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入轨的我国首颗测量大气二氧化碳的专用高光谱卫星

2017-01-18 02:03
国际太空 2016年12期
关键词:探测仪定标光谱

(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2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3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即将入轨的我国首颗测量大气二氧化碳的专用高光谱卫星

China's First Dedicated Hyperspectral Satellite for Detecting Consistency of CO2Set to Get into Orbit

杨忠东1毕研盟1王倩1郑玉权2尹增山3

(1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2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3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出于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高度重视,我国政府于2007年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表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与分析已经不仅是一个涉及国民健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国际环境外交的政治问题。2016年9月我国正式交存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11月4日,《巴黎协定》满足条件正式生效,同日,我国政府宣布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这一形势下,发展温室气体监测能力非常迫切。

于2016年12月下旬即将升空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简称“碳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专门用于监测全球二氧化碳(CO2)分布的科学试验卫星,探测CO2精度达到1~4ppm。“碳卫星”携带大气二氧化碳光栅超光谱仪(ACGS,简称高光谱CO2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CAPl),两台仪器协同配合完成“碳卫星”科学使命。其数据经地面应用系统接收处理后,生成全球大气CO2混合比(XCO2),产品进一步应用于大气传输模式后,可用于CO2排放源、吸收汇研究。各级产品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生成,并对外统一发布。

1 卫星遥感CO2的应用需求

CO2是地球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成分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石油、煤等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以及毁林、土地过度开发和开垦等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急剧上升,引起全球气候变化。这种变化持续地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在努力推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60%的温室气体辐射强迫(Radiation Force)是由CO2引起,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作为主要温室气体的CO2的浓度现已上升到2500万年以来的最高值。观测表明,大气CO2浓度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约310ppm上升到目前约400ppm,平均年增长率约2ppm。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永久积雪与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CO2主要排放源为人类工业生产活动,主要的吸收汇为地球海洋、陆地生态系统,汇约吸收了人类排放量的一半左右,这些汇限制了CO2在大气中的持续累积速率。但是,人们对于自然源汇分布的了解仍然不够精确,尤其是对这些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来吸收人类排放的CO2仍然不清楚。CO2浓度的这种快速增长引起了人们对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的担忧,预计未来,当大气中CO2浓度达到约560ppm时,其辐射强迫平均值将为3.7W/m2。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提出利用市场机制,增加碳关税方式限制CO2排放,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因此,监测大气CO2浓度变化不仅是气候变化问题,也是社会发展问题。根据美国CO2情报分析中心(CDIAC)统计,2014年中国化石燃料排放CO2达美国2倍,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承诺CO2排放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中也提出了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的“三可”要求。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高精度地监测CO2浓度,获取可靠的观测数据,已成为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碳交易等工作首要关键方面。利用地面观测站点来监测CO2浓度具有精度高、时间分辨率高、可靠性高的优点,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①耗时耗力,难以进行宏观上的统筹规划;②受站点位置限制,空间分辨率不高,而且南北两极以及海洋、沙漠等地区缺少观测站点;③难以得到痕量气体的垂直分布信息:通过地基观测方法得到大气痕量气体垂直分布,其高度有限。地面碳柱总量观测网(TCCON)全球仅有约30个站点,如此稀少的地面观测数据显然无法充分监测大气CO2的源、汇问题。为了全面了解上述过程,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确定CO2浓度分布,只有通过卫星遥感的途径才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除此以外,卫星遥感还可以快速、经济、可重复地获取宏观尺度上大气CO2的信息。因此,需要发展星载CO2遥感技术以提供高精度的、高空间分辨率的全球CO2浓度观测信息。

2 国际发展动态

2009年1月23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成功发射了“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GOSAT,也叫“呼吸”),用于监测全球温室气体浓度分布。它是世界第一颗专门对温室气体CO2和CH4提供高光谱分辨率的全球观测卫星。“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的主要载荷是傅里叶变换光谱仪天梭-FTS(TANSO-FTS)和云/气溶胶探测仪(CAI)。傅里叶变换光谱仪通过探测地表反射的短波红外辐射,以及地表和大气发射的热红外辐射,反演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但是受仪器研制水平、数据处理精度等问题影响,“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反演的CO2产品精度、有效数据率并不尽如人意。另外,受观测几何的限制,“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观测数据中只有小部分来自耀斑模式的观测,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海洋上的观测密度。在充分吸收该卫星经验的基础上,日本计划在2017年发射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2。

2014年7月1日升空的轨道碳观测-2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主导的一项重要计划,担负的科学任务是观测全球CO2分布,观测的精度、分辨率和覆盖范围可以描述区域尺度上的源、汇分布,并能定量描述季节变化。轨道碳观测-2搭载的载荷是高光谱分辨率探测仪,通过对弱CO2吸收带(1.6μm)、强CO2吸收带(2.06μm)以及O2-A吸收带(0.76μm)的观测光谱进行高精度定量反演,得到每月一次的区域尺度(>1000km)上柱平均CO2干空气混合比(XCO2)。此前的2009年2月24日,由于运载火箭有效载荷整流罩异常,美国“轨道碳观测”发射失败。201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重启了“轨道碳观测”任务,2014年7月,轨道碳观测-2成功发射。

“碳卫星”高光谱CO2探测仪关键指标

3 “碳卫星”科学目标及总体设计

“十二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联合向科技部申请了重大专项—“碳卫星”。该项目面向全球变化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研究前沿,以CO2遥感监测为切入点,开展星载高光谱CO2浓度监测仪,云与气溶胶探测仪,全球CO2浓度监测卫星,CO2反演与验证系统4个技术研究,实现CO2卫星在轨运行,以获得全球尤其是我国及其他重点地区大气CO2浓度分布,探测精度达到1~4ppm,使我国在CO2监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卫星”成为继日本“温室气体观测技术卫星”、美国轨道碳观测-2之后,世界上第3个专用的CO2监测卫星。

“碳卫星”搭载的2台有效载荷由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卫星平台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负责研制;地面应用系统由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建设,负责“碳卫星”全球数据接收、预处理、高精度XCO2产品研发,产品精度验证、存档和发布。

我国采用的高光谱CO2探测仪技术体制与美国轨道碳观测-2卫星相似,采用大面积衍射光栅分光技术,设置3个可见、近红外波段。探测原理是根据大气分子对太阳光谱的吸收特征,通过测量CO2和O2的吸收光谱来精确测定大气CO2含量,大相对孔径光学系统和高灵敏度探测器保证仪器的工作性能,光谱分辨率达到0.044nm,信噪比达到360,保证获取的高精度CO2光谱具有1~4ppm的CO2含量的反演能力。由于受国内技术水平限制,我国探测器面阵维数低于美国的轨道碳观测-2,两个CO2吸收带上的光谱分辨率也略低于轨道碳观测-2。

4 观测模式和定标

作为CO2专用探测卫星,“碳卫星”观测模式灵活多变。其卫星平台采用框架面板结构,简单紧凑、可靠性高。在卫星平台和指向反射镜的配合下,高光谱CO2探测仪具备天底、耀斑和目标3种科学观测模式。当太阳天顶角满足设定要求时,采用天底观测模式,这种模式有最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在海洋上空,信噪比低,观测数据无法反演出CO2浓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卫星在海洋上空时,当太阳光被洋面镜面反射时,仪器指向最亮的反射区,称之为耀斑模式,这种模式将提供足够的信噪比,反演出高精度的CO2浓度。为观测全球CO2分布,在16天的重访周期内,两种观测模式将互相转换。目标模式将用于跟踪地面的特殊目标(如地面定标站点,源排放区),在约9min的飞越目标区观测期间内,这一模式可提供对观测点的大量观测数据。

“碳卫星”设计有多种星上光谱定标、辐射定标方式。光谱定标采用临边方式观测太阳光谱,太阳光经漫反射板反射后被光谱仪观测,观测角度稳定,且光谱数据受气压加宽较小,没有地表反射的影响,因此,适合于检验光谱仪线型函数(ILS)的变化。辐射定标方面,设计有专门的定标灯用作辐射定标,除此之外,星上辐射定标还包括了太阳定标、暗信号定标。

高光谱CO2探测仪研制难度极大,在6年的研制中,科学团队与工程团队密切配合,解决了研制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复杂的科学和工程问题,已完成整星正样产品研制、测试,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CO2浓度是从观测到的吸收线深度推算出来的,因此高光谱探测仪的定标精度对于定量反演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如果卫星测量的XCO2精度在8°×10°范围内能达到2ppm精度,应用卫星遥感的CO2产品可明显提高源、汇反演精度,但是,如果要分辨地球东西方向CO2浓度梯度(仅0.1~2ppm),卫星产品精度需要达到1ppm(相对于400ppm,约0.25%),除此之外,这些观测数据应该对大气低层(对流层甚至边界层)CO2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上述需求给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尤其是辐射定标、光谱定标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整个辐射定标测试内容包括了暗信号(Dark Current Response),定标系数和信噪比测试。由于探测器的非线性响应,采用高阶多项式定标公式计算增益系数。暗信号的评估在没有输入能量的情况下进行。通过两轮完整的定标实验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辐射定标精度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仪器稳定可靠。

高光谱仪器需要准确确定每一个通道的中心波长位置以及线型函数。高光谱CO2探测仪采用可调谐激光器、波长计等设备进行光谱定标。从探测器光谱维可以计算出,3个波段中心波长和线型函数测试数据量总和达22000条,测试工作量巨大,通过研制人员的努力,整个测试实现了自动化进行,完成了对每一个像元光谱维的测量,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碳卫星”示意图

5 预期成果和应用

高光谱CO2探测仪在2015年经过了航空校飞试验,通过对不同实验区的飞行观测,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大气吸收谱,初步验证了原理样机的功能、性能。在“碳卫星”在轨运行后,它将通过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在全球布设的地面站点进行接收,时效在4h左右。各地面站接收到的数据汇集到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各级产品的生成和加工。原始数据经过解包质检后,得到1A级数据,经过定标、定位处理后,生成1B级数据,包含每个通道观测到的辐亮度信息。

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将提供大气云和气溶胶信息,在这些信息的辅助下,高光谱CO2探测仪的一级数据将进一步应用到采用最优估计的2级产品反演中,生成XCO2产品。为检验CO2产品精度,地面系统在全国布设了6个站点进行CO2产品精度检验,这些站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下垫面区域类型,分别是北京(代表中纬度地区)、漠河(代表高纬度地区)、乌鲁木齐(代表西部城市地区)、塔中(代表沙漠地区)、广州(代表低纬度地区)、瓦里关(代表大气本底)。在这些站点布设的高精度的地面CO2观测设备,对“碳卫星”二级产品精度进行检验。

二级产品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可进一步生成旬、月时间尺度上的三级产品,即全球格点上的XCO2分布产品。这些数据可为全球大气CO2浓度增长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海洋酸化、降水格局的变化提供支持,加强对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与气候变化机制的认识。在科技部“碳卫星”二期项目的支持下,二级产品还可通过同化技术,应用于全球碳传输模式中,进一步反演全球CO2源、汇分布。上述各级产品存储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数据存档和服务中心,对国内外进行公开发布,供各级研究机构使用。

作为专用的大气CO2监测卫星,“碳卫星”首先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CO2浓度探测方法和能力,将使我国拥有第一手的全球遥感CO2数据,极大提升我国在全球CO2监测、排放方面的话语权,为我国在气候变化研究、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次,“碳卫星”将提升我国高光谱遥感探测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填补我国卫星大气成分观测方面的技术空白。

猜你喜欢
探测仪定标光谱
基于三维Saab变换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方法
近红外定标法分析黏/锦/氨三组分纤维含量
基于3D-CNN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算法
我国为世界大豆精准选种“定标”
嫦娥一号和二号卫星微波探测仪数据的交叉定标与一致性
太赫兹大气临边探测仪遥感中高层大气风仿真
高光谱遥感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危险探测仪
日本查酒驾不许再闻
基于子空间正交的阵列干涉SAR系统相位中心位置定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