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雯
张朝金军车情缘印刻如初
□本刊记者 王雯
张朝金35年的重汽生涯,深嵌于中国第一代军车的探索当中。作为JN252车型总布置,张朝金从图纸设计、性能计算、实验试制再到部队服务,跟随着军车设计项目曲折前进。
88岁的张朝金至今仍然保留着一张国庆宴会的邀请函。1984年,在建国35周年的盛大阅兵庆典当中,张朝金所参与设计的黄河牌JN252军用越野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这让曾经为之呕心沥血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激动不已。
这番场景在张朝金的脑海中不断盘旋,这件作品是张朝金人生中最为得意的。关于JN252的研发始末,将张朝金的记忆拉回了一生当中的高光时刻。
JN252型越野汽车是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全部采用国产材料的中型越野汽车,它填补了我国军事工业不能生产中型军用越野汽车的空白。在后来的30年中,JN252长期作为我国中远程战略武器的载体,伴随着二炮导弹部队,出入于丛林与大山之中,并且为多轴越野车的研发打下了基础。
对于张朝金来说,JN252的意义则不止于此。
张朝金祖籍辽宁省新民县,1964年,张朝金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重汽前身济南汽车制造厂。从1981年开始,张朝金先后担任副总工程师、总设计师等职务,主抓技术与产品设计。张朝金35年的重汽生涯,深嵌于中国第一代军车的探索当中。作为JN252车型总布置,张朝金从图纸设计、性能计算、实验试制再到部队服务,跟随着军车设计项目曲折前进。
回顾JN252的来时路,至今仍让张朝金感到有一些“不可思议”。“当时的情况非常难,基本上没有资料可以参考,都是自己摸索,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刚毕业以后,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实际锻炼,就把你推到前线去。”
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犹如海绵汲水一般吸收知识......诸多往事、诸多人物历历在目。张朝金启动了一个久违的开关,仿佛回到了促狭的设计科办公室,为所有人讲述,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如何将JN252的设计创意变为现实。
我这一辈子,在上学之前都很苦。父母双亲很早就去世了,我甚至从未见过母亲,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我的父亲也走了。
回顾我的一生,着实遇到了几个“贵人”。小学毕业之后,班里大多数学生都想去技工学校,希望赶快出来挣钱,我也萌生了这种想法。我的条件实在太苦了,在各个亲戚家轮番借住,班主任老师却始终坚持劝我报考初中。“你可以申请助学金,保证能行。”老师的一句话,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道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的“贵人”似乎都会出现。在初中班主任的帮助之下,我又被保送到黑山高中,开启了更艰苦的求学生涯。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在外面奔波的人,对于能够跑动的机械很着迷。填报大学志愿时,我的选择就都与这些兴趣息息相关。我最想报考的是清华大学汽车系,据我了解,当时只有清华大学动力系下面有一个汽车拖拉机专业,第二志愿选择了吉林工业大学,当年,全国所有汽车专业几乎都集中转移到了吉林工大。我最终被吉林工业大学录取,学习汽车制造,实现了内心的愿望。
1964年,我走出大学校门,走进“最艰苦”的地方。临近毕业,学校展开大动员,鼓励我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分配相对比较集中,如果留在东北,很多人都去了长春、哈尔滨,同时北京、南京、上海、四川、济南这几个地方也需要汽车专业毕业生。我提出疑问,哪个地方最艰苦,得到的答案是“最苦的要数山东”,我就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山东,并被分配到济南汽车制造厂。
毕业实习期间,我已经来过济南汽车制造厂,其实很希望能够分配到这个厂。不过,实话实说,从厂房条件来看,济汽厂确实符合“最艰苦”的形容。在我的观察中,昔日的济汽厂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厂房,厂部就设在路边一间不起眼的小平房里。
进厂以来,教育科开始组织车间实习,我们每个月还要抽出一个周集中学习,了解汽车厂的总体情况。1965年,厂里接到支援川汽建设的紧急任务,多达五六百名生产骨干被抽调参与支援,设计科一大半设计人员也被调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从底盘科调往设计科。
人力不足、资料匮乏、实验室条件不充足,军车设计任务却刻不容缓。从我个人而言,头等大事便是集中精力搞好军车。
济南汽车制造厂为什么要制造军车?这要从1966年的一次会议说起。
当时,国家在北京召开了越野车会议,包括一汽、二汽、南汽、川汽、陕汽以及我们厂等在内,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核心议题围绕解决军车的着落展开。实际上,在上世纪60年代,一汽、南汽都具备民用车生产条件,一汽、南汽、北京还生产出小型越野车。最棘手的,无疑是大型越野车迟迟未能推出。
会议当中,第二炮兵连(二炮)提出制造高性能越野车的任务,急欲为二炮导弹系统武器提供配套。具体来看,要求车辆具有防滑差速器、独立悬挂,同时自重轻,平顺性、越野性足够好,品种要丰富。汽车局发话,这个任务就由我们济汽厂来承担,汽车局认为,济汽厂有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劲头,济汽厂就这样拉开了探索造军车的大幕。
第一步,是率先尝试试制JN251型越野车。设计任务书很复杂、很繁琐,不仅需要具备8×8、独立悬挂,车辆自重、越野性也必须过关。另一方面,厂里人手很紧张,基本就以63、64届的年轻毕业生为主。为此,厂里面迅速组成设计队伍,奔赴各地进行调查,我负责带队前往长春,拜见汽车制造领域的老专家。外部环境也难言轻松,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实施封锁政策,随着中苏关系日益恶化,苏联也逐步撤回援助人员与技术资料。
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我们与时间赛跑,与时间做对抗。不到一年时间,第一辆JN251试制样车就已推出,但在试验过程中,样车暴露出诸多问题。车架断裂,壳体也是一个老大难。由于车辆自重要求很严苛,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减轻车身重量,其中壳体采用铝合金制成,在当时的条件下,壳底铝合金完全由手工铸造完成。在第二轮试验当中,壳体却全都爆裂,这让人傻了眼,JN251成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我曾跟随王子开厂长进京,亲自向一机部汇报高性能越野车研制进度。听取我们的汇报之时,时任一机部部长周子建、七机部部长钱学森极其严肃地指出,毛主席和党中央确定的“天字第一号”工程任务相当重要,这个任务要当作武器系统对待,济汽厂无论如何都要保证圆满达成。
全无退路,只能坚决地往前走。周子建部长不忘鼓励我们,他相信济汽厂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这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彼时,一机部和汽车局还给我们指定了两套方案,一是,抓紧一切时间研制JN251,或者进行改进,研制JN252型越野车。另外,提出一套过渡方案,即在JN250的基础上,推出JN253车型,首先为部队提供试验车。
按照这两套方案,济汽厂兵分两路,重新组织设计队伍,一个班子专心致志从事JN252的研发,另一方面,JN253过渡产品的设计也同步进行。1969年年底,在济汽厂一间略显简陋的实验室中,一支涵盖设计、工艺、技术、制造、采购等环节的队伍,迅速投入JN252的研发状态。
面对几乎毫无技术资料可供参考的实际状况,济汽人敢想,更敢干。
比方说,齿轮结构就经受了一番重新改造。按照七机部的要求,需要应用防滑差速器,但我们从未见过防滑差速器的实物,所有的认知都来源于书本之中的介绍。防滑差速器到底是什么结构,又如何进行制造,一切都是疑团。
美国旧式军车是当时惟一的借鉴对象,厂里面曾组织“小分队”去查看解放战争中所俘虏的美国越野车,拆解结果让人喜出望外,我们一致认为可以按照这批美国军车的压嵌式防滑差速器进行改造。更大胆的地方体现在,JN252最终采用了7个压嵌式防滑差速器,这种设计可以说是开创先例。
独立悬挂的设计也颇费周折。通过反复研究,设计队伍希望采用扭杆式悬挂,为此,设计组采取分工学习的办法,负责悬挂的人员前往包头坦克厂取经,掌握了扭杆式悬挂的工艺设计参数。前桥转向的设计同样体现了济汽人的创新意识。我们没有完全拘泥于已有的车辆设计,转而下功夫自行设计前桥动力转向结构,又调整了动力转向杆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赠送给周总理一辆雷诺车,后来雷诺车被转送给济汽厂,这可帮了大忙。强烈的行动欲,驱使我们着手拆解这辆宝贵的小汽车,都是为了探索独立悬挂的结构。结果让人很高兴,这辆车原来使用了球差万向节,伸缩调节很灵活,悬挂设计基本就有了着落。
另一大关键,是如何解决车身重量达标的难题。我们被这个问题捆住了手脚,之后就和七机部重新商量,详细汇报了铝合金材料容易断裂的状况。实际上,济汽厂铸钢件质量过硬,这是济汽厂的一大优势,放眼整个汽车行业,采用铸钢件的厂家也并不多。济汽厂终于得到许可,可以采用铸钢件打造车架,强度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设计科紧锣密鼓地开始启动图纸设计,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球差万向节全部是立体的结构,增添了画图难度,这可怎么办?图不好画,我们就摸索着先做出车辆模型,然后根据模型画图。整个设计队伍都为之呕心沥血。
当时,从我家骑行到工厂至少需要40分钟,厂里要求我晚上11点之前必须下班。每个人心里却似乎形成了一个“自发”的时间表,甚至直到晚上12点,一定还会有人驻守在设计科的狭小办公室里。即便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我也没有听到丝毫怨言。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还打破了原有的组织方法。设计人员完成零件设计,马上进行校对、核实,达到生产标准就下发,与技术人员对接。工艺组也是如此,工艺人员编制工艺文件、工艺路线,组织工装,随后生产保证会跟上进度。这一招的效果很不错,不到4个月,整体设计图纸就全部完成。
JN253样车率先亮相,部队要求济汽厂一同到青海祁连山展开高原试验。我人在青海,获得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咱们厂的252汽车已经试制出来了”,出车的消息很快传来了。
JN252究竟能不能符合部队要求?第一关是接受性能实验的考核。车辆要通过连续弹坑、两米宽的壕沟,载重5吨的情况下要爬上30度坡道,JN252很顺利地完成了,这说明,车辆的基本性能没问题,一次性的设计比较成功。
长途路试也必不可少。1971年,设计科科长带领两个设计员,再加上两个司机,我们一起出发了。这一路从济南启程,经过南京,一直开到上海发动机厂,接下来奔向杭州、江西,又开到长沙和毛主席的老家韶山,最后从武汉返程,开回济南。五千多公里的路程,我们足足开了一个多月,铜套磨损、轮胎漏气等都出现过,从总体上来讲,可靠性没有大问题。厂里认为JN252已经具备了定型的条件,当即在济南召开了定型会议,二炮、七机部等单位全部参与进来。与会人员指出,JN252结构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书的任务要求,结构比较合理,也非常先进,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还有一些漏油漏水的问题没有解决,驾驶室采用土办法,大部分结构都是手工操作,工艺方面还不完善,另外铜套磨损也比较厉害。定型会做出结论,JN252可以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还有二十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做出改进。
一直到1976年,厂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JN252得赶快定型、组织鉴定了。因此,我们召集了部队、主管机关以及配套厂家,召开JN252鉴定会议。会议足足持续了至少3天,讨论研究得非常深入,当年通过鉴定之后,JN252才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后来,国家为JN252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成立专门的专业化试制厂,重点保证252车的生产准备。
这个252车,主要包括4个车型,一个基本型,此外还有A型、B型和一个C型,4种车型缺一不可,同时供给二炮,才能配合起来使用。这个车型可以说是屡获嘉奖,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就得了奖。在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中,JN252还参与了国庆检阅,别提多让人激动了。
为了参加35周年国庆阅兵,厂里组织了一个三人小组专门主抓这个任务,组长是韩云柱副厂长,我是其中一个组员。每个零件一出来,立即组织检查,整车出产之后,必须3个人都签字,要求相当严格。我们提前在北京组织培训,为阅兵任务付出了太多时间,当车辆顺利通过天安门,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JN252弥补了中国军用越野车的空白,作为一名重汽的老职工,最大的感受就是老济汽厂一直是重型车行业的排头兵。第一台重型汽车就在济汽厂诞生,第一台出口援外的重型汽车也来自济汽厂,1967年,济汽就有大批量出口阿尔巴尼亚的重型车,252的意义就不用再重复了。
这些车凝聚了济汽厂、黄河人(那时候叫黄河人)的心血。没有任何外援,没有资料,全是凭自己,252车全都是自己设计的,这就是初生之犊不怕虎,不管不顾地往下干。其实252车很多部件都设计不来,当时是二车间自己搞土设备,比如说扭杆,我们以前根本没干过,扭杆看似很简单,工艺却很复杂,我们就凭着自己的敢干去闯关。
我人生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要数252项目。我也是刚毕业以后,还没有真正经历过实际锻炼,就被推到前线去,你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济汽厂一是自力更生能力很强,不怕吃苦,另外敢干,这种精神一直感染着我,陪伴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