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婉
匠心永不过时
文/罗婉
“工匠精神”“职人精神”近年来已然成为一个流行词,似乎这已经上升到了一种境界。由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寻访者,试图去叩开一扇扇守护传统的大门。之前已推介过一本记录了52位台湾老字号传承人的《职人志》,而这阵子,周华诚的《造物之美》又将我的视线带到了日本。
印象中的日本工艺,总是精致的、含蓄的,就像把“我爱你”翻译成“今晚月色真美”的夏目漱石,淡淡的,却将所有的情意都蕴含其中。这种工艺的情意,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细节上。比如开篇那家传承了千年的麻糬店,一直只出售一款食物,而即使跨越了25代人,呈现在客人面前的每个小麻糬却仍是如最初3克的重量。“不仅仅是大小,最后只要手一捏到麻糬,就知道今天的麻糬做得是否软硬合适,是否符合要求。”也正是这种会心的熟稔,才能将食物最好的味道呈现给食客。
总是说“造物”,不由得想到“弃物”。旧了就扔,坏了就换,这或许是这个物质丰富、工业发达的时代造就的坏毛病。想想你家里还有多少件用坏了而舍不得扔的东西?或许也有还没怎么用就要被扔掉的东西。而对京都一家名为开化堂的手作茶筒店来说,如果有人带着祖父那个年代买来的茶罐来店里修理,就是他们最骄傲的时刻。因为工艺精湛,经久耐用,他们所制造的茶筒甚至被许多日本人家视为传家之宝。一件小小的茶筒,从材料到成品有130多道工序,而这样的工艺已经传承了141年,即使是匠人们所使用的工具,也依然是100年前传下来的。
骤地想起,在日本,为了提醒人们保护资源的意识,丢垃圾还要收处理费,而且越是粗大垃圾收费越高。试想,如果大多数的工艺品都能以这家茶筒的专注来制作,那么在这个快速消费、高频丢弃的年代,能省下多少资源?
周华诚在书中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数据:在中国,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接着是刀剪老字号张小泉,加上陈李济、同仁堂和王老吉,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此5家;根据DataBank在2013年的调查,日本成立时间超过100年的企业多达2万余家,其中500年以上的有39家,还有7家是千年老店。而在日本,8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比如打磨iPod后盖的小林研业,虽然只有5个工匠,却把精细研磨做到世界第一。这对当今动不动就盼着资产扩张,脚步还没站稳就踉踉跄跄地计划着融资、上市的企业来说,或许是一个启示。
从古老的京都,到现代的大阪;从一两个员工的小店,到员工数万的大集团,周华诚一行人不仅将目光放在传承多年的小作坊上,还走入了像松下这样的富有发展激情的大型现代企业,这也是这本书相较于其它同类书的独特之处。就像书中所说的,无论在哪个时代,把产品做好的匠心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