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很时髦
——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系列故事(一)

2017-01-18 05:10大爱无痕
琴童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试镜演奏家练琴

文:大爱无痕

天才少年很时髦
——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系列故事(一)

文:大爱无痕

1977年12月,邓小平在一次接待外宾时自豪地说:“我们有个7岁的娃娃,已经能拉外国的、大的小提琴曲。”邓小平口中的“娃娃”,就是吕思清。寥寥数语,可以清晰地看出吕思清当时在中国的知名度。

从此以后,这个“乐坛神童”广受世界瞩目。

直到如今,回忆起吕思清17岁那年取得的第34届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仍然令人心潮澎湃。因为,他是在金奖空缺12年之后,斩获这一桂冠的“东方第一人”。

让我们摘取他音乐之树上的颗颗果实,一同感受这位卓越的音乐家成才之旅上所经历的艰辛与荣耀,从中汲取营养,这将很有意义与价值。

六岁的“演奏家”

吕思清,1969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他父亲对音乐极其挚爱。因此,吕思清深受家庭的熏陶,喜欢上了小提琴。之后,师从王振山教授,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建校以来年纪最小的学生,11岁被世界著名的耶胡迪·梅纽因学校录取,到英国学习。

“我今天收获的一切,源于父亲的那份坚持。与其说他影响了我的一生,不如说他成就了我的一生。”可见,吕思清对父亲感情很深厚。

他不仅自觉学琴,更渴望成为演奏家。他6岁那年,有一次跟随出差的父亲去了北京,却接到家里的电报,要他回青岛为前来访问的外国总统表演。

父亲有事不能回,只好让他一个人独自回青岛。父亲将他送到火车站托付给列车长照顾。车站的很多人听说他的事迹后,都想一饱耳福。

只有6岁的吕思清没有怯场,当即就把车站当成舞台,愉快地为大家演奏了一曲又一曲,直到火车快要开了,人群才恋恋不舍地散去。

吕思清就是这样,在自然而然的成长环境中,把每一次演奏都当成“大舞台”,才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最终走上了世界这个大舞台,将音乐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差点当演员

3岁半时,吕思清就嚷嚷着要像哥哥们那样拉小提琴,父亲见他如此热爱,就在他4岁开始让他学琴,5岁就能登台演出了。

可你知道吗?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天才,却差点成为一名演员,走上演艺之路。若是那样的话,世界将为痛失一位音乐家而感到遗憾、惋惜。

这件事发生在他9岁那年。当时,一位导演要拍一部名叫《琴童》的电影,需要找个会拉琴的童星,于是来到中央音乐学院选演员。吕思清正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天才音乐少年,角色很合适,导演便把他拉到上海试镜。经过几次试镜,他的表演非常到位,导演决定让他担纲主角。可正赶上美国小提琴大师斯特恩来中国访问,他听了吕思清的演奏后,非常赞赏。得知他刚试镜成功,大师当即和中央音乐学院的院长、老师们交流:“不好,让他专心练琴。”经过大家认真讨论,一致认为吕思清的音乐天赋远比演员重要。于是,他放弃了当演员的想法。

时髦的音乐少年

一直以来,在老师心中,吕思清是一位练琴刻苦、勤奋的音乐少年。然而,在他十五六岁时,老师吃惊地发现他“爱臭美”——有着一头浓密的卷发。这在上世纪80年代,是极其流行、时髦的。

老师看在眼里,忍不住好奇地问他:“练琴这么忙,还有时间去烫发?”老师是怕他将心思荒废在与琴无关的事情中。

听到这样的问话,吕思清开朗地笑了笑,坚定地摇头。

老师一看,自己的“训话”并未奏效,不禁有些着急,渐渐皱起了眉头。

见老师误解了自己,吕思清才骄傲地说:“不是烫的,是天生的,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

老师听后,释然地一笑,说:“卷得好,很漂亮!”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试镜演奏家练琴
演奏家
电解槽进口总管管道试镜出口总管内的不明物
练琴记
通用试镜架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试镜
笛子演奏家
练琴
笛子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