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大兴 张红星
(楚雄师范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675000,中国)
初中寄宿制学校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肖大兴 张红星
(楚雄师范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675000,中国)
目的研究初中寄宿制学校山区及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南华民族中学2466名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极其严重者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是否是少数民族相关较小,而与所在地区有密切关联;男生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比女生更强,而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比男生强;在学习压力上和情绪波动上,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最大,情绪波动也较大。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八年级学生问题最严重。结论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坝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严重;
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随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增多,寄宿学校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为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心理学研究者关注[1-4]。
南华民族中学是在“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下,集全县之力兴办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学生来自全县十个乡镇,有3349名学生,少数民族学生1502名,约占全校总人数的50%,第一批学生入学不久,教师们发现寄宿生与走读生相比存在一些不同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方式。有的不愿离开父母,缺乏独立性;有的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还有的孩子没有包容接纳的心态,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同寝室学生常因小事而争吵打闹等种种现象引起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关注。
为充分了解初中寄宿制学校山区及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特采用标准化心理健康量表对该校山区及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调查,以便根据客观情况采取相应对策,从而帮助该群体健康学习和成长。
2.1 调查工具
本次采用的调查问卷为王极盛教授(1997)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组成,包括10个分量表。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
该量表采用五级计分法,即无为1分,轻度为2分,中度为3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分。如果心理健康总均分或因子分的得分低于2分,表示心理比较健康;2分——2.99分,表示存在轻度问题。3分——3.99分,表示存在中等程度的症状。4分——4.99分,表示存在较重的症状。
2.2 调查时间及地点
于2015年12月16日至2015年12月30日结束,采用网络调查方式进行。
2.3 调查对象
南华民族中学学生2471人,回收有效问卷2466份。其中山区汉族学生696人,山区少数民族学生940人,坝区学生830人。其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具体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具体构成情况表(人数)
2.4 数据的录入与处理
运用心理测评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运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1 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
焦虑 214 507 177 42学习压力 178 447 251 64适应不良 293 549 90 8情绪不平衡 240 509 221 20心理不平衡 472 389 69 10总均分 248 511 78 3
通过表2中可以看出,总分或者各因子分在【2—3)分的人数较多,说明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绝大多数存在轻度心理问题,且【3—4)分、【4—5)分也有一定比例人数存在,这部分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3.2 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与山区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表3 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与山区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X±S)
根据表3的统计检验可知,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与山区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并不显著,总体而言,山区汉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略好于山区少数民族学生。
3.3 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与坝区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表4 山区少数民族学生与坝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表(X±S)
根据表4可以看出,在抑郁和心理不平衡两个因子上,山区少数民族学生问题明显比坝区少数民族学生问题严重,且差异显著,需要特别关注。另外在因子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焦虑两因子上差异也接近显著水平,即山区少数民族学生问题明显比坝区少数民族学生问题严重。
3.4 不同性别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比
表5 不同性别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比表(X±S)
从表5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比中,男生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比女生更强;而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比男生强。
3.5 不同年级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比
表6 不同年级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比表(X±S)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比中,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四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为确定年级之间的具体差异,特进行深入的比较。
表7 不同年级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比较表
从表7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学习压力上,九年级学生最大,八年级学生其次,七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最小;在适应不良上,八年级学生问题最严重;在情绪不平衡上,九年级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在心理不平衡上,八年级学生心理最不平衡。
4.1 根据表2的研究结果显示,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极其严重者在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不高。约为0.85%-6.8%之间,这与我们平时教育经验的感知十分吻合,但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因为这部分学生恰恰是学习、品行经常出问题的学生,如果管教不好这部分学生,也一定程度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4.2 根据表3和表4的对比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是否是少数民族关系相对较小,反而与所在地区有密切关联,即山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坝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这一定程度反应出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很大程度已经被汉化,其生活、学习和汉族学生差异已不明显。但由于山区与坝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而生长在这两类地方的学生从小所接触的、所观、所感、所想均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现在山区学生来到县城和坝区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学习,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现象,从而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
4.3 从表6中看出不同性别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比中,男生的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比女生更强;而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比男生强。马会军(2015年)对“玉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男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生[5]。究其原因,这与当地的一些民风民俗有一定的关联,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彝族,在彝族聚居的地方,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男孩从小在家中比女孩更娇生惯养,吃苦耐劳能力较弱,导致离开家来到学校成为寄宿制学生中的一员后,其适应能力和心理不平衡相对女孩较弱。但来自山区的女生因为怕学习成绩不好被自己的父母责备或者是感觉对不起父母等心理的影响,导致更多的焦虑和抑郁心理的显现。
4.4 根据表6和表7可以看出,在学习压力上和情绪波动上,九年级学生学习压力最大,情绪波动也较大。这与中考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今后进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或是回家种地。
另外在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上,八年级学生问题最严重。根据实际观测,七年级学生带着好奇感来到新的校园,对新校园中的点点滴滴均充满了美好的期望或幻想,但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学生慢慢的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虽然自己努力了,但是学习还是没坝区学生好,于是慢慢厌恶学习,直至恐惧学习,而在八年级时这种心理达到了高峰期,造成对这种现状的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
[1]杜亚松,童静娴,徐韬园等.寄宿制重点高中生家庭环境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3):148—150
[2]唐慧琴,杜亚松,刘漪等.寄宿制重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情绪状态与行为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28—230
[3]刘朝军,田素英,寻广磊等.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4,(9):5782—5784
[4]范虹江.寄宿制初一学生焦虑、抑郁和应付方式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54
[5]马会军.玉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青海高原论坛,2015,3(12):69-74.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寄宿制学校初中山区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BC14014)阶段性成果
肖大兴(1980-),男,硕士,楚雄师范学院民族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研究。邮编:675000
张红星(1974-),男,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南华民族中学教师,邮编67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