外,国务院在2015年先后印发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这一系列来自最高层的讯息清楚地表明,中国已经迈上了标准化强国的快车道。

专业设置的背景

1.我国的标准化基础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之前由于从来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在专业技术课程中讲授标准,更没有意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战略意义,标准化工作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据商务部通报,加入WTO以后,我国每年仅遭受与他国标准相关的贸易技术壁垒损失就高达千亿美元,而因我国环境标准低、进口技术贸易壁垒门槛低而造成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据官方2015年数据,我国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0.5%,承担ISO、IEC秘书处仅占8.4%,这两项象征一国实力和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影响力的指标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标准化人才的缺失,使得我们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难以掌握国际标准化规则,多少次因为质量达不到进口国的标准,不但产品被销毁,费用还得我们支付。一旦中国企业因标准化纠纷吃了亏,连打官司都不会,只能忍气吞声。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2年估算,中国仅大型企业按配置一人算,就至少缺口32万标准化人才,而广东省则早在2005年就在《中山日报》上发文《十万年薪难求一“标准化人才”》,2015年则声称标准化人才缺口达40万。标准强则国家强,没有专业人才的支撑,中国的标准化事业不可能强盛。标准化人才培养必须迎头赶上。

2.学校肩负的使命

作为质检行业唯一的本科院校,中国计量大学以“计量、标准、质量”为特色,秉持“计量立校、标准立人、质量立业”的办学理念和“精思国计、细量民生”的校训,培养适合国家质检事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在标准化方面遇到的问题,学校本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于2006年前后组织课题组申报了教育部社科规划、中国高教学会“十五”规划、浙江省新世纪教改基金等一系列省部级课题,开始进行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希望藉此搭建起中国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然而调研伊始我们就发现,通过设置专业培养标准化人才的做法在国际上也刚刚开始研究,没有成熟的案例,再加上当时在国内,就连各级政府对标准化都非常陌生,更不用说老百姓了。这注定了研究从一开始就非常艰难。

方案出台的过程

1.研究的基本思路

除了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案例,对国内外资料的收集和梳理还让我们发现,标准化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科,通常所谓的“标准化原理”,一般都是标准化工作原理,并非学理层面上的基本规律。这个认识对课题组来说又是一个打击。因为基于科学原理,可以推衍出各种具体定理和命题等,从而有效指导实践。

虽然困难重重,但课题组义无反顾,决定一切从零开始。一方面通过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紧扣标准化实践来研究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摸清标准化人才的社会需求规格。另一方面则需要进行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因为只有将标准化人才规格纳入大学教育规律的框架,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案。

2.主要的研究结论

在市场调研、文献研究、专家咨询、结果筛选之后,课题组主要给出的结论如下:

(1)在既缺乏理论支撑又缺乏案例参照的情况下,我们经过研究认为培养目标和类型定位只能源于社会需求。当然,这并非无奈之举,以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本来就是有其充分理由的。为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采取在大量调查研究中直接收集企业需求进行分析梳理,归纳出社会急需标准化人才通用模型的培养目标后,再让各用人单位确认,以尽可能增大适应面。由此也从中提炼出了标准化人才的最优类型,即七分技术三分管理的技术型和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的管理型。这两种近似满足“黄金分割率”的类型是最受社会欢迎的。

(2)虽然标准化自身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却是一门具有多学科支撑、多视角研究、多领域应用的科学。我们依据本科教育针对启迪学生心智,而非教学生做事的基本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定位的培养目标分解成人才的智能结构,然后采取多学科支撑方式有针对性地构建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框架。而对于多学科支撑方式编制的原创课程没有现成教材的问题,均依靠教师编写讲义这种世界各大学通用的做法来解决。为了确保这个原创的课程体系能够达到课程间有序衔接,培养目标精准实现的目的,我们还采取了由专业负责完成所有课程大纲编制的任务,使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围绕培养目标相互衔接、形成体系,既是课程实施的指南也成为课程质量检验的标准。

(3)经过广泛调研、精心研究和细致考量,根据标准化的横断学科特征和主体依从特性,扬长避短,选择了2年标准化基础+2年标准化方向应用的培养模式(见下图)。其中基础模块中的标准化原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标准化技术与方法、标准化体系与认证、项目特性与标准化管理方法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4门为原创课程)概括地呈现了标准化工作的内在逻辑和基本方法。专业方向根据学校现有的学科布局,选择了食品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方向课程侧重概念、规律、框架,不涉及技术细节,旨在培养能与相关领域工程师配合进行标准化工作的能力。

(4)标准化除了具有规划国家战略、支撑公共政策的作用外,在生产生活层面也是一门通用技术。为让学生熟练掌握标准制定的所有环节和角色,我们设计了多管齐下、全方位支撑的实践体系。①首创了基于3D模型的国家标准制定流程实验软件,让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虚拟实验平台尽快熟悉制定流程和角色功能。②与30余家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在实际中参与标准化工作的机会,实习资源充沛。③为提升学生研究能力,我们以“寻找身边的不标准”为题举办一年一度的“标准化杯”社会调研大赛,效果显著。获奖作品经后续研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大奖。④为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我们与多家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学生网上注册国外标准化组织会员参与标准制修订活动和出国短期培训制度,学生参与踊跃,至少有61.5%注册了国际会员。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32.5%。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但能熟练进行各类标准制定和各种角色的转换,而且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和触类旁通的应用能力都很强,受到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扬。

(5)由于我国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标准化相关知识教育的缺失,致使标准化教师队伍的组建非常困难,几乎没有一例能满足要求。除尽可能选择有标准化相关工作经验之外,根据标准化教学和研究特点,除选择有较宽知识面和管理类项目研究背景的教师加盟外,还将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定位成全学科。在教师培训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基本措施有:①通过建立系列课程教研组和方向研究所,关注前沿、辨析概念、研讨课程、改进方法、分享经验,打牢标准化理论与教学基础。②每年输送20%左右的教师去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国际标准化机构进修培训,夯实标准化专业功底。③鼓励教师通过更多参与项目研究、企业服务、培训授课、参与活动等途径提高自身水平。④聘请中标院首席专家等10余位兼职教授参与我们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发展。⑤根据教师提出的发展要求实行针对性帮扶,形成满足专业需要的个性化发展方向等措施,让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工作。

(6)建立了专业论证机制和会议交流机制。①定期聘请国家顶级标准化专家、高教界知名学者、国家教指委成员及有关企业界人士对专业评头品足、问诊把脉,以达到方向正确,少走弯路。②随着设置标准化工程专业和课程的学校逐渐增多,要求通过召开研讨会来交流信息、分享成果、形成共识的需求增加,我们定期组织召开有相关学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参加的标准化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交流分享办学经验,推进标准化理论建设和教学建设。

获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10年的深入研究和6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先后收获的成果有:

1.自2008年至2010年,建成了国内首个“标准化学院”“国家标准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第二学士学位标准化工程专业”和“标准化工程本科专业”,初步攻克了最为艰难的专业课程及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2.2011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在删去了旧版目录中的130种专业的情况下,接受了我们的建议,将标准化工程这个只有一个学校设置、还没有招一届新生的专业纳入了新版目录。

3.2013年初,标准化工程专业负责人作为国内唯一的标准化工程专业代言人入选了教育部“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标准化工程专业属于工业工程专业类),足见国家对标准化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

4.2014年获批了浙江省“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得到了建设经费支持。

5.2015年我们研发的“标准化原理”等5门专业核心课程被纳入了教育部“工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成为国内其他院校设置标准化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6.2015年,标准化工程专业被纳入国家公务员考试目录,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也开始招收标准化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7.2016年以“中国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题,获得了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小结

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成效,填补了中国标准化人才培养的空白。2015年12月,国务院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把标准化人才培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支持更多高校开设标准化课程和开展学历教育,这给予我们以莫大的鼓舞,我们先行一步的标准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案例能够为兄弟院校提供示范。

猜你喜欢
标准化专业课程
标准化简述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