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于城市中的建筑是城市建筑,城市建筑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建筑不仅要满足自身的要求,还要有和既有的建筑环境一道共同构成积极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的建筑设计应该从城市设计入手。
今年上半年,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主要是想学一点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跟美国教授作一些交流,同时也想多走访一些美国的城市。以前去过很多次,但是每次都是奔着著名的建筑去,很少有时间在城市当中考察。所以这次走得比较细,收获很大。
我举几个例子。第一,贝聿铭先生已经100岁了,他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著名建筑,很多建筑都是引领这个城市,作为城市的品牌,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巴黎的卢浮宫。但是我今天讲的是在波士顿有一个基督教青年广场。在原来城市街区当中有老的教堂、城市大道。贝先生在这里做了三个建筑:一个是高层建筑,一个是多层建筑,一个是会堂。整个中间是很长的大水池。这样一个建筑成为波士顿很有纪念性和精神感悟力的空间,我非常喜欢。
这三个建筑并不是摆在一起的。而在这样一个城市重要节点上,如何摆放这些建筑,这是贝先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作品,在那时候贝先生对城市的理解已经相当成熟。至今去都觉得不能多一点,也不能少一点,是这样一种感觉。
从历史上留下来的教堂到新的会议中心,以及开放空间对着的高层建筑,都是很讲究,从尺度上、高度上以及对景关系上都非常讲究。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好的城市设计,从晚上的灯光到水池倒影的城市夜景,非常好。对于这样一种城市空间的营造,建筑师是可以做得非常到位,实际上不仅仅是建筑,包括景观设计。这是贝先生很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强调有结构感,材料又非常朴实。
这次在哥伦布看到建筑师皮特埃斯曼(音)做的一个会展中心,我发现,埃斯曼先生把他独特的建筑语言和超大型的城市会展中心跟一条小街以及小街对方的建筑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个非常巧妙。通常我们的会展中心都在城市的边缘上,旁边都是停车场,跟哪儿都没有关系,就是跟城市不发生关系。认为所有人来都要开车来所以有很多停车场,但是在美国很多会展中心都在市中心,大多数人利用公共交通,旁边有很多酒店,所以很多人就是步行来,不需要天天利用机动车,所以会展中心成为城市很有活力的一个空间。
这个建筑是高低不同错落地进行组合,就是把建筑切碎叠错,好象地震后的版形。但是越近看越有意思,在所有断面上形成一个小街小尺度的断面,虽然那个手法有逻辑性,但主要是针对对方的小建筑,之间形成呼应。对方会展中心的立面看不出是一个超大的建筑,用独特的城市肌理的建筑守法,看上去很碎,好象建筑师不是做自己的作品,而是做一个城市,这一点让我留下很深印象。大的会展中心,里面空间很大很完整,但是外边看起来就像一条街的小房子,前面就是人行道。
它的主要入口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老房子,高高低低,尺度是错落的。独特的语言是来自于他的板块化的错动化的设计手法,仍然用在这边房子的立面上,一看就是埃斯曼的作品,这种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内部实际上也有一些高高低低错落,底下是一个大通廊,串通展馆。既是一个大建筑,又在城市界面上形成了一组小建筑。
第二个例子,我这次在旧金山伯克利学习。我去了一个商业中心,这个商业中心是曾经非常有名的建筑师张·波特曼(音)做的,20世纪70年代他在很多城市做了商业、办公、酒店的综合体,在西雅图、亚特兰大都有。旧金山这个让我印象格外深刻,他做了好几个街坊,这一组开发是跨越了好几个街区,形成一个城市空间,不再是建筑空间。所以他在做时,比较早的时候就想象城市未来是一种立体的利用空间,人越来越多,很多商业不仅仅在一层,在街道上,而且还会到二层、三层。他设计的很有名的旧金山凯悦酒店,立体步行街上有一些坡道,就是想到残疾人、小孩、老人,所以在很窄的地方做了坡道,中间有花踏、灯柱、水池。波特曼有一句话说的很清楚:城市就是人看人。但是他制造能让人坐下来的地方,这些在三层的屋顶上了,中午时很多人在这里吃快餐,享受阳光,非常好。从一个建筑连到另外一个建筑,跟周围的老码头的塔也能对应起来。这些大师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案例,就是建筑师可以设计城市。
再说一个,在达拉斯的一个社区学校,这个学校在城市里有好几个分校,其中一个就是在河边上,设计的是开放校区。周围是城市道路,这里结合学校的共享空间,把它敞开给市民,白天晚上,这里都很有人气,河道的水在里面有一个循环,形成流水瀑布。这类项目在美国比比皆是,可以看到城市和建筑充分融合的景象。
再举一个例子,在西班牙的比尔堡(音)。我觉得福瑞盖瑞(音)很厉害,他的建筑非常自我、非常有表现性,但是非常巧妙地和城市周边空间结合起来。比如他沿着这个河,水很漂亮,所以这边用了很多银白色波浪板,实际上就是天空的颜色和水的颜色融为一体,水也是反映天空的颜色。造型上有些夸张,但色彩和他表达的艺术意向跟环境是融合的。
下面讲讲我自己做的一些工作。我们在昆山有一个市民文化广场,附近有政府、儿童公园、体育公园、昆山市图书馆,我们去之前都建成了。城市的十字路口怎么跟体育公园建立起来?当时我们做时把这个房子打开,留出空间,把城市的空间,穿过我们这个建筑,留给后面的体育公园。我们跟图书馆联系,如何建立建筑的边界,保持现有建筑形成的城市街墙,如何跟图书馆和游泳馆建立起来。所以当时做过一些界面上的分析。建好以后可以看到,顶上是连起来的,跟周围建筑从体量到尺度都是一致的。我们这个建筑屋面是完整的,但是里面的空间是敞开的,包括楼梯,把二层的室外平台也连起来,相当于一个城市大门一样,实际上是把城市和已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建筑当中联系起来。开放式的城市广场、二层的步行廊道,这是河边再造的城市景观。希望整个建筑对环境有反映,这是第一次大面积地用镜面不锈钢,地面上的树都映衬在办公中,非常好。这是我们跟图书馆的关系,形成一个共享大楼梯,可以引导这个空间。
下面一个项目就是前门大栅栏。大栅栏的整治做了很多年的研究,我们是结合具体地块介入,有很多条件也是尚未确定好的,包括哪些四合院保留,哪些拆除,实际上还有一些古树,地块的规划指标已经定了。大栅栏又是非常好的市民性的商业空间,所以如何在新的城市改造当中保持市民性,我们特别希望原来的胡同、原来四合院的尺度在新的建筑中呈现出来。所以可以在这儿看到,前面是20多米高的酒店,但是一层我们希望打通,形成街道。上面有一些客房楼,但是缩小体量,让尺度仍然跟整个前门地区呼应起来。
后面只有6米高的胡同平房,前面是20多米,所以把建筑切下了两层,这样把高低城市之间的衔接做起来,这也是城市设计分析出来的做法,不仅仅要做酒店本身,同时还要做城市公共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且是做一条街。这是一个建筑,但我们把它做成了一个街。比如程度的太古里是一条街,我们也是把这个建筑拆借成适合老城的尺度来做。
最近我们在福建南安有一个市民中心,设计还在深化当中。这是在江边上的一块土地,我们到现场看到设计范围很有意思,原来的规划图是一个广场,旁边放几个公建用地,有一个绿轴,后面对着的是市政府,我们去时已经开始实施了。我在现场走时就发现,这有一座山,他说广场就在山的地方,这个山要推平,这个山大概40多米,上面有树,还有一些老百姓的房子,说广场就在这儿。我当时就有点很不高兴,我说这个山为什么要推平?这个山叫福山,旁边叫福山村。说规划就是这样的,我们已经批准了,现在施工队都进来了。当时主管副市长跟我说,我说如果山留下来我就做设计,如果山推平我就不做了。市长非常好,说你可以重新调整这个城市设计。所以我们从被委托的一座小馆设计变成了城市设计。我们画了一个草图,把山留下来,仍然留着圆形的意向,留着中轴线。这个圆形不再是在地面上的广场,而是在山一样高度的广场,是屋顶的一个环,正好把山围合起来,所有馆在这些山下面,每个馆的面积都不大,但是连起来成为城市的活力中心,是这样一个做法。当然,屋顶上还有绿化,山上的绿化跟屋顶上的山草联合起来,早上起来老百姓可以在上面跑步,地下几个馆,通过屋顶可以串联起来。现在把街道调整了,围绕着圆形广场,形成了一个延续性的城市轮廓线。我们做完以后,中间变成一个综合体,每个下面都是不同的馆,上面是一个开放性的上人的平台。下面结合福建的红砖墙,把地方特色做出来,很多地方都有外面的平台和环境的结合,包括在江边上跟湿地结合,都非常自然,也不是高标准的,造价也不是太高,我们希望将来就是清水混凝土加上红砖墙。我们给每个馆做一个入口,中间跟山体有一些联系,中间还可以有一些演出活动,这是屋顶上的散步道。
我觉得建筑师参与城市设计有先天的优势,就是他可以用建筑师的美学观和对城市质量的控制去研究城市。我们是做建筑设计的,我们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回到建筑。当你从城市设计研究起时,会使你的建筑很有城市感,或者你的建筑就是城市特别有机的一部分,建筑设计可以从城市设计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