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萌
摘要:计算机出现和发展,为很多领域带来发展可能。在此之前,模式识别信号处理技术和声学等,仅能够独立研究和使用。而计算机不仅提供了融合平台,也使其得以交互,创造更加出色的功能。本文所研究的语音识别技术,便是通过上述学科实现。语音识别技术,主要应用在医学、交通、军事,工业生产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技术成本降低,民用市场不断扩大,这也对语言识别技术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本文对语音识别进行研究,借助其发展趋势和技术结构的阐述,帮助读者认识该技术。同时希望借助本文的研究,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语音识别;研究趋势
一、语音识别技术简介
语言是人类的基本功能,也是展现思维、进行沟通的重要载体。而语音,是由人类人体天赋转化下,所形成一种表达方式。在科学视野中,这种天赋的转化,被称之声学表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语音仅作为一种“天赋表象”,却是人类目前最为有效的交流手段。
二、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历史
科技引入到声音的声学研究,在人类历史上发起较晚,始于上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才致力于声学和语音学的基本概念。第一次实现研究突破是在1952年,学者AT& T Bell在其实验室,进行了一组当前视野来看,并不复杂的实验工作。但最终实现了一个单一发音人,孤立发音10个英文数字的语音识别系统,方法主要是度量每个数字的元音音段的共振峰;1956年,RCA Lab 基于Bell的人的研究基础,寻求另一个方向的实践研究工作,力求识别单一发音的10个不同的音节,同样采用了度量共振峰的方法;1959年,组织University College的研究学者,以谱分析和模板匹配的方式,借助构建音素识别器的理念,实现了识别4个元音和9个辅音;1962年,东京大学相关研究部门,对音素识别器的硬件进行实践性研究工作。以过零率方法分离语音信号的不同部分的识别方式,成为目前较为理想的研究手段之一;1963年,日本NEC Lab对数字进行语音识别技术进行尝试,并获得了相对可靠的研究成果。并创造NEC研究语音识别的模板,由此开创了语音识别技术的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四十年来,语音识别技术并未出现质的突破。但是,上述内容60年代所进行的研究,却成为了支撑人类语言识别技术近半个世纪的基础。而其最为重要的贡献,便是通过理论深度研究,于1969年提出时间归正法。
三、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及前景
随着声学研究的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已然具备了应用的基础。从现状来看,中小词汇量非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识别精度已经大于98%,对特定人语音识别系统就更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应用,帮助以往过度复杂的识别体系,能在更小的空间的内实现。从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来看,大量的语音识别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和服务领域。包括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多配备了相对完善的语音机制。并且盲人所使用的电子设备中的语音识别系统,已经达到了以往的军用标准。用户将借助移动通讯网络,以语音识别的口语对话系统,完成日常生活中,如订购票务、酒店等事宜。据调查统计结果,目前85%以上的使用者,对语音识别信息查询服务系统的功能性、准确性表示满意。由此,也可以进行预测:在未来的十年内,语音识别系统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而基于各类语言、需求的产品涌现,或借助市场调节机制,有效降低此类系统的应用成本。由此更进一步满足各类语音需求。但是,以当前的技术来看,语音识别系统的局现性,或将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四、语音识别技术的系统结构
不可否认,语音识别系统是复杂的。但是,在人类漫长研究中,不断的归纳和总结,最终找到可以大范围区分的“节点”。由此,帮助语言识别系统的构成更加清晰化。从相关研究发现,一个完整的基于统计的语音识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1、语音信号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语音识别的基本工作特征,在于识别单元的选择,这也是能否获得识别结果的重要基础。然而,对于单元的选择,需要合理的区分各个要素,包括单词(句)、音节和音素三种。在选择适合的要素后,才能够进行后续的识别工作。
单词(句)单元广泛应用于中小词汇语音识别系统,但不太适合大词汇系统,原因在于模型库太庞大,训练模型任务繁重,模型匹配算法复杂。故此,看似简单识别通道,却因为复杂性降低了时效,最终导致难以准确的完成识别任务。
音节单元是基于我国语言特征,所提出的特殊识别要素。由于汉语言与英语等拉丁语系语种的差异性。我国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或难以借助他国成熟经验。但是,由于汉语音节总数为1300余个,其中包括408个无调音节,对比于大量多音节的拉丁语系,汉语言基础上的音节单元要素识别,将具备更高的时效性。这也是我国语音识别技术能够“后发制人”的关键。
音素的识别,主要借助线性预测(LP)实现。LP分析技术是目前应用广泛的特征参数提取技术,许多成功的应用系统都采用基于LP技术提取的倒谱参数。但线性预测模型为纯数学模型,未考虑人类听觉系统对语言的处理特点。
2、声学模型与模式处理
作为语音识别系统的第二个模块,也是其重要的基底模块。声学模型主要用于搭建声音体系,并借助特征算法,帮助后续的模式处理,对语音进行深度识别。而模式处理的重要性,在于保证识别结果的准确。通常对语音模型的处理,在理论和数据参数上,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但是,在识别方面,却一直难以达成成效。这也是模式处理能力不足所带来的主要困境。从基本理论层面来看,声学模型作为语音识别系统底层模型,其关键性不言而喻。而声学模型存在的意义,在于提供计算语言的特征矢量序列,以及合理区分每个发音模板之间的距离。声学模型的设计和语言发音特点密切相关。声学模型单元体积对语音训练数据量大小、系统识别率,以及灵活性有较大影响。
五、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障碍
1、技术智能化不足。例如,同一说话者在不同语态时,语音信息有所差异;即使同一说话者以相同方式说话时,其语音模式也受长期时间变化的影响。
2、缺乏模糊语音处理能力。说话者在讲话时,不同的语词可能听起来很相似。
3、无法兼顾发音变化。单词或单词的一部分在发音过程中其音量、音调、重音和发音速度可能不同,使得测试模式和标准模型不匹配。
4、无法消除环境音响。为了提升语音识别技术的准确性,必须提升其收纳声音的范围。而这样的选择,无疑会放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原因在于语音识别系统的声音基础,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创造。所以,无法应对自然环境中的噪声和干扰。而且,在采用抗干扰模式下,语言识别和接受能力又会大幅度下降。这也让技术遇到两难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施超群,陈坚刚.浅析语音识别原理[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94-96.
[2] 韩纪庆,张磊,郑轶然.语音信号处理(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 陈永彬.语音信号处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