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黄耀鹏
默克尔的担心
□本刊记者 黄耀鹏
默克尔已经很难像过去十年里一直做的那样左右逢源,留给她腾挪的空间已经变得狭窄。
默克尔主政10年,巩固了德国与中国的经济盟友的角色,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默克尔也成了中国在欧盟利益的代言人。作为回报,中国给予德国在经济合作上的特殊地位。
现在,经济伙伴关系受到挑战。5月份,欧盟议会拒绝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中国则认为在贸易纠纷中“替代国”做法,应该在今年年底自动终结。默克尔在布鲁塞尔试图平衡各国政府的意见,但此事不那么容易得出结论。
6月16日之前的一周,默克尔及她的半个内阁,都在北京盘桓。默克尔谈及了中国人不大喜欢的人权话题,不过更认真的是,她公开表达了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担忧——在穆勒(大众CEO)和克鲁格(宝马董事长)的陪伴下,视察了华晨宝马的铁西工厂后。
“若能够彼此合作,这对我们有利--这也能帮助促进德国就业”。她看过华晨董事长祁玉民给她展示的自主电动车之诺(当然还有插电式的宝马530Le)之后说到。
虽然华晨与宝马延长“排他性”的合资协定到2028年,但默克尔清醒地指出,“中国人想要进步,想要生产他们自己的产品”。要不了多久,中国人会从纯粹意义上的“伙伴”,变成“伙伴+对手”的复杂混合体。竞争加剧了,默克尔在沈阳表示,希望两国之间的利益分歧得到妥善处置。
鉴于德国在欧盟的地位,德国也承担了“溢出压力”。在整个欧洲都在担心中国的过剩工业产能将席卷欧盟市场的时候,讨论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大半个欧洲都不受欢迎。默克尔其实乐见于此,但她仍然做出为难的样子。“在这件事情上带入太多的情绪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在过去的一周,中欧双方的调门都在变高。
欧洲担心便宜的中国货在欧洲疯狂倾销,中国担心欧洲筑起新的投资和贸易壁垒。双方私下里都抱怨对方的做法不公平。默克尔已经很难像过去十年里一直做的那样左右逢源,留给她腾挪的空间已经变得狭窄。
短期内,默克尔不会因为中欧的投资和贸易争端损害她的权力,移民和千疮百孔的欧元问题才是。但是,从长远看,中国对德国技术需求必将削弱。德国已经承认在工程机械和汽车工业上,中国人的进步明显。通过工业的智能化改造,德国人希望将技术优势长久地保留下去。预见到接下来双方愈加激烈的竞争并不难,难在仍能保持体面的合作框架。从这个角度,默克尔的第9次中国之行很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