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莹 李德智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地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地区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各种乡村建设活动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效率低下。这些做法没有真正了解农村的发展规律和农民的发展诉求,对乡村空间造成了严重的反向破坏。乡村规划和建设的前提是要深入了解乡村,在掌握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符合农民需求的新农村。因此,本文试图以湖北省长阳县沿头溪小流域内的135个自然村落为例,深入了解自然村落的空间组织特征,为后续的乡村规划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自然村落空间通常被划分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 生活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场所,包括了农户宅基地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生产空间是村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场所;生态空间是农村中自然形成,人工干预较少的空间,包括了林地、荒地,通常也包含不同地形地貌。
“三生空间”是一种通用的分类标准,同时不同学科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三生空间”的分类方法进行了优化,如有学者从村民的社会交往功能出发,在“三生空间”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空间;另外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对于乡村发展的影响很大,有学者在研究乡村问题时,单独把公共空间从生活空间中提取出来。对于沿头溪小流域来说,宗亲血缘等社会因素对村庄的影响越来越弱,因此不对“社会空间”进行单独论述。与“社会空间”相反的是在村落空间扩展的过程中,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的影响正在持续加强。基于以上因素,本文采用居住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公共空间的分类方法进行村落空间组织的研究。同时,由于小流域内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要以道路设施为主,其他设施配置较为落后,本研究中的公共设施主要为道路设施。此外,由于生态空间是自然形成的,公共空间是政府规划建设的,这两种空间的研究价值不大,本文在研究时,主要专注于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空间组织,把生态空间和公共空间作为影响要素进行分析。
本次研究的范围为沿头溪小流域。沿头溪位于湖北省长阳县东部地区,沿线流经晒鼓坪、厚丰溪、两河口、王家棚、土地坡、全伏山和郑家榜7个行政村。本文将这一范围总称为沿头溪小流域,或简称“小流域”。 本文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沿头溪小流域的135个自然村落为研究对象(图1)。
图1 沿头溪小流域自然村落空间分布图
沿头溪小流域自然村落的居住空间是由农民宅基地构成的空间,农民的宅基地里面布置了农户的农房、院落及其他附属设施。宅基地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同时也承担一定的生产功能,如饲养家禽,晾晒粮食等。产业空间是农村产业活动所占有的空间,产业空间通常包含一产空间、二产空间和三产空间。对于小流域来说,产业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非常弱小,产业空间主要是一产空间,即村庄的耕地,包括园地、水田、旱地等。村庄的生态空间就是村中的水体、林地、荒地、草地等,对于小流域来说主要是林地,也包括地貌等自然要素。
采用单位面积农户数指数(V)对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单位面积农户数指数又称为农户密度,是反映农户分布密度的指标,是通过计算区域每一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平均农户数量实现的,计算公式为V=a/S。其中,a为区域内的总户数,S为区域总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
从农户密度与高程的关系来看,随着高程升高,农户的密度逐渐下降,0~500米海拔范围内的农户密度远远大于500米高程以上的区域,在0~500米海拔范围内,农户密度也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图2),这说明农户建房对海拔非常敏感,更喜欢在低海拔的区域建设农房;从农户密度与坡度的关系来看,随着坡度升高,农户的密度同样呈现依次下降的趋势,0°~30°范围内农户密度远远大于30°以上的区域,0°~30°范围内,农户密度也是显著降低(图3)。高程和坡度与农户空间位置的关系一起说明,生态空间对生活空间有决定性影响。
图2 小流域流域不同高程上的农房分布图
图3 小流域不同坡度上的农房分布图
通过农户与耕地的空间距离来量化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关系(图4)。分析得出,20%的农户被包含在耕地范围之内,78%的农户50米范围内分布有耕地,只有2%的农户与最近耕地的距离大于50米,这充分说明耕地和农户之间有绝对的空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耕地与农户的关系,对洞湾村的一处典型样本进行研究(图5),该处为山谷间一片较平坦地区,仅有8户村民居住在此。其生产空间主要为耕种、养殖的空间。养殖空间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位于新宅周围;耕种农田以家庭为单位分布较为集中,每块农田面积一般比较小。农田里大面积种植柑橘,作物以油菜、蚕豆为主,并以台地的形式组织起来,从该例可以看出,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图4 小流域耕地与农户的空间关系图
图5 洞湾村的典型样本
对于小流域而言,量化道路空间对生活空间的影响力度的流程将小流域内的道路分为对外交通道路和对内交通道路(图6);然后以道路为中心,以50米为划分距离,生成道路的多环缓冲区,并对不同距离缓冲区内的农户密度进行统计,来量化道路对农户宅基地布局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道路对于农户宅基地选址有决定性作用。对外交通方面,距离道路50米以内区域的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农户宅基地沿路带状聚集是小流域的典型空间形态。距离道路50米以上的区域,随着距离道路越远,农户的密度也逐渐平缓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对外道路主要位于相对平缓的区域,随着离道路的距离越来越远,高程和坡度也随之增高,农户的密度下降更多的是受高程和坡度变大的影响。对内交通方面,道路两侧的人口密度明显小于对外交通两侧的人口密度,这也印证了对外交通比对内交通对农户空间选址更有吸引力。
图6 道路空间与农户的空间位置图
为了研究小流域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关系,采用不同高程段、坡度段的耕地比重指数ρ进行研究,耕地比重指数表示不同高程或坡度段上耕地面积占用地总面积的比重,即ρ=m/V,其中m为耕地的面积,V为用地总面积。耕地比重越大,说明该段的用地条件越好。
从小流域不同高程段耕地占比可以看出,随着高程升高,耕地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河谷地区耕地条件最好,耕地占比达到了30%;地势较高的高山地区,耕地的占比在10%以下,主要以林地为主,高程介于两者之间的台地和沟谷自然村落的耕地占比也处于中间位置,说明高程是耕地分布的显著影响要素(图7)。从沿头溪小流域不同坡度段耕地比重可以看出,随着坡度增加,耕地比重呈线性下降,坡度越高则耕地比重越小。在坡地小于10°的地区,耕地比重可以达到30%以上,当坡度大于30°时,耕地比重下降到5%以下(图8)。从高程、坡度与耕地的相关关系可以看出,生态空间对生产空间的分布起着主导作用。
图7 小流域耕地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图
自然村落的村庄空间是由居住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公共空间构成的,四大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生活空间的形成受到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以地形地貌为主的生态空间和以道路为主的公共空间的三重影响;而耕地空间的形成则主要是受到生态空间的影响。
图8 小流域耕地在不同坡度上的分布图
[1] 张小林. 乡村概念解析[J]. 地理学报,1998,53(4):365—370
[2] 陈勇,陈国阶. 对乡村聚落生态研究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认识[J]. 农村生态环境,2002,18(1):54—57
[3] 黄辉. 近20年随县厉山镇自然村空间布局及变迁[D]. 华中师范大学,2013
[4] 费孝通. 费孝通选集[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88-89.
[5] 樊绯,吴得文,陈铁柱. 农村聚落选址影响因素分析[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4(4):462—467
[6] 王娟,王军. 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村落选址及其风水景观模式[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