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从财政部农业司获悉,2017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230亿元,继续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各地创新支持方式,采取贷款贴息、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继续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机械化烘干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据悉,今年国家继续安排资金30亿元用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公司注资,安排部分资金对相关省份向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注资予以补助。截至2017年4月,全国共有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完成组建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已完成注资446.88亿元,进入向下延伸分支机构并进行实质性运营的阶段,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初见雏形。
此外,国家还通过引导规范流转土地、健全管理制度、应用先进技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标准化生产等,支持典型家庭农场发展。
近日,农业部、财政部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联合举办首期全国农业领域PPP培训班,共同推动PPP模式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财政支农模式和投融资机制创新,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次培训班紧紧围绕农财两部共同确定的农业领域PPP重点领域,优先选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信息进村入户等六大类项目试点县及省级农业、财政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班邀请财政部PPP中心、农发行、国开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及中国PPP基金等主要金融机构和相关全国性专业咨询公司,围绕PPP模式改革背景、政策规范、操作流程、关键环节、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讲授和答疑,并请河北和内蒙古部分县市分别就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PPP项目做法与经验进行了交流。
下一步,农业部和财政部将以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意见》为抓手,协调和指导相关省份与项目县,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动农业重点领域PPP项目应用,加快培育一批高质量的PPP示范项目,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农业特点的PPP典型模式。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把建立主体信用档案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予以推进,逐步构建以信用为核心,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监管、事后信用评价的新型监管机制。
通知明确要求,规模以上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需建立信用档案,主要包括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农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散户纳入信用档案建设范围。信用档案内容包括主体名称和社会信用代码等基础信息、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认证登记、监督检查和奖励等五大类信用信息。在建立信用档案的同时,各地还将强化信用档案应用,把查阅信用档案作为审查主体资格、审批行政许可事项、下达财政支持项目、制定分类监管措施的必要条件,根据信用档案对生产经营主体采取联合奖惩措施,引导生产经营主体树立诚信意识,守法诚信经营。
按照工作安排,到2017年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将率先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2018年底,全国粮食大县、“菜篮子”产品主产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基本建立本行政区域内主体信用档案;2019年底,基本实现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全覆盖。目前,农资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已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延伸绩效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