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将促进航天研制理念转型
Space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Distributed Reconfigurable Technology Will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erospace Research Concepts
刘勇 董玉翠(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承担的“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以下简称“分布式可重构技术”)项目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该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针对传统遥感卫星系统研制成本高、周期长、数量少,导致系统时间分辨率低、重访周期长、抗损能力弱的特点,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开展分布式遥感卫星系统设计和应用研究,推动微小卫星技术进步,拓展微小卫星应用领域,实现应急观测等多种遥感应用。
总体目标是建立“分布式可重构”卫星遥感体系,进行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器的高精度、网络化、智能化遥感技术研究,突破卫星模块化标准化的集成设计、多载荷数据智能化处理、结合仿生学的分布式卫星构型设计、基于博弈机制和多智能体协商的构型优化、面向多星组网的高精度分布式测量和在轨自组装的分离对接控制、自适应网络编码的传输控制、光学合成孔径共相探测与校正、智能化载荷等核心关键技术。还要研制卫星试验样机,实现多星协同成像、合成孔径成像等多种成像模式,完成系统地面演示验证。
驱动微小卫星技术发展
“分布式可重构技术”卫星系统的研制将促进微小卫星的高精度、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发展高精度分布式测量、星间高精度激光通信、编队可重构分布式协同控制等技术,满足未来航天器集群编队应用需求;发展多相机光学合成孔径、高精度一体化载荷集成、相机自标定等技术,构建未来超大口径相机系统。
“分布式可重构技术”多模式对地遥感
促进航天研制理念转型
在当今军事及商业遥感越来越复杂的需求牵引下,传统大航天器的有效载荷数量不断增加,并且需要不断提高航天器指向精度及使用寿命,由此带来了设计费用高、研制周期长、发射风险高等问题。开展“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的研究,采用具有风险小、成本低、周期短、易发射的多个小型航天器,代替单独的传统大型航天器。另外,“分布式可重构”航天系统具有灵活性好、可靠性高及快速响应能力,面对空间碎片等威胁,分离集群航天器可快速补充和重构,具有更高的抗损坏能力。
推进航天装备应用升级
“分布式可重构技术”通过多颗卫星编队设计和协同工作,实现超大幅宽拼接广域态势感知、多星多角度观测立体成像、密集编队长时间连续观测、合成孔径高分辨率成像、全球组网快速重访等多种成像模式,提升卫星运营模式,增强在轨应用效能。
陆征/本文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